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04547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杨剑春一、问题的提出进入新课程后,教师觉得内容多,时间紧,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满足于考什么教什么,怎样能考高分,就采取什么方法,学生负担甚重。有的地区出现了以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为代价来提高高考考分和高考等级的现象,有的教师即使加班加点也不能提高高考成绩。原因之一,教师在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大,特别是不注意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和学法指导的研究。应该说,认为学科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认识是正确,但是不全面。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的全部内容应该是化学知识、化学思想、化学学科方法、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立的教学。所以,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必须认识教学的全部内容,并合理地整合,动态地实施。二、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时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化学教材是将部分化学课程内容具体化,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主体教学资源。所以,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就是要研究和处理好化学教材,就是要利用课程标准来解读教材,依据课程目标做好对教学任务的分析,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课程资源进行整理与选择,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并创造性地运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时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使课堂教学内容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 相脱节,教师只看本

3、节课知识有哪些,不能从整个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不知道如何研究和处理教材的内在联系,简单地将教科书内容“知识点”化,忽视了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落实。注重定义结论的讲解,忽视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认知过程,忽视情感过程和心理过程;注重群体的发展,忽视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等。2对教材缺乏系统的研究,重视每课时的备课和研究,淡化甚至疏忽了对单元教材的系统研究与分析。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教学要点把握不准。3以教材内容为课堂教学内容,没有认识到学生、网络、实验等教学资源,没有从

4、学和教互动协调的视角来认识教学的全部内容。4对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缺乏了解,在某些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等基础上整合课堂教学内容,造成高初中教学的脱节。5对教学难度把握不准,以高考题来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割裂了教材的逻辑顺序并造成学习内容的紊乱。当新知识第一次出现时就欲讲深讲透,造成课时不够,也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三、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1缺乏以落实“三维目标”为价值取向来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技能。如,有的教师仅仅从表面上认识并处理教材,没有系统研究课标及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结构,特别是没有认识到各课程模块的内容体系和设计意图,导致处理教材时出现偏差;没有

5、积极地理解和贯彻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和能力;没有深入研究如何以化学知识为载体,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实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提升。 2缺乏研究教材及设计教学的技能。教师对教材是课程的主体资源认识不足,缺乏研究并运用教材组织教学的技能,导致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创造性的运用;不是以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而是以原有的教学思维惯性来处理新课程的教学,常常以高考题为标准,盲目地将相关高考要求纳入新授课教学,没有在必修和选修课的教学中执行课程内容的要求

6、,严重扰乱了学习者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四、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要较好地解决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研读课标,深刻理解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做好以下工作:研究高中化学课程的结构,从以事实为本的知识教学到以观念为本的知识教学,研究知识核心的内在联系,以科学方法为取向,搭建合理的知识内容组块;研究高中化学课程的建构观,认识知识结构的功能化;研究新课程的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整合教学资源;研究化学课程的整合,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线性排列到多条内容线索的融合,从单一使用教学素材到发挥多重教育教学功能,从单课时教学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从单一教学方式

7、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研究新课程的评价观,从纸笔为主的评价方式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在以上观念的指导下,系统地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认真整理并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1必须研究领会各模块的功能要研究领会各模块的功能,如,设置的两个必修课程模块,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的六个选修课程模块,则更好地实现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同时要研究各教材的编写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解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内容。2必须在全面理解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教师应充分研究课标的“内容标准” ,注意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研究

8、好必修和选修的衔接,在必修阶段控制好教学的深广度的同时,研究好必修和选修的相关衔接点,这样有利于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研究衔接时,应从学生对物质和化学体系的认知水平来看待衔接问题,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衔接,更要注重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较合理地“各就各位” “水到渠成” 。如,化学反应速率就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阶段的经典内容。在进行化学(必修2)(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中“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内容教学的深广度研究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1)研究课标中必修和选修的“内容要求” ,进行必修和选修的衔接比较,认清必修和选修的内容体系,确定课堂教

9、学内容的深广度。课标中对化学反应速率在必修 2 的内容要求是只需要“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而我们一贯认为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需要重点讲解的“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一般规律”是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这就确定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只需要认识化学反应速率,通过实验和事例来认识温度、固体的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溶液的浓度和催化剂等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2)从必修和选修的发展要求研究教学的起点和落点。必修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选修模块之间起“桥梁”作用,但在必修课的教学中,人教版的教材将必修 2 的化学反应速率安排在“物质

10、结构、元素周期律”及“化学能与热能”之后学习。在知识的整合上,可以从“物质的微观结构”来认识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可用 Hash 动画演示,使学生认识宏观与微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落点是学生思想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特别是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要求学生反思,提出:“本实验中可能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将学生的思维力度提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体现课标要求的“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为准备继续选修化学课程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3必须准确把握“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学科特征化学是一门以

11、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准确把握“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学科特征,对于完整准确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化学课程目标中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具有深刻的影响,故在化学教学中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经验的积累,去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已学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及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掌握化学的学科思想和化学的学科方法,同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在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根据课标的“内容标准” ,认真研究课标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价值,创造性地运用

12、教材。但是,教材也不能成为教学的桎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补充教学材料,但要考虑材料本身的学科内容特征、呈现方式、教学设计和课堂使用情况等。对有些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在课标“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如,上述必修 2 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对如何“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 ,在课标“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指出的“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是符合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的,但这个实验南京市的初中化学中做得太多,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改成学生的讨论,与教材上的“思考与交流”栏目一同使用。课堂上用“镁条与不同浓度盐酸的反应”来探索浓度

13、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选用镁条和不同浓度的盐酸间的反应速率差别为探究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直观” 。但作为一个探究性实验,所限定的因素必须严格确定,只着眼于盐酸浓度是不够的,而是最好能够在镁条消耗完毕之前,保持盐酸浓度基本不变和温度基本恒定。所以,前者可以通过加大盐酸的用量来达到,后者可以用水浴,而且要尽量少用些镁。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才可以使得结论的不确定性更少些,积累设计实验的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又如,在必修 2“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

14、活动与探究建议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南师附中保志明老师在研究这一课题时,通过学生已知的“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是普遍存在的吗?挑战初中化学中最熟知的化学反应是不是可逆反应,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证实该反应也有一定的可逆性,再列举出其他实例,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4必须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发展新课程提倡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扩展,这给我们整合教学内容提供了可探索的空间。要用活教材,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严谨规范。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它的栏目设计和内容均是教师组织教学时可以使用的素材,要重视它

15、,研究如何用好它。用活教材,还要注意对教材的深度开发。要想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第一要熟悉教材,既要了解教材的结构,又要了解教材的内容。第二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调查学生的兴趣等。如上述对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研究中,在南师附中学生的生源状况非常好的情况下,对学生最熟知的化学反应,而且是学生认为反应是很完全的反应到底是不是可逆反应进行挑战,学生的探究欲非常强烈。第三要精选辅助材料,设计相应活动,有创造性地将其他课程资源和教材结合起来使用,以扩展和调整教材中的内容,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教学资源,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用教材:和“

16、以学定教”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设置认知台阶,使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如上述必修 2 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针对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 1 的知识,而必修 1 的课堂容量较大,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处在初高中的过渡期的特点,可以设计成几个有层次的问题模块进行探究。 “模块一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 ,学生印象较深的化学反应的实例大多数是初中的学习过的例子。 “模块二 如何定性地比较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认识基本上也是初中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包括本课探究实验的设置,学生容易感受到浓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还可以从这个反应过渡到“模块三 如何定量地比较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选用这个反应可以引导学生从许多角度来分析“如何设计实验,通过数据定量地比较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其问题是开放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