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内民主的回顾与思考(陈永文).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76096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党内民主的回顾与思考(陈永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对党内民主的回顾与思考(陈永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对党内民主的回顾与思考(陈永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对党内民主的回顾与思考(陈永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对党内民主的回顾与思考(陈永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党内民主的回顾与思考(陈永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党内民主的回顾与思考(陈永文).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党内民主的回顾与思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民主建设上作出积极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但也存在不容轻视的问题。回顾党的民主建设历程,思考存在问题,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的党永保活力。一、党内民主建设的回顾 (一)党内民主的实行和发展。1927年,13名党代表就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党的领导机关,并讨论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充分体现了对党代表自由选举权的尊重和保护,开创了党内民主实践的先河。此后,直至党的六大,基本上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的代表

2、大会,由党代表民主选举领导人,并行使对党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五大不仅首创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而且本身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原则。在五大会上,共有38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气氛活跃,争论十分激烈,充满了民主空气。从一大到六大,党的重大决议,虽经民主讨论,但几乎都避免不了共产国际意图的贯彻,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政党。党代表的民主决策权、党内民主的实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由各国共产党自主解决各自党内问题,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也有了更大空间。从党的七大到八大,是党内民主建设进入快速成长期。七大对中央委员的选举,增加了候选人提名程序,并且在候

3、选人提名程序中引入预选程序,预选由各代表团代表自由提名。八大延续这一办法,并进一步把完善,成为“自下而上,由上而下”的选举方针,为了弥补大会闭幕后代表有效行使权力的不足,八大在新修改的党章中规定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这也为今天党内民主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思路。 (二)党内民主发展遭遇严重挫折 。如果说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使党外民主鸦雀无声,那么庐山会议就是党内民主发展的分水岭,它对党内民主的破坏是及其巨大的。如九大和十大通过的两部党章都取消了关于党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内的各项权利,改变了中央领导机关必须由选举的产生的惯例,并取消了无记名投票的规定。这两次会议的筹备工作、组织工作和会议内容也

4、不是经过党中央集体讨论决定而是由毛泽东个人、或者中央文革小组某些人来决定。九大的代表不是由各级党组织选举产生,而是在所谓“民主协商”、“听取群众意见”后由少数人“推选”出来。九大还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直接写入了党章,这些举措严重危害了党内民主。十一大后,虽然宣布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党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继续延续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的作风,党内民主和正常的组织生活都没有恢复起来。这种不正常状态,一直持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三)党内民主的重建和新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党内民主也逐步步入正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总

5、结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就如何实现党内民主作了许多规定,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差额选举的办法,是新时期党内民主发展的一部重要文献。十二大党章恢复了有关中央领导机构经民主选举产生的规定,重新确立了候选人预选机制;十三大在中央领导机构的选举中首次引入差额选举制度。此后,在一些具体环节上进一步体现民主性。如党的十七大,对于党代表的选举,代表候选人一般应多于应选名额的15%,差额比例比十六大时增加了五各百分点;对于中央委员预选差额的比例,则超过8%,近些年一些地方逐步扩大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如在村一级实行“两推一选”,在乡镇一级实行“公推直选”。在县级实行党代表常任制度,实

6、行党务公开,这些都反映了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也逐步走上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这也成为党内民主在新的历史时期新发展的标志。二、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进程中,我们感到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不断加强和改进。(一)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党员的党内民主意识相对滞后于民主实践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缺乏与党内民主相适应的民主意识,缺乏参与党内民主生活的内在冲动,从而导致党内民主在某些方面走了形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意识缺位。多数普通党员未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党内生活中过度依附党的

7、组织,凡事等靠组织,主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主人意识,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政治冷淡主义倾向。第二,权利意识淡漠。部分党员对自己的民主权利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行使权利,特别是在基层选举中,无论是党内选举还是党外选举,党员队伍中随意弃权、委托投票和贿选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关于推行党代表直选的做法,部分农村普通党员认为只是组织搞的花架子,是形式主义,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少数参选人把民主绝对化,认为既然是由党员直接选举,就应该由党员自由发挥、自由选举;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则对自下而上的提名做法感到不理解,担心搞直选不能贯彻好“组织意图”。第三,责任意识虚化。有些党员将责任仅

8、仅理解为对组织的一种服从,在党内生活中随大流,唯领导和上级是从,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在非正式场合说一些不负责任、不利于党的话;对党内民主建设如党内监督既漠不关心也缺乏信心;对党内腐败现象听之任之,作无可奈何状等。2、党内民主选举制度不够完善选举权是最基本的民主权利。近年来,基层实行“公推直选”、“两推一选”、“无候选人直选”等许多新形式,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但是我们发现,当前党内选举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部分地区和部分党组织在组织党代表选举、推荐干部、公选干部时,遵守了程序,但没有完成应有的民主内容,民主变成了“遮羞布”。民主选举中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选举程序存在缺陷。比如

9、候选人提名制度过于笼统和粗糙,候选人介绍制度过于模糊,甚至流于形式。二是竞争机制引入不够。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的比例太少,而间接选举和等额选举的比例仍然很大。三是选举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一种刚性的制度制约机制和惩戒机制。四是差额选举存在比例失调的现象。选举时也没有体现选举人的意志,把程序当形式搞,特别是在差额选举中陪选人的“陪衬”意图过于明显;五是党代表成员结构的比例问题突出。领导干部所占比例太大,一般统计都在70%左右,实际比例更大。六是选举时违规和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3、普通党员的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从制度规定来看,现行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学习权、讨论权、建议权、批评检举权、表决

10、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申辩权、保留意见权、申诉控告权等民主权利。但是,对参与权、知情权、决定权、监督权等就没有在党内法规中加以明确规定。另外,现行制度对保障党员权利规定的多,而对于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应该怎么惩戒的制度少。4、党代表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党代表制度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但是,有的党代表由于尚未树立正确的“代表观”,代表意识、执政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对执行党代表职务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和存在患得患失的思想。有的把自己混同一般党员群众,参与地方党委有关决策的热情不是很高,既不善于做党员群众的代言人,更不敢于积极主动大胆地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调研或约见有关党组织负责人反映党员群众的热点

11、、难点、焦点问题。有的自感“人微言轻”,会上会后很少发言或提出意见建议5、党内民主生活制度缺乏实效性坚持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党内生活中仍然缺乏讲真话的环境。 “批评上级怕丢官位,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同级怕得罪人”,这是党内难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要思想障碍。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民主评议阶段暴露出许多问题,有一些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收效不大。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许多党员彼此间只谈工作不谈思想,只讲成绩不讲缺点,或者就事论事、敷衍了事,使民主生活会的思想性、原则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6、党内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就目前而

12、言,广大党员虽然享有检举、揭发和批评的权利,但由于党内事务公开程度不够,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公务活动和决策过程公开程度不高,造成监督不力,由于等级制,平行监督、逆向监督显得非常苍白,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现在的制度只能监督老实人、监督副职,对真正掌实权者和“一把手”难以监督。有调查问卷显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状况评价“非常满意”的只占36。从这几年揭露出的大案要案来看,一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屡屡得逞,并且无所顾忌,而且“一把手”违法违纪占较大比例。此类案件大都是群众举报或由其他案件连带出来的,这明显反映出党内监督不力,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无人监督和无法监督的问题。另外,一些制度

13、操作性需进一步提高。如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领导干部迟报、瞒报、漏报等现象,缺乏明确的处理规定。再如重大事项票决制,由于缺乏配套实施细则,各地各部门往往对何为“重大”标准把握不一,难以统一明确界定,导致票决制存在较大随意性,未能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党员的参与权、知情权得不到保障,主要是信息公布不足。什么样的事情必须对党员公开,怎么公开,什么时候公开,没有具体规定。目前党员关心的象城市规划、拆迁、民生工程、财政预算等重大事项,普通党员很难知道,更是无从参与。(二)党内民主发挥不充分的主要原因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有制度、机制和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具体操作不

14、规范的原因。但制约党内民主的瓶颈主要在制度。一是制约党内民主的“总病根”没有完全消除。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讲话中,深刻揭示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即: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其中权力过于集中是领导体制的最大弊病,是许多问题的“总病根”。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体制弊

15、端被不断克服,党内民主得到不断发展,但集中过多,而民主不够的问题还客观存在,权力过分集中这个“总病根”还没有得到完全消除。下级惧怕上级的权威,不敢讲真话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党内民主的发展。二是权力没有回归到位。党员是主体,党的一切权力应该属于党员。党员对党代表、领导干部的选举没有真正落实。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减少任命,推广选举。二是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激发。发展党内民主的核心是让每个党员充分行使权利,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使广大党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态度投身到党的事业之中。但从基层的现状看,情况还不容乐观。现在,不少基层党员的党员意识淡泊,

16、没有党员的自豪感,特别是部分农村无职党员,往往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根本不关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党员个体素质问题,也有党内民主制度问题。从组织层面看,我们要求党员履行义务的多,在如何保障党员正确行使权利方面做得的少。从党员自身角度看,有的认为参与党内事务是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事,与一般党员无关,不愿甚至不敢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意见。三是发扬民主的“武器”难以发挥作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党传良传统,也是保障党内民主的有力武器。现在普遍有这种现象,党内批评不够,一团和气,老好人思想严重,不少人“对上级说恭维话,对同级说过年话,对下级说表扬话,对棘手问题说含糊话”。个别领导班子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批评他人甚至都变成了变相的表扬,不知道说的是缺点还是有点。自我批评也不到位,只是“蜻蜓点水”,接触不到实质性问题。如果让这种现象在党内成风,势必影响党内民主的发展。拿起、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