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82430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和县旅游景点简介仇池山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 50 公里处,地处大桥乡南部,海拔 1793 米,相对高度 791 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神话传说中刑-首的地方,氐人的发祥地,仇池国的故土。海内有 89 部点击文献有对仇池山的记载。水经注描述仇池山为:“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若覆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嶔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有水泉,所谓清泉沸腾,润气上流者也”。据宋代罗泌著的路史载,仇池山的出名始源于五千

2、年前的上古时代。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长于成起(成纪)”汉遁甲开山图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经专家学者考证神话传说中炎帝的一位氐族首领刑天被葬的常羊山,即今之仇池山。仇池山的出名还与古仇池国有关。公元 296 年,氐人首领杨茂搜统领四千户氐人部落返回仇池山,建立了仇池国,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前仇池国“并氐搜为一国”,抗衡前赵,控制后蜀,鼎峙三国,雄霸一隅。公元 371 年,前仇池国被前秦苻坚攻灭,氐人杨定奔陇右,领关中徒氐,又返回仇池,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建立了后仇池国。元嘉十三年春三月,氐王杨难当自称大秦王,改元建义,立妻为王后,世子为太子,置百官如天子之

3、制,后仇池国疆域扩展到陇南全境,天水、陕南和川北,虎视关中,南图四川。公元442 年,后仇池国被南朝刘宋政权攻灭。仇池国先后击败前赵、后赵、成汉、前秦、西秦、后秦、大夏、东晋和刘宋政权的多次进攻,与中原 23 个政权抗衡达数百年。资治通鉴晋记、宋书氐胡传对建国 358 年之久的仇池国的兴衰有载,四川大学教授李祖桓撰有仇池国志。1981 年 9 月,仇池山“仇池国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诗人杜甫、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都有对仇池山吟咏的诗作遗世。仇池山峡谷幽深,奇峰竞秀。山上景致奇妙,著名胜迹有伏羲仙崖、石勺奇潭、金龙滚珠、八仙上寿、麻崖古洞、东水无根、洞涌神鱼、小有洞天等八大景观,构成了

4、仇池山“峰、泉、云、洞、石”五绝的特有美景。当地民谣唱到:“伏羲仙崖第一景,轩辕神修滚龙珠。东石无根西石勺,中洞潜藏小有天。四大菩萨云霄殿,八仙上寿吉祥石。一上仇池百顷田,麻姑仙洞几千年”。在仇池山上,还出产一种仇池石,后世传说这种石头“海石来珠宫,秀色如娥绿。坡陀尺寸间,宛转陵峦足”,“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用其制做的砚台为书家争购上品。这种石头系赭红色,俏丽有致,风姿峻逸,且吸水性强,石上可栽树植卉,是高级的假山盆景石。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得到一块仇池石,“藏以为希代之宝”。他不仅把自己的一部著作题名为“仇池笔记”,还写下了:“梦时良是觉时非,汲井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

5、。秋分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的诗篇,表达了对仇池山的无限向往。岷郡山岷郡山坐落在西和县城南 1.5 公里处,俗称“萨爷殿”,是陇南乃至全省闻名的道教宫观。漾水河与赵五河交汇山前,向北而涌流。苍茫之中,一峰独秀,绿阴森森,萨真人祠雄踞于山头。岷郡山原名独头岭,南宋绍兴年间改称岷郡山。当时金灭北宋,关陇六路尽陷于金,岷州州治南移白石镇(今西和城北郊白水河以北),白石镇无险可守,又移署于岷郡山,后宋金议和,因“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之讳,故将岷州改为“和州”。又因江淮之间也有一个“和州”,两地相名,不便区分,遂加一“西”字,称之为“西和州”。州名更改,岷郡山之名却

6、由民间沿称至今。萨真人祠为西和胜境,其始建年代已无从可考,现存殿宇为清乾隆年间修建。祠内古柏巨槐,雕镌刊刻,清幽绝尘。祠前漫坡杂花丛生,鸟声传韵,满目翠微清凉之间山道弯弯。一带龙脊入云之处,殿阁隐隐。晨钟暮鼓,声闻十里,春秋佳日,游人不绝,四时八节,香烟缭绕。伫立祠前远眺,一川烟树,万家城廓,尽收眼底。山门坐南面北,山门东侧有萨真人墓园,墓前为清乾隆时西和县令王鸣珂所立墓碑。进山门穿底楼而过为戏场,戏场南侧钟鼓二楼之间有一过厅,为硬山卷棚顶式建筑,正面檐下是一横匾“杏林春雨”,为陇右书家赵松龄先生所书,前面题一横幅“你们来了吗”五字,风趣诙谐。过厅后院南面正殿,供萨真人塑像,慈眉善目,白须拂胸

7、,着八卦衣端坐于须弥席上。西侧偏殿供王灵官,赤面金甲,朱虬巨口,三眼怒睁,手执神鞭,威风凛凛。东侧偏殿供杨四爷,虽系武将,但面善文静,据传系仇池国“白马将军”。此院之后为佛教丛林,供释迦、文殊、普贤、弥勒、韦陀诸像。萨真人,名守坚,道号全杨子,北宋时“蜀,西河(和之误)人”。年轻时因学医用药失误而致人命,出家学道,拜著名道士林灵素和张继先为师,研习道教法术,学到所谓“五雷秘法”,并收养湘人王善为徒。后王善得其道尸解之后,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事,地位同佛教中的韦陀相仿,成为道教 0 神,人奉为“王灵官”,萨守坚被尊奉为“萨真人”,其门徒还成为道教符咒派中一大流派。后明成祖朱棣又封萨守坚为“宗恩真君

8、”,王灵官为“隆恩真君”。西和县志记载:“萨守坚曾主持稍峪碧流里之隆兴寺,晚年又主持县城南之岷郡山,募化十方,重修庙宇,工竣即羽化此山”。白雀寺白雀寺坐落在离西和县城区 2 公里的西峪乡观音村四台山山岗,寺院依山势而建,左护崆峒,右绕隍城,遥对观山,姜席河与南柳河在寺前交汇而成的白水河从寺脚蜿蜒东去。这里冬有松柏露翠,夏有绿槐吐香。白雀寺巍然立于山岗,居高俯瞰白水河两岸。占地13936 平方米,约 20.6 亩,依古制建有四大院八小院共十二院,该寺现在为西和县佛教协会所在地。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雀寺是一座佛教名寺。相传西和县境内的古代西峪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不恋荣华,在白雀寺修行,其父秒庄

9、王为逼其回家,放火焚烧白雀寺,使 500 僧尼和万名香客丧生火海,白雀寺也被付之一炬。妙善公主得神仙护持逃脱,辗转来至香山,屡受苦难,功成了道,自度度世。“火化白雀寺后”,经几世岁月沧桑,白雀寺又几度兴建。据寺内古碑记载,南宋嘉定年间重修寺庙,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木结构建筑群。据传清末有本地柳家沟柳代银、卢家水沟卢茂两乡绅发宏愿,葺修白雀寺,现存在的寺庙结构布局,均以当时制式,分四大院八小院共计十二院,气势恢宏,布局严谨,结构巧妙。民国-时,-在寺内驻军、囤粮、办学校,使寺内部分佛像被毁。解放后,寺内又被办成白雀小学,后又办微小,历经数十载。宗教政策恢复后,恢复白雀寺原貌的呼声又起,驻山和尚觉贤

10、聘请十方大德贤人组成白雀寺十方维修组,对此古刹进行维修,随之搬迁白雀小学。从 1990 年至 2002 年历经 13年的维修,寺庙焕然一新。由山门进入,依次建四大院。院内建成真武祖师殿、香山菩萨殿、三清殿、大雄宝殿等,而在此四大院两侧又建成八个小院,院内建有天王殿、财神殿、文昌殿、僧尼殿、娘娘殿、灵官殿、地藏殿、火神殿、三官殿、达摩祖师殿等殿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白雀寺的殿堂内,特别建有男女僧尼殿,据传系为纪念在白雀寺遇难的500 余名僧尼。白雀寺的寺庙建筑在西和县是保存最完整的。飞檐走兽,彩绘龙吻,青砖青瓦,建筑考究。每年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白雀寺举行盛大浴佛会,四月二十二日为正会日

11、,善男信女,多纷至沓来。其时,山青水明,堆绿砌翠,鲜花芬芳。白雀寺钟声悠扬,佛乐声声,以别样的风姿给四方信众及游人超然天外,妙境幽幽,心旷神怡之感。八峰崖八峰崖在西和县城东南 32 公里处,位于石峡镇西侧,与仇池山遥遥相望。在八峰崖的主峰山腰,有罕见的天然石窟。唐代大诗人杜甫从秦州经西和转道同谷(今成县)途中,曾游览八峰崖奇景,写下了石龛诗: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干尺,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八峰崖是一处“南濒西高山,北依天子坪,八峰接云天,峻极兀峥嵘,迭

12、迭云雾绕,崖前秀草长,野野淡淡香,古洞松映掩,涧水潺潺响,斑松斗秾华,翠柳争艳丽,深林聚千兽,灵对日唱”的秀丽风景区。这里,傲然刺天的八座石峰,峰峰入云,亭亭玉立,如众星列曜,似群仙聚会。其中主峰为西峰,其相距地面 160 米处有高约 15 米,长约 60 米的天然岩穴,上下左右无路可通,只有一条悬空栈道相连。原穴内建造殿宇 14 间,造像200 余尊,可惜 1960 年失火,使木结构建筑毁坏,现仅存泥塑造像 90 余尊和部分壁画,还有明代万历年间石碑一块,清代石碑 5 块。全窟共 14 龛,分上下两层,上层 10 龛,下层 4 龛。现存造像中有宋代菩萨、元代三世佛、明代弥勒佛、清代普贤菩萨等

13、。各代造像,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谁在这崇山峻岭间悄然创造了艺术奇迹?至今仍是个谜!现仅据民间传说推知,石窟始建于仇池国国王笃信佛教,西晋元康年间,仇池大旱,氐王杨茂搜在今八峰崖脚下的寺湾里建造寺院,延僧祈雨。大雨滂沱,山洪暴发,一夜之间将寺院冲毁殆尽。后有人发现寺湾里的殿宇寺院完整的移到了离地百仞的悬崖上,这就形成了八峰崖石窟。据专家考证,八峰崖石窟建于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岗石窟前后。西和县是陇南石窟造像胜地。南有八峰崖石窟、北有法镜寺石窟,皆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这些精湛的石窟艺术告诉人们,西和是陇南佛教传播最早的地区,也是石窟造像最早的地区。云华山云华山位于西和县

14、城东北 15 公里处的稍峪乡境内,与塔子山相连接,海拔 2100 米。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峰,每有皓月临空,万籁静寂,气象宏远,有“圭峰秋月”之胜景。云华山孤峰耸峙,悬崖高峻,四面临空,只有一面与塔子山山脉的“天桥”相连,独领崎径,宛如通往瑶池的天桥。天桥险绝,两无依傍,行走其上,只觉山转云绕,如临深渊,就地势而言,比之西岳华山更为奇险。山顶有庙,错落有致,占地不足 20 平方米,庙前陡坡处现已设有水泥台阶和栏杆。山门上悬一横匾“人间天上”,进庙游览庙门、廊柱上多有书画名家的楹联、锲刻。歌今诵古,识善惩恶。书法或汉隶或二王,让人美不胜收。所有殿宇或彩绘飞天,或再现佛本生故事。每逢四时八节有晨钟

15、暮鼓从云华山顶响起,声传百里。因而俗称“云华山钟声响西礼”之赞。(注:西礼,指西和、礼县二县。)登上云华山顶峰,丹岩如霞,彩云飞渡、巍为壮丽。让人如临飘渺仙境。因云华山为塔子山(古称鸡头峰)侧峰,传说是秦始皇祭奠先祖的地方。山因人名,云华山历来是人们神往的地方。云华山主峰庙内供奉玄武大帝,根据西北师范大学著名教授赵逵夫的研究考证。玄武大帝是由大禹之父“鲧”的形象神话而来,先演化为“玄冥”,后称作“玄武”。“玄冥”、“玄武”为水官、“鲧”神名。“鲧”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治水专家,建筑工程学家。玄武大帝披发赤足,足踩龟蛇,正是其治水的象征。又提出玄武于星象中与牵牛、织女有联系,也可与秦乞巧、与西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并作了几点很有启发性的建议,对云华山的旅游开发意义重大。赵逵夫教授对云华山绝好的景观大为赞叹,并即景撰联“拔地三峰呈太极,切天一岭判阴阳”,横额为:“仰问玄天”,以示关爱与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