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文化本位” 及其实施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437300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教学“文化本位” 及其实施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教学“文化本位” 及其实施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文教学“文化本位” 及其实施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文教学“文化本位” 及其实施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文化本位” 及其实施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教学“文化本位” 及其实施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本位”及其实施策略胡虹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22)摘要:返本探源,从汉字的文化本性出发,文言文教学是以文化为本位的教学,这种“ 文化本位” 观既关注文言文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又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文言文文化本位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具备一种文化自觉意识,自觉运用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基本理念来指导文言文教学实践:运用训诂理念,挖掘文字文化内涵;运用语境理念,感知文本文化内涵;运用体验理念,获得文化、审美熏陶。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本位;古典阐释学;文化阐释策略一、文化本位汉语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本色“本位

2、” ,指的是某种理论观点或做法的出发点。20 世纪 70年代末和 90年代, “本位”理论在语法学研究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许多语法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本位观” 。比如史存直的“句本位” ,郭绍虞的“词组本位” ,徐通锵的“字本位”等。从文本结构的角度来看, “字本位”观念比较符合汉语的特点,也最接近汉语教学的特点。因为文生成于段,段生成于句,句生成于词,词生成于字。另外,字本位观念还蕴含了一种文化视野。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姜亮夫在他的中国文字的特色及其在学术上的地位一文中认为:汉字形体保存了丰富的文化资料,可以补古书记载之不足,汉字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绝好资料。汉字是古代的史

3、料。中国文字是象形的,里面包含了许多造字时的“社会意识” “社会现象” 。汉字是古代民族意识的写真。从文字的组织上,可以看出许多民族意识的真相。 【1】 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已达到血肉相连、难分难解的地步。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汉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从这一视角来审视当下的文言文教学,会发现,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就是“字字疏通,句句落实” , “字”被认为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扫除的障碍,由“字”到“词”到“句”到“篇”来理解文言文,抑或是通过整体感悟来理解文言,把握“字”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基础。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汉字的字义与汉语的词义密切相关。针对汉字这样的特点,从

4、“字”出发,疏通文意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但为什么“字字疏通,句句落实”的理念在现代文言文教学中会走到岌岌可危的地步?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喜欢逐字逐句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加以讲解,并贯穿上下文疏通文意。而在字词疏通的过程中,出于考试的压力,教师过于注重字词的解释、翻译和练习,淡化甚至无视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开掘,导致学生对字词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这种从汉字人手解读文本、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只是将汉字视为单纯的结构单位,没有从汉字本身的文化本性或汉字蕴含的文化本性这个角度出发,采取文化学的方法教学文言文。汉字是汉文化的代码,记录了汉语文化的历史,揭示其内涵,可窥见汉字背后无穷的文化信息。这一点,在

5、文言文中表现得极其明显。优秀的文言作品承载着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关涉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姓名称谓等诸多文化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若从文字入手,注重对文言字词文化意义的发掘,并注意把字词的文化内涵与整部作品主题思想的文化意蕴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改变传统“字字疏通、句句落实”零散、枯燥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加情趣,又可以深化对词义的理解,窥测中国文化的堂奥,加深对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等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

6、趣和热爱之情。返本探源,从汉字的文化本性或者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本性出发,文言文教学应是以文化为本位的教学,它是基于文化阐释的立场,针对文言文本作出的合乎历史文化情境和文本原初意义的正确阐释,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手段和方法等,都必须以此为基础。这种文化本位观,既关注文言文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又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它并不拒斥对“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追寻,只不过要将这种追寻指向既定的文本,就其文本开拓深层的文化内涵,把握其既定的文化关联,恢复其历史的真实原貌;它也并不否定语文的“工具性” ,它仍然建立在对字词句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只是注重把这种解释与文本意义和文化情境紧密结合起来,追寻字

7、词句本身的文化本性。这种文化本位的立场容纳了知性的分析和知识的传授,但它根源于文化传统而进入特定的文化情境,能够超越知性的局限而达到心灵的体悟和精神的陶冶,从而达到其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的最大发挥。二、文化阐释文言文文化本位教学的实施策略文言文教学是以文化为本位的教学,是汉语古典文化教学,这种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就是通过对汉字文化意义的解析,获得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指涉,使阐释者在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中,达到“视域融合” ,并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文化阐释的方法。文化阐释的方法,伴随中国文化的诞生与传承而产生、发展,形成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国古典阐释学,创立了语言阐释方法论、历史阐释方法论和心理

8、阐释方法论,三者相互贯通,相互发明,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正是以这三种具体的阐释方法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古典阐释学,为文言文文化本位教学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因此,文言文文化本位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具备文化自觉意识,自觉运用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基本理念来指导文言文教学实践。(一)运用训诂理念,挖掘文字文化内涵汉语的特点,决定了语言阐释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言阐释的过程就是“循所闻而得其意” “执其言而意得见” ,即通过分析语言来挖掘其中的内涵,从而认识事物的含义。这种阐释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文本阐释上,就是训诂法的运用,即通过分析字的形、音、义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是不断发展

9、的。训诂能帮助我们去发现这些变化,从而对历史作品中词的含义作出符合历史真相的解释。但是,文言文教学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利用训诂学方法来扫除字词障碍,在释明词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文化阐释的立场。也就是说,要沿着语言所给出的线索,把握涵盖中华文化的汉民族社会、历史的意义体系,把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是我们在借鉴训诂学方法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比如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冠”字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冠”的字形结构, “冠”字由三个会意部件构成, “冖”义为覆盖, “元”义为人首, “寸”义为“寸口” ,即中医诊脉处。由于诊脉须掌握腕下一寸的标准,故“寸”作为字素时的字,其

10、意义大都与长度、法度及手的动作有关。此处“寸”表法度之义,由此可见, “冠”字造义显然可理解为:加冠,即须依照礼法行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加冠。加冠仪式一般在宗庙举行,加冠时,由宾客给加冠青年服饰并祝酒,然后束发加冠。青年再拜亲戚谢宾客。“冠”在古代是用来节制行为举止,维护封建礼法的东西。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则必须戴冠,古代贵族及士大夫对冠十分重视。汉武帝没戴冠不敢接见臣子,怕被指责不礼。齐景公披发出门,未戴冠竟被门人阻拦,门人击马腿,逼景公回宫。齐桓公醉酒后,丢失了冠,竟使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羞愧得三天不敢见群臣。戴“冠”之礼在古代为人所重视可见一斑。像这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

11、,对词语进行文化语境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意识、价值观念等文化元素,同时又使学生对文字的词义和用法进行追本溯源的了解,更好地理解词语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运用语境理念,感知文本文化内涵训诂法虽然符合汉字的构造特点,但是汉字的意义并不是机械的模块相加,而是渗透着特定时代特点和创作者独特的情感印迹。如果说,语言阐释还只是停留于文字的字面解释,那么历史阐释则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文字记录的内容,延伸到创作者的意图、时代背景上, “以事解经” “知人论世”等阐释方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落实到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就是语境理念。这里的语境,不仅指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且是广义

12、的,包括时代背景、时代特征、作者心理状况等。语境理念的核心思想是还原文字创作之初的场景,客观把握文字的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把文本留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去阐释,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将文本所传达的意蕴比较真实地向学生传递,使学生能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融通,身临其境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例如,对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生死观的解读,就一定需要补充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魏晋风度” ,才能使学生理解文中既有消极的成分,也有积极的对抗。再如学习杜甫的名篇登高时,可以将知人论世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晚年的杜甫,白发苍苍,年老体弱,亲朋好友相继离去,自己又漂泊无依,独立高台,面对眼前的秋风萧瑟,落叶

13、无边,心中是怎样的一种悲壮与苍凉啊。让学生在情绪酝酿后去感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寥廓与肃杀、凋零,自然也就能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沉郁、顿挫。如果再加上对李白作品的解读,感受“诗仙”狂傲、浪漫、豪迈的独特性格,将二人放到盛唐和中唐的具体社会背景进行对比,就能更多地感受到盛唐热烈昂扬时代氛围下的李白是“他” ,始终在天上为人生价值的理想高歌,而身处中唐战乱流离、民生疾苦中的杜甫是“圣” ,忧郁的眼光始终投注在国破家亡的苦难人间。如此,学生会对二人的诗歌有更感性、更深入的理解。总之,面对一篇文言作品,应将它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和时代大环境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存状态联系起来,以便深切地了解

14、浸润在作品中作者的性情、襟怀和抱负,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感知作品的文化内涵。(三)运用体验理念,获得文化、审美熏陶文化阐释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就是要让文本的意义与精神化为自我的行动和指南。这就是“以意逆志”与“唤醒体验”心理阐释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就是体验理念。从体验文本的文化意蕴出发,理解生命意义、促进个性生成,让历史和文化在学习者的体验中被理解、被扬弃、被吸收、被更新,让学习者的生命在历史和文化的熏陶中走向成熟,走向敞开之境。1体验古典语言文化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使得汉语的语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既具有美感又富有表现力和感情色彩,使汉语构成了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15、而古朴典雅的文言文最能体现汉语言深邃的魅力。那简练、精准、形象的语言极具表现张力,那开阔深广的意境、无穷无尽的韵味,以及独有的音韵美感,让人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这种美滋养过无数中华儿女,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深处。对于文言文本的学习,宜通过整体阅读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在舒缓的节奏中,在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从而引导学生徜徉在优美的汉语语林里,接受心灵的陶冶和美的教育。2体验传统审美文化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景物和情思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情思与景物的结合体便是意象。我们的先民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关注宇宙,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东方特色的

16、审美意识,创造了无数精彩纷呈的美学意象,成就了独特的美学意境,滋润养护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草长莺飞、落霞孤鹜、秋水长空、西楼望月、古道西风、孤城落日、塞草边风、铁马冰河、朝晖夕阴、伤春悲秋无数摇曳多姿的意象建构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系统,它们是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灵深处古老的心灵密码。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阐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以此来涵养学生的心灵,构建学生个体文化心理的中国气度和中国风范。3体验传统人格文化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无数精英人物,他们以自己辉煌的人格竖起了令后人景仰的丰碑,也创造了令后世子孙学习、效法的人格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必然会接触到大量描述人格文化的材料,从辛弃疾拳拳的报国之心到苏轼宠辱不惊的乐观旷达,从屈原香草美人的高洁之志到范仲淹天下为先的宽广心胸,从司马迁的一身傲骨到归有光的满腔责任感这些仁人志士的伟大人格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寄托,成为民族文化的最好承载体,而且都会通过语言文字映照学生的心灵,对他们的人格养成起巨大的影响。在文言文教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