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4927561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3.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词赏析策略,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郭惠宇,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1.了解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2.掌握诗歌的类别及其特点,3.认识诗歌赏读的一般规律,理清各个历史时期诗歌发展的脉络 了解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 熟悉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文学源头及特点,1.了解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格律诗,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关注题目、作者(知人论世) 读懂诗歌的文句,身临其境,神会其中,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体会文句 产生意象,3.认识诗歌赏读的一般规律,影响读懂的主要原因,涉及文言字句,涉及特定用法,涉及特殊背景,涉及用典手法,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

2、送友人,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高适燕歌行,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晚秋,此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因写玄都观桃花,被贬连州作刺史。十四年后,诗人重返长安,再游玄都观,回忆起旧事,又写下了这首诗。,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试大纲(2012年),考试背景的赏析要求,技巧,主旨,语言,形象,主旨:抓要点,整体把握 形象:知虚实,联想推

3、测 技巧:厘术语,赏情析理 语言:懂涵咏,品味意趣,古代诗词的赏析策略,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用典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意象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抓要点,整体把握,主旨,诗歌题目多种多样,题目不同,内容的范畴也不同。如: (1)登临之作 多抒发今昔变迁的感慨; (2)怀古之作 多借古喻今,抒发个人进退的思考; (3)叙事之作 多借抒情; (4)咏物之作 多托物言志; (5)送别之作 多抒发“黯然消魂”、“旷达刚健”的情感。,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如白居易观刈麦,诗人叙写观刈麦的所见,抒发某种感受。这一层意思。要在一接触到题目时就明白,待读完诗作,就明确了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就抓住了诗歌的主旨。,如陆游的梅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题目认识对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喜悦 回顾曾经与故人相逢,“酒逢知己千杯少”令人喜悦;描写现在相会时“情如旧”的“欢笑”,这是令人喜悦的。从留连秋山景色、不愿归去的描写中,看

5、出了作者的喜悦。 悲,表达了伤感的情怀。与朋友一别,相隔10年,10年的漂泊生涯,人已经是“鬓已斑”,漂泊的悲情尽在不言中。,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从字面读出感觉,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唐武宗会昌八年,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南犯。边地的人民不堪骚扰,流离四散。杜牧时任黄州刺史,听到消息,十分关注和同情边地人民的命运。当他看到由北南飞的早雁时,触景生情而赋诗。 诗歌通篇采用象征手法,借“大雁”这个意象,写出边关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抒发诗人的关切之情,

6、表现诗人的同情之心。,阅读下面一首词作,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用“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董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

7、常年奔走异乡。,9两首诗的第四句分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王诗阐述了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的哲理。(2分)董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分),从注释破解难点,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答:托物言志,词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从作者了解背景,从用典找到根据,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

8、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1. 分析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马援,东汉光武帝时期被封为“伏波将军”。晚年仍镇守西北边陲,光武帝体恤其年迈体弱,屡次下诏让他回京城养老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东汉班超,汉武帝时被封为定远侯。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年,上疏朝廷,奏疏中有“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之语。,据 旧唐书 薛仁贵传 记载:大将军薛仁贵曾带兵抗击突厥于天山,发三箭射杀敌军为首三人,余众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战国时代,晋国

9、大败秦国,使其全军覆没,只轮不归的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征 人 怨 柳 中 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从题干得到启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对其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这首诗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

10、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事集中在尾联。,从首联找到特点,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这首诗体现了将士们怎样一种情感,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答:表达将士们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 从“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可看出。,从尾句参透主旨,结尾方式:或以景结句 或以情结句 或以理结句 或以问结句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尾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慰藉,同时给予对方信心和力量。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

11、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玉壶”比喻品德的洁白无瑕。这里是诗人表达心志,说自己在仕途中不会同流合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注:【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此时杜鹃花亦盛开。【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子规鸟

12、” :不如归去。,从意象把握情感,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从意境洞察心胸,常见的思想感情,(1)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2)疾恶如仇的愤世

13、情怀 (3)征旅生涯的离愁别绪 (4)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5)贬谪放逐的失意情绪 (6)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7)人情淡薄的厌世情绪 (8)任劳任怨的奉献之情 (9)无私奉献的忠诚精神 (10)鞠躬尽瘁的报国之志 (11)世态炎凉的凄冷之情 (12)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3)花鸟虫鱼的喜爱之情 (14)怀才不遇的忧郁之情 (15)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16)孤寂落寞的悲愁情绪 (17)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 (18)洁身自好的清高之情 (19)放荡不羁的傲世情怀 (20)闲适恬淡的归隐之情,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

14、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lu)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纠错案例】,误答示例: 渲染全诗的意境,营造一个氛围,便于诗人的抒情。,正确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概括笼统 浅尝辄止,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09安徽】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

15、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误答示例: “空惆怅”,写当年屈原徘徊在汨罗江边,为自己爱国的情怀不被理解而惆怅; “无人解”,感慨后人无法读懂离骚,读懂屈原,表达出对屈原忠义气节的赞扬。,正确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不及全诗 回答不周,【纠错案例】,人物形象,事物形象,A、诗中抒情主人公 (偏重抒情的诗歌),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偏重叙事的诗歌),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偏重写景的诗歌),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主要是咏物诗),诗歌形象,形象,知虚实,联想推测,【12安徽】 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1如何分析人物形象?,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