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第6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54417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1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报第6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简报第6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简报第6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简报第6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简报第6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报第6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报第6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教 育 思 想 和 教 育 观 念 大 讨 论简 报【新闻速递】反思大学精神 创新学习文化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来我校作关于振兴中华医药文化教育战略思考的主题报告2010 年 11 月 24 日,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应邀来我校作题为“ 反思大学精神,创新学习文化” 的专题报 告。出席会议的有校党委黄成惠书记,校党委常委黄桂成副校长,各学院党政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报告会由黄桂成副校长主持。桑新民教授的报告结合我校实际从四个方面展开:高校课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新思维,反思大学精神、创新学习文化,以及振兴中华

2、医药文化教育的战略思考。2010 年 11 月 30日教务处编第( 6 )期2桑教授认为我国高校课程教学面临的时代挑战主要有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扩招后师生比加大导致的课程资源紧缺,以及学科专业调整后,迫使老专业加大课程改革创新力度,新专业大量开办,课程建设、管理和评价的复杂性和难度都大大增加。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桑教授透过全球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景观看到世界名牌大学纷纷创建学习与课程教学支撑服务体系,这为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思维。在谈及大学精神时,桑教授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西方大学精神以及中国近现代大学的理念说起,提出了大学必须拥有大师、大境、大士、大

3、业的观点,要想扭转当前社会之异化、大学之异化,需要“综合治理 ”,而且非短期所能见效。大学领导和教师必须让大学生领略大学文化之精髓,引导大学师生寻找失落的大学精神。帮助大学师生选择和确立人生的理想、目标、志向,为今日之学者与学子铸造心灵之家园、学术之慧命、文化之灵魂。在探究学习内涵时,桑教授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信息时代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带得走的能力。在作振兴中华医药文化教育的战略思考时,桑教授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创建网络中华医药文化大学堂的观点,为我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3黄桂成副校长在总结时充分肯定了桑新民教授的报告,同时要求全体教师应用信息

4、技术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把教学当科研做,把教学当艺术做,每位老师都要在大学里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不要受“官本位” 、“钱本位 ”的干扰,做好自己的一份事业,坚守自己心灵的灯塔,激发大家做好大学教学工作的信念,为把我校建设成“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大学”作出更大的 贡献。(教务处 张敏 李爱民)【讲座内容】反思大学精神 创新学习文化4振兴中华医药文化教育的战略思考桑新民一、高校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二十一世纪十年了,这十年给大家很多启示,总的时代潮流就是两股潮流的汇聚,一是城市化,一是信息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各自有其源头、路径、追求,但随着国际

5、互联网创造的新时空迅速拓展,这两大时代潮流越来越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不仅打破了各种边界和壁垒,而且使三百多年工业文明土壤中发展起来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大系统之游戏规则不断被刷新,由此引发的传统与变革、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道德与功利、平等与效益、美好与丑陋、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观念的冲突和现实的矛盾愈演愈烈现在全国正在贯彻国家中长期的改革发展纲要,今后十年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我今天具体来谈一谈我们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现在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学习方式也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国内外的教育环境都变了,课堂

6、在变,老师备课的环境在变,学生学习的环境在变,教室在变,学习者也在变。这两年去美国考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概念: native 和immigrant,就是原来的原住民和移民,它这里讲的是数字王国的原住民和移民。现在进大学的这代人已经是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所以他们是数字王国中的原住民,而我们老师是被迫移民到这5个王国中来的。这样就造成移民在教原住民,这个冲突是很厉害的,所以一定要两代人对话,共同开创这个数字化学习教学的新天地。总之高校的课程教学面临非常严峻的时代挑战。当前,全世界高校的课程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绝不仅仅是给教师和学生配置电脑和建设校园网

7、,而是要完成高校师生学习方式和教学、科研模式的历史性变革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高校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深层次变革。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高校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一是信息化、国际化;二是扩招以后,师生比例加大,课程资源紧缺,尤其是优质课程资源紧缺。学科专业调整后迫使老专业加大课程改革创新力度,新专业大量开办,课程建设、管理、评价的复杂性和难度都大大增加,而这些矛盾,在现有的体制和环境下都解决不了,出路一定是得在数字化管理里。回顾我们国家这十年来高校课程教学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为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教育部在原来四年一度评选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的基础上,又于 2003 年,先后设立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和国家级精

8、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从宏观教学课程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了变化,形成了三大指挥棒,引起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把这称为国家“三名工程” 。国家“三名工程 ”的创 立,实际上是为高校 课程与教学研究、管理及其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搭建起了一个重要的创新平台。这不6仅是高校教学科研细胞与教学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数字化改造和跳跃式发展的重大机遇,而且是国家高等教育宏观课程教学决策、管理、服务体系改革,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改造的机遇。当然初衷是好的,也引起了很大反响,精品课程评了很多,但是一系列课程与教学建设、管理的新问题也出来了,尤其是把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一系列深

9、层次问题,包括体制、政策、评价的创新等难题更鲜明的提了出来。比如说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手段更新、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等方方面面。在七年多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全国高校积累了不少经验,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问题,如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精品课程平台、资源库的共建共享问题,精品课程建设的投资和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评出来的课程能不能实现共建共享?放在哪儿共建共享呢?这个平台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好。绝大多数精品课程放在所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即使在校内都没得到很好的

10、推广应用,跨校之间的共享更是很少实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进入或者不知如何进入这些精品课程学习。很多精品课程评完以后,就绝迹于网络。很多精品课程只有电子教案或者只有部分教师讲课的录像,如何建立起精品课程依托网络开展跨校教学,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很少,同时也没有相关的平台提供。现在中国这个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十几年了,却拿不出7一个好的平台,这就是商业模式中的互相恶性竞争造成的。精品课程的再建设和完善问题,也是问题很大。精品课程在教学中应用,就会有很多新的资源产生,很多新资源来自于学生,所以要师生共享共建资源,多校联合,这是必由之路。但现在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库,都是很难支撑这样一种共建共享。不能共建共享

11、的原因:一是课程主持人的顾虑(知识产权问题,工作量怎么算);二是外校教师不愿意用(不适合,评职称,工作量);三是各高校网络课程管理平台不统一,互相进不去,互相封锁;四是现行高校课程与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利于网络课程共建共享(尤其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管理体系);五是网络课程投资和出版发行体制、机制亟待创新!总之随之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深入,一场新的课程教学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这场竞争的重点从根本上改变着高校信息化的目标评价体系和游戏规则,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资金和硬件投入的竞争转向投资效益的竞争;第二是从教师做课件的个体行为提升为新一代优秀教师跨学校、跨学科共同创建科研教学网站和教学资

12、源的群体行为。现在大学的选修课的问题就在于无法开设这么多课,课程开出来后有的学生选不上,如果课程能够放开,大家都可以看,就解决了很多瓶颈问题。还有大牌教授的科研时间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录像虽然不能代替老师,但是可以代替老师的重复性劳动。可以通过录像知道每个教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这样就把8名师的资源共享,同时降低年轻教师进入高水平教学的周期和难度。难度在于前期的教学设计,现在很多 PPT 只有文字,但是很多东西光用文字无法讲述清楚,通过设计可以改善这点。这样可以从教师做课件的个体行为提升为新一代优秀教师跨学校、跨学科共同创建科研教学网站和教学资源的群体行为。比如中医的某一门课,能不能组织

13、全国的中医院校来集体攻关,把每个学校最好的资源综合起来,来上这一门课,实现共建共享。从教师闭门设计教学提升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的学习模式。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返回观看视频,发现哪些部分他们听懂了,哪些没有,以便改进。另外,从学校各自为政的封闭竞争转向为跨时空专项研究,以网络联网开发为基础的校级联盟,由此就导致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教师培训体制,乃至高校教学研究管理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相应变革。2001、2002 年的时候,教育部开了一个会,组织全国的一批教师,主张建立三维网络工作室,把名师的课支撑起来,可惜后来这项工作停滞了。现在世界名牌大学纷纷在创建学习教学课程支持体系。现在的教

14、学走向团队教学、协作教学,是几方面的结合。网络课程与传统大学课程是大不一样,要有专门网络教学设计的专家,专门的团队,同时要有技术的支撑,要有艺术的支撑。南中医有很多大牌的中医师、中医教育专家,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要把他们的教学留下来,而且要提升出来,所以能不能像设计大片一样,把老专家老教授请到演播室来,找人帮他设计,设计9完了让他讲,帮他讲,还要有学生和他互动。这个设计好了是永恒的,这样不需要老教授每年上台讲课,只要看他以前的录像,这是一本万利的抢救工程,是最该投资的地方。而且可以翻译成英文的,推向世界。现在网络课程发展很快,耶鲁和哈佛的课程正风靡网络。网络课程一定要名师讲,同时一定要精心设计

15、,一定要互动。现在最火的哈佛耶鲁老师的讲课都是在大教室讲的,但是互动得非常好。中医药大学能不能做几个网络课程,把真正的名师放在网上,有大的团队支持他,把教学设计好,让中国的中医文化、中医教育风靡世界,让全世界知道中医药。这个时代已经到了。中医药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改革中如何占有先机,这就是大学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二、全球化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新思维第二个问题,现在全世界的大学向何处去?如果蔡元培在,他会怎么做?特别要介绍密歇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体制我们跟不上,但是美国公立大学的体制跟我们一样,值得我们学习,密歇根大学就是公立大学中的一个旗舰。度德斯达出任密歇根的校长,建立了数字大学。对数字时

16、代的大学而言,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教学研究学习的传统意义,大学必须建立其于信息技术之间联系的可能性的关系,以便为大学进入新的世纪百年开创一个令世人瞩目的蓝图。这是对学者、领导者、教育学者的全新挑战。1创造一个新的世界MIT 的 OCW 及 OKI 项目。10当时 MIT 大学的院长是韦斯特。 2001 年,他要求用 10 年的时间把 MIT 的课程做成网络视频放在网上,给全世界免费享用。这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这是一个很大的起步,下一步大学的竞争是课堂,是育人。过去大学课堂是没有竞争的,学生没有选择。MIT 等于向全世界的课堂宣战,逼着 MIT 老师合作,做出更好的设计,使得 MIT 从个体小农经济的教学转化成团队教学,这才有可能和世界宣战,在未来的大学教育里抢占先机。现在这个举措风靡世界,全世界都加入了 OCW 网络联盟。MIT 及由他倡导的OCW 联盟, 创造了名校超越眼前利益,在赛博时空延伸其作为知识传播之场所的古老价值,为国家乃至世界建立学习型社会做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