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讲稿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10792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讲稿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近代史讲稿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近代史讲稿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近代史讲稿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近代史讲稿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史讲稿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讲稿讲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讨北洋水师实力如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讲稿北洋水师创建过程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林则徐的外甥)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清政府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由二洋分解使用。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1875年,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1875年,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

2、镇远。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正式创建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成军之路1875年 李鸿章设北洋水师(向英定4艘战舰);1879年 向英定巡洋舰(扬威、超勇);1880年 不满英造军舰,向德定铁甲舰(定远、镇远);1881年 先后选定旅顺、威海建海军基地;1885年 海军衙门成立(期间李鸿又分别向英、德定巡洋舰);1888年12月17日 北洋水师宣告成立。】

3、 对比: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日本海军是怎么做到后来居上的1) . 日军开始筹备海军 说日本那水师,怎么能在短短六年就迎头赶上呢?这得说人家的一把手日本天皇的全力支持,当初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早就有人跟日本天皇说,坏了,中国那边,弄那么大一个北洋水师,随时都

4、可以打过来呀,咱们朝不保夕。日本人在岛国上,弹丸之地,但他有危机意识,日本天皇一听,顿时一激灵,说,那咱也得发展呀,于是马上把海军大臣找来了。 2) . 日天皇和海军大臣的态度 海军大臣说,建这个军队花钱呀,这扩充舰队是扩充,没钱怎么整呢?要这么干不仅老百姓们捉急,大臣们也捉急呀。没想到日本天皇一拍桌子,说道,你必须给我办好,这样,从现在开始,每年从我的钱里边,播出30万充当军费,我就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要看着你们把这海军组建起来,打败中国人。 3) . 中日国力和状态的对比 天皇带头节衣缩食,他们能不发展起来吗?另一方面,大臣们也发动募捐,说句实在的,二战期间,日本好像很强大似得,但在甲午海

5、战期间,日本的国力没有清政府厉害,尽管清政府那阵子底空,可是他比日本的综合国力强。话说,日本为了海战,也真是打肿了脸在充胖子 ,硬发展了这海军。 对比一下两边的情况,差距就相当明显了。这边呢,把军费挪过来祝寿,不干正经事;那头正在节衣缩食,大力组建海军。失败的原因一、实力差距:(武器决定论)中国与日本实力相当,本不会如此惨败。尤其是守朝鲜平壤时,弹粮远多于日军,一战后日军商议放弃,但守城的清军因心慌,而放弃平壤,向外突围,结果全军覆没。洋务运动虽然改变了清军的装备,但是却没有改变清军的软弱。2、 缺乏预见:大陆政策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

6、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

7、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当时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3、 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

8、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清朝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

9、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

10、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4、 装备劣势:(1)参战船只数量: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 1.2:1(2)火炮总数: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 1.549:1(3)速射炮: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 97:5(4)总吨位: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 1.301:1(5)平均航速: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 1.129:1(6)总兵力: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 1.767:1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

11、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

12、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五、党派斗争:1、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当时李鸿章虽有宰相尊称,但是当时的清政府不设宰相,皇帝之下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李鸿章空有宰相的虚名,但是只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长期驻地为天津和保定,没有皇帝召见,不得擅自进京。清流派是清末的政治舞台上一个极具权势的力量,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掌管军机处和翰林院,又称为帝党,实力非常庞大。军机处诸公对翁同龢极为尊重,光绪帝更是“每事必问

13、翁同龢,眷倚尤重”。早在对日宣战前,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帝党重要成员张謇就向翁同龢建议,将李鸿章调往威海前线,而以湘系大臣接手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俾分淮系而制约之”。出于对李鸿章和淮军的疑忌,调湘军北来以分淮军之势,借以巩固京畿,而防内变,成为帝党一致的观点,抑淮崇湘也就成了帝党的一贯主张。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前期变成了淮军单独对抗日本全部军队的奇怪现象,李鸿章对此产生了一定的抵抗情绪。 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

14、战:“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若顾虑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贻误战机,定惟该大臣是问!”从朝鲜战场到丰岛海战,淮军和北洋水师胜少负多,招来了清廷中的清流派一浪高过一浪的责骂,斥责在朝鲜的淮军统领叶志超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称其为“残丁败叶”;并再次指责李鸿章“贪生怕死”。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1894年8月23日,清流派听闻有日舰出现在渤海海域,立即慌了手脚。光绪帝下令:“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往来梭巡,严防死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日舰)闯入,若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本来还在渤海外围巡防的北洋水师,就这样被死死的锁在了渤海湾内。 为了攻讦北洋军事集团,帝党的清流派言官们不惜用夸

15、大事实甚至造谣中伤,栽赃陷害的手段攻击李鸿章及其下属的北洋将领。为了攻讦李鸿章,连李鸿章之子李经方让儿子当了日本“驸马”这种超出一般人想象力的“故事”都能堂而皇之写进奏折登堂入室,以至于连帝党首领翁同龢看了这篇奏折后都评价:“语绝奇”。当然,这篇奏折流传出去后,对于将李鸿章塑造成“日本间谍”,效果非常明显,至于李鸿章之子是否就这么离奇的成了“日本驸马”,这种毫无根据的恶意攻击的目的,当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呢?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2、晚晴时期,离心离德,军队实际沦为权臣个人的政治资本和私家武装。各个舰队,勾心斗角各自为政互不买账。李鸿章玩弄权术挖走福建和广东水师的主力舰充实北洋,马尾海战之时,北洋舰队又隔岸观火坐视福建水师覆灭。待到北洋舰队遭受同样厄运的时候,福建水师便借口巡防台湾拒不出兵以牙还牙。 小故事: 咱们把话题再往后推进,话说这海战的时候,给北洋水师造成 惨重打击的日本吉野号,身上也有一段少有人知的故事。以致邓世昌精要关头也要咬牙撞沉它。这事又得回到给老佛爷办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