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体育事业发展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县体育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热情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紧紧围绕《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县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组织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为我县承办2012年保山市第三届运动会打好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科学地做好“十一五”后期、“十二五”期间我县体育人才规划工作,根据县委政府的要求,我局于2008年4月至8月对全县体育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5类人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调查,对全县体育场馆设施和宾馆接待能力进行了摸底调查调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掌握了全县体育人才队伍、体育场馆设施现状及宾馆接待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各类体育人才在学历结构、年龄分布、所学专业状况、职务或业务技术等级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作出初步分析。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建设,建立长效管理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我县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一)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近年来,我县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老年人等四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所,其中市级2所,县级4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目前我县体育总会共有单项体育协会9个,分别是篮球协会、田径协会、排球协会、游泳协会、羽毛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老年体协老年体协下设7个协会:棋牌协会、地掷球协会、门球协会、操舞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拳剑协会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县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县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7名,其中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89名,其中各单项二级裁判员16名。
近年来我县协办的省级性体育竞赛活动1次,承办市级体育竞赛活动4次以上,全县群众体育活动10次以上,全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10%以上,县直机关、企业、教育、公检法、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卡斯、湾甸、耈街、勐统等乡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二)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县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余训练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32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12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排球、篮球8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田径、排球、游泳5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3人,其中一级教练1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近两年我县为省少体校、高等师范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 27名,保山市少体校21名2006年我县成功承办了保山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暨第四届老年人轮办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挖掘保护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3个;获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1个,第二名2个,第四名1个,第六名1个,第七名2个,第八名2个。
2008年,我县运动员许龙飞、字绍杰、李建斌、禹子顺等在第二届市运会上屡创佳绩,先后获得8枚金牌,17枚银牌,23枚铜牌的好成绩三)体育设施体育设施作为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体育竞赛和社会交往的载体,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物质保证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关系到一个地区群众活动的普及程度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体育设施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对体育经济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县正在开展文化体育强县建设,加快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重视公益性体育设施的建设,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既是推进文化体育强县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近年来我县以体育场、世纪广场、会堂灯光球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广场建设,注重加强乡镇、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点)建设工程县城体育场占地面积94亩,有一块国际标准的400米田径场(面积24171.3m2),西看台(建筑面积6089.73m2)及周边绿化西看台实用室内面积4263m2,建筑高度16.28m,观众容量5435人目前全县已建成健身点17个,乡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县现有各类体育场地243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62个,非标准体育场地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平方米,人均0.51平方米全县80%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学校,因此,学校体育的优势相当明显 (四)体育人才现状 “十一五”以来,昌宁县体育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初步建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体育人才队伍,为全县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本次调研表明,全县体育人才(本文所称体育人才指具有一定体育学识水平或技能,能在体育领域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总数为147人(不含运动员,下同),其中,公务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3人,体育教练员(专、兼职)23人,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117人1、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及其所占比例1)体育机关公务人员及直属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共5人,占总人数3%;(2)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7人,占总人数 5%;(3)体育教练员(专、兼职),共23人,占总人数15.7%;(4)裁判员(主要为中小学教师),共78人,占总人数52%;(5)社会体育指导员,共47人,占总人数32%其中,一级社会指导员2人,二级9人,三级36人。
从学历结构看,全县体育人才队伍中本科学历的有7人,专科学历的有96人,其余为中专及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人才队伍总量的70% 从职称层次和结构看,全县3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体育教练员3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有1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2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为0:1:2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的没有,36至45周岁之间的2人,46至55周岁之间的1人从性别比例来看,男女性别比例为4:1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男女性别比例为3:12、昌宁县体育人才状况分析(1)体育人才总体年龄结构老化,比例不协调对于体育事业中、长期发展来说,合理的年龄结构既是一个加强稳定的因素,同时也是能动的促进因素,因此,亟需调整充实体育人才 (2)专业技术人员系列总体结构不合理,专业体系设置比较单一,尤其在应对大型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以及全面促进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力量不够,经验不足等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全县体育人才资源开发还存在滞后现象,人才队伍还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主要表现在: 第一,体育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体育人才总量较小,尚不能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结构比例不合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目前还没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仅有1人,占33%,新老交替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专业人才短缺情况严重领导或管理岗位体育专业人才少,基层单位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在第一线工作的高水平、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第三,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人才队伍整体效能的发挥3、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观念滞后,尚未真正把人才资源放在第一资源的位置来认识,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工作投入不足,人才工作关心和重视不够2)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造成人才资源浪费3)人才投入不足,对人才的价值定位与外部市场价格差距较大,一个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育人的环境尚未形成,对优秀人才存在引不进的状况五)宾馆接待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餐饮宾馆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餐饮宾馆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观光旅游的需求相比,与先进兄弟县(区)相比,我县宾馆接待设施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着档次不高,功能不全,床位有限的情况。
目前县城有一定档次的宾馆只有30家,接待能力在400个标间800个床位左右二、存在问题和不足1、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乡镇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看,我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的人均数,我县目前公共体育设施人均0.51平方米,与上级体育部门要求达到人均1.2平方米差距甚远,县属公共体育设施少且不配套,85%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率低,社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县属体育场馆设施满足不了县少体校的体育训练条件3、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我县群众体育活动广泛,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县少体校省、市批准布点项目人数达32人,现业余训练项目布点人数到位,但业余训练经费得不到落实随着国家、省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以体育强县、体育强镇,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都急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予以扶持。
4、全民体育意识淡薄,健身意识不强全民健身覆盖面还不广,全民健身存在“两头热、中间冷”,即:少年儿童、老年人参与活动多,中年人忙于工作参与活动少;农村受环境条件、思想观念等影响,活动面不宽,参与面不广,农村体育工作还有待于突破三、下一步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任务和措施(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组织建设,完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多层次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培养、选拔、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着眼点,完善体育训练体制,强化体育训练和管理措施,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促进整个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1、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村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