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现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50KB
约8页
文档ID:103864788
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现_第1页
1/8

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5868    更新时间:2011-11-15 中国人不仅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对家庭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家庭教育经验和理论,并且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国民中,改进了对新一代的教育方法,也促进了中国人的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都有了新的起色,20多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笔者在承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和“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主持人为何东昌)之子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工作史》的理论研究过程中,采用系统文献法,检索中国大陆最近20多年来有关中国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包括《教育研究》、《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外国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的有关论文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家庭教育》汇集的资料,并根据作者参加家庭教育研究、咨询等活动的经历,梳理了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家庭教育的研究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等原因,家庭教育长期得不到政府的重视,研究基本中断。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0年9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成立,以及在此期间专门的家教期刊《父母必读》创刊和专门的家长学校“母范学堂”的创办标志着新中国家教事业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纠正“文革”期间的“左”倾错误,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普及义务教育提到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国的家教事业虽然刚刚起步,但社会和民众的关心和支持却不断升温,广大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热情迅速升高,尤其在城镇形成了较大的声势,涌现了不少“关爱子女,用心育儿”的模范家长,从中央到地方县区都建立了依托妇联组织的家教研究会,在各地妇联和家教研究会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家庭教育特点与功能、独生子女特点与教育、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等问题的研究 1.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功能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研究,人们头脑中家庭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80年代家庭教育兴起之后,许多有识之士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弄清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功能从笔者掌握的材料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通过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比较,来论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如郑刚(1983)认为家庭教育特点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密切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的同一性,家庭教育的早期性,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的深刻性,社会要求与父母个别要求的并存性杜珠珍(1987)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五个特点:广泛的社会性、天然的早期性、及时的针对性、血缘的天然性、全程的连续性,并指出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无法企及的优势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复兴就是家庭教育功能的最好体现,80年代初“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观点迅速流传全国百万家庭,同时有大量通过总结本人或他人经验论述家庭教育具有培育人才重要功能的文章发表1983年余心言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家庭教育是国家培养一代新人的大事,聂荣臻、康克清等国家领导人发表了社会各界都应当重视家庭教育的观点其后,有一些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论述了家庭教育对于年轻一代成长的教育功能;还有一些学者指出了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同期,一些心理学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如黄佳芬等(1984)对上海复旦中学初二学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

2.独生子女特点与教育的研究中国从1979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后,独生子女的人数迅速增加,到80年代后期独生子女人数已经达到数千万的规模家长们在培养独生子女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而对独生子女的讨论和研究应运而生最初的研究中曾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把独生子女说成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霸王”,认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缺点多,自私、任性;另一种把独生子女说成是“一朵花”、“小天才”,认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聪明伶俐,知识面广,容易成才80年代中后期研究逐步深入,如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与美国学者合作对独生与非独生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风笑天对湖北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都得出了独生子女在个性的多数方面同非独生子女没有显著差异的结论对于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最初主要是经验总结,如广东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全国独生子女家长教育经验谈》,汇集了数十位家长从各自经验而来的短文80年代后期,有些学者探讨了“教育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原则”,综合起来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引导孩子把兴趣和注意力朝向有益活动;第二,注意培养子女独立活动、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三,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习惯。

3.海外国外家庭教育经验与思想研究 80年代是中国逐渐对外开放的年代,体现在家庭教育领域就是介绍、评价和研究中国香港、台湾和美国、苏联、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家庭教育经验的作品越来越多,《外国中小学教育》曾专门设栏目连续发表国外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这期间还翻译了森重敏的《家庭日常教育艺术》,约翰.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儿童发展》、山下俊郎的《独生子女的心理与教育》等多部外国家庭教育名著80年代对于外国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如雷文娴(1983)发表了《试论家长的威信—学习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一点体会》,夏伯铭(1984)的译作《苏联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介绍了苏联儿童同父母亲沟通的现状及其相关理论、促使苏联少年参加家庭服务性劳动的教育措施等同时,日本学者家庭早期教育的思想、美国学者家庭理财教育的思想在中国也得到了介绍和传播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家庭教育的研究 这期间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大大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学校教育普及的步伐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是各地区各行业发展差距拉大、道德滑坡与违法犯罪现象亦日益突出如果说八十年代中国兴起了家庭教育热潮,那么九十年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就由民间走到了社会,越来越了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一种宏大的社会事业但由于多种制约因素的干扰,家教误区比较突出,1996年《中国妇女报》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中,80%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在家教中失败,近20%的家长表示缺少教育方法1990年中国国务院设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1992年以国务院名义颁布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到2000年“使90%的儿童(14岁以下)>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 9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全面展开,在众多的问题研究中,家庭教育定义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1.家庭教育定义的研究家庭教育定义是家庭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它的认识在家庭教育研究中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对于家庭教育的定义基本上是观察现实而来的,如赵忠心(1988)指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实施的环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里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子女或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

9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从社会学角度阐释家庭教育的新定义传到大陆,如达翎(Darling,1987)的家庭生活教育就是“透过个人与家庭其各层面环境资源间的互动状况,来保存及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得到中国部分学者认同,如马和民(1998)对家庭教育的解释:“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把幼者对于长者的影响、把家庭环境的无意识影响当作家庭教育容易造成逻辑矛盾,不利于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2.亲子关系调适的研究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80年代中期中国就有不少家长总结出处理好两代人关系的基本原则,如爱孩子应该教养结合、宽严结合,还要体现在尊敬老人和爱护其他幼儿上90年代形成了多学科研究亲子关系的局面,教育学领域的孟育群先后发表《关于亲子关系对少年问题行为及人格特征影响的研究》、《少年亲子关系诊断与调适的实验研究》两篇报告,后者根据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调适少年亲子关系的策略,如调整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尊重孩子的人格、提高家长的情绪智商。

心理学研究者则详细研究从幼儿到少年各个年龄段亲子关系的不同特点及其对于子女成长的影响特点,如方晓义等的《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有的深入研究了特殊家庭亲子关系的特点,如董奇的《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叙述了父母离婚对于子女成长的影响;还有的研究深入到了亲子关系中两代人的道德素质、心理健康、个性特征的交互作用,如雷雳的《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介绍了国外亲子关系研究的模型和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提出了改善亲子沟通的策略社会学研究人员较为集中地探讨了社会变迁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如黄育馥指出社会信息化增强了家庭中的双向社会化、增强了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自主性、削弱了家长对子女社会交往的控制权3.家庭教育观念更新的研究1987年全国妇联、国家教委、团中央、文化部等19个中央直属单位在《关于庆祝1987年“六一”儿童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全社会应当树立”“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做表率,为儿童办实事”的公民意识,号召每个家庭都要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使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精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此后,家庭教育观念更新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1988年胡克英发表了《儿童观与教育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崭新的儿童观作为社会主义教育观的前提,那就是承认并相信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刘金花先后有《上海市中学生父母的教养态度及与台湾父母教养态度的比较》、《上海父亲育儿态度和观念的代际比较》和《家庭研究新观点述评》三篇报告和论文在《心理科学》发表,前两篇报告了上海市居民某些家庭教育观念的现状,后一篇介绍了国外家教研究中提倡的若干新的家教观念;宗秋荣(1998)发表的《终身学习与家庭教育》论述了终身学对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当今家长应当树立的家庭教育新观念,如让孩子学会生存、让孩子学会创造、让孩子学会负责 4.家校(家园)教育合作的研究在中国自觉研究家庭教育和学校(幼儿园)教育的合作问题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钟启泉(1986)在《关于现代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若干考察》一文中,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关系,介绍了80年代以来若干外国教育改革中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经验,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90年代刘力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和谭虎等的《学校教育呼唤家庭教育的配合》,分别从学校需要家庭教育配合和家庭教育需要教师指导两方面发表了意见;吴云清(1996)在《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合力问题探析》中论述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分析了三结合的特征,强调“家庭教育是形成合力的关键”。

90年代后期家校合作的研究发展为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深入研究家校合作的基础理论,如马中虎(1999)的《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论述了家校合作活动的类型,分析了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意识,还指出了当前中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