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93111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郑永廷 张艳新摘要: 坚持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德育方向性与丰富性的保证。高校德育存在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失衡的多种表现, 这些表现有社会客观影响与高校自身的原因, 其实质是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背离。要有效解决德育脱离实际的状况, 最根本的是要确立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 进行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整合, 提高德育的影响力。德育主导, 亦称之为德育一元主导, 就是德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 以及坚持对业务活动的先导, 保证德育的方向性与先进性; 德育多样, 亦称之为德育多样发展, 就是德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

2、统和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 以及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 保证德育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德育的总体发展状态,已经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相结合的和谐格局, 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失衡现象。这些失衡现象虽然是局部的、少量的, 但对学生不仅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对德育形象损害颇大, 因而要予以克服和纠正, 促进德育与时俱进和更好发挥育人作用。一、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失衡的表现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失衡的主要表现是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分割性、片面性与矛盾性。1.德育一元主导的片面性表现德育一元主导的片面性,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 德育工作者所传授、讲解的内容是主导性的, 但对主导性内容

3、的讲解、运用, 离开了社会实际的多样性而陷于片面性。这种片面性的主要表现是:( 1) 概念化即教学中只注重概念的知识传授、抽象阐述, 忽视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运用, 这种教学往往使德育成为一种知识记忆和应付考试的活动而缺乏价值认同与思想形成的作用。( 2) 教条化即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观点的系统介绍、逻辑推演, 忽视理论在社会与个体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与价值, 这种教学常常使德育陷于空泛而缺乏感召力。( 3) 书本化即教学中只注重从书本体系出发、照本宣科, 忽视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教学, 这种教学容易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脱节而使德育效果不大。德育的概念化、教条化、书本化, 虽然

4、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但其实质都是脱离实际, 即脱离社会及其发展实际, 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生活, 也就是脱离多样性。因为不管是社会实际还是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生活, 都是具体而多样的, 而概念、理论、书本则是抽象而统一的。德育只重视主导性内容而忽视多样性实际的倾向, 是一种文本德育观, 即以书为本、从理论出发的德育观。这种德育观只知备课,忽视“备人”; 只讲抽象理论, 忽视生活实际; 只重文本逻辑性, 忽视学生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只重书本,不重人本。改革开放以来,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 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虽然进行了批判并有很大的克服, 但是德育脱离现代社会发展和

5、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现象依然存在。诸如, 满足学生在竞争、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发展的主导理论运用缺乏; 德育与智育分离的“两张皮”状况还没有很好解决; 一些教育工作者、领导者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自身现实利益和提升职级而简单应付教育的倾向比较明显; 传统、单一的德育方法与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产生矛盾, 等等。这些现象的实质仍然是主导理论与多样实际的脱节, 是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发展的教育倾向。学生在这种针对性不强的教育倾向中, 往往难以感受到教育的价值而产生质疑与疏离, 使教育有效性下降, 这是当前德育不容忽视的问题。2.德育多样化发展的片面性表现德育多样化发展的片面性,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

6、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多样化内容、方式教育的过程中,离开了德育的主导理论而陷于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主要表现是:( 1) 西化倾向德育的西化倾向, 主要通过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表现出来, 一方面, 是以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否定我国德育主导思想、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即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背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主流文化。这种倾向, 常常打着反对僵化、追求创新, 冲破传统、崇尚现代的旗号, 或以自己的主观想象来设计历史发展, 或以适用西方的理论来推断中国的实际, 这样容易引起一些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学生的共鸣, 导致德育不仅没有正面、积极的效果, 而且具有负面、消极作用。

7、另一方面, 是以无分析、鉴别的态度, 向学生推荐、肯定、赞赏体现西方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著作、流派、理论, 冲击德育主导思想。这种倾向, 或以发达国家现实强大为依据反证其文化的合理性, 或不顾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具体国情、发展历史而盲目赞赏西方的繁荣, 这样, 容易诱导一些学生仰慕西方文化。( 2) 边缘化倾向德育的边缘化倾向主要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是有些高校在看待和处理德、智、体、美等诸教育的关系上, 存在着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 德育为先、德育首位得不到落实, 德育主导作用难以发挥。这种忽视德育应有地位与发挥德育应有作用的状况, 是德育边缘化倾向。德育边缘化在一些高校的具体表现, 诸如

8、学校党政不直接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把该项教学作为一般课程教学置于学校二级单位管理; 挤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不及业务教学, 甚至应有条件难以满足;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编制少、工作压力大;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得不到应有重视等等。这种德育边缘化现象, 如果得不到纠正, 长此以往, 不仅造成学校德育效果衰退, 而且学生的智育也会因缺乏动力而显得疲软。德育边缘化的第二种表现发生在德育系统内部。在高校, 德育是一个多内容、多途径、多方式的教育系统, 按教育内容划分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按途径划分有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教

9、书育人、管理教育等; 按目标划分有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职业观教育等; 按教育主次划分有主旋律教育、一般性教育。主旋律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 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思想、政治、道德内容的综合,其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 主旋律教育是在德育系统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教育。德育系统除了主旋律教育之外, 还有公民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等, 有些高校还根据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的需要, 开设了生命教育、生态教育、挫折教育、环境伦理教育等。总之, 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

10、是多样的, 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在系统实施各项教育的过程中, 有些高校领导和有些德育工作者, 存在重视一般性教育, 忽视主旋律教育的倾向, 如有的教育者主张大学生德育的重点是公民教育而不是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在遵守公共道德与法制规范、明确公民权利与义务上; 有的教育者借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不好而试图以多样化的人文知识教育弥补; 有的把学生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归到心理范畴, 认为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可以替代思想政治教育; 还有的过分关注学生的就业、休闲等实际活动, 忽视德育主渠道而重视眼前利益等等。应当肯定, 兼顾、重视多样化教育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如果是在

11、忽视主旋律教育的情况下, 片面强调某些只具有具体性或眼前性的教育, 就是在德育上避重就轻、舍本逐末, 使德育边缘化。高校德育, 就其系统内容而言, 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由哲学、政治、法制、道德、经济、文艺等思想构成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处于核心地位,关系到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思想处于主导地位, 关系到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 社会主义道德处于基础地位, 关系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 决定了各种德育活动的主次地位。德育活动的主次颠倒, 既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学

12、生成长的需要。( 3) 形式化倾向德育的形式化倾向也主要是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是德育过程形式化, 即有些德育工作者没有按照规定的德育目标、德育大纲、德育内容进行教育, 而是德育工作者或根据有些学生猎奇、好玩的需要, 或按照自己的兴趣, 讲授与德育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故事、趣闻、传说, 甚至牢骚、怪话。这种以专门时间、课程进行的德育, 成为表面化的、形式化的德育, 没有实现德育的目标, 是德育资源的浪费, 是不负责任的德育行为。德育形式化的第二种表现是德育方式形式化, 即有些德育工作者或忽视德育内容讲解而过分追求德育方式, 或忽视理性思考而过多进行感官刺激, 或疏离经典理论的教育而过重于日常经验。如

13、有些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课件产生依赖, 课件收集的资料以及采用的视、听方式虽然丰富多彩, 学生的视、听感官充分发挥作用, 但从理论上讲深讲透, 从逻辑上增强说服力, 启发学生思考与内化不够, 因而看完、听完之后, 认识上深化不多,思想上留存甚少。这种德育形式化, 实际上是德育的感觉化。信息技术、文化方式需要而且可以在德育上运用, 但过多依赖这种方式, 忽视理论论证、说服、思考, 缺少师生情感交流, 就会使德育陷于知识性与肤浅性而流于形式。二、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高校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上面分析的认识原因之外, 主要有现实的客观原因与高校教育传统的影

14、响。1.社会的客观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 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科学技术发展推进了社会信息化; 对外开放的扩大加快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激荡。这些社会的新因素、新变化, 向高校德育提出了不少新难题。当德育工作者难以认识和解决这些难题时, 就会发生德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失衡的现象。( 1) 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功利化倾向影响德育主导作用发挥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 强调社会主体与个体的自主性与竞争性,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强大推动力。我国经济社会能够坚持快速、持续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了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同时, 我们应当看到

15、,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 一些社会主体与个体, 往往充分使用自主权,强化自身利益的决策、维护与获取, 导致功利化倾向, 有的甚至突破法制、道德规范, 滋生“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淡化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这种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道德的价值取向, 不仅从社会层面广泛影响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价值认同, 使高校德育效果受到冲击, 而且竞争在高校的展开也使德育出现功利化倾向。德育的功利化倾向, 是指高校德育存在片面强调外在工具价值( 即维护稳定与秩序的价值) , 忽视内在本体价值( 即育人、育德价值) 、强调德育眼前价值( 即以当下不出问题为目的) , 忽

16、视长远价值( 即理想信念的形成) 的倾向。一些领导者和德育工作者,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 追求德育即时的、显性的功效, 忽视德育的长期效应。在德育内容上, 往往轻理论教育重应用教育; 轻信仰教育重规范教育; 轻理性教育重感性教育。在德育方法上, 常常轻理性思考的深化, 重感性认识的满足; 轻理论价值判断与选择方式, 重实际运用的具体操作。这种功利化倾向的德育, 形象地讲是一种“消防式德育”、“应付式德育”。这种德育有其一定合理性与作用, 但如果仅仅满足这种作用, 德育就会陷于事务性、经验性与相对性,而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和主旋律教育。( 2) 网络和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在给高校德育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 也带来挑战。网络信息海量、良莠混杂, 对于处在成长过程中,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 造成了信息选择、价值取向的迷茫困惑。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把网络作为他们政治、文化“殖民扩张”的工具, 宣传西方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攻击我国缺乏“人权”和“民主”, 以具有诱惑力和娱乐性的商业文化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