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03068718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郊远郊农业旅游区别论文 1近郊和远郊生态农业旅游规划差异产生的原因 11社会与经济基础差异 中国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存在城乡发展差距加之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条件导致了近郊和远郊的许多要素产生了差异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差异有以下4个 111交通条件近郊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发达十分方便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也便于鲜活农产品的输出远郊则反之 112客源特征近郊型的旅游者通常都是散客和短时游客源呈现总量大而批量小、节假日多而工作日少、一日游多而多日游少、季节差异不明显的特点远郊型的客源呈现总量小而批量大、多日游多而一日游少、季节差异明显和长假期间集中等特点 113土地特征城市主要建立在地势平坦的地区

2、城市建设则占用了大量土地因此近郊一般地势平坦且土地资源稀缺;远郊则地形地貌多样土地资源丰富景观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114文化特征近郊受城市影响大开发力度强“都市化”特征明显“现代化”气息浓厚远郊则能较好地保留传统农耕文化、完整的农业生产工序具有明显有别于都市的农家风貌和地方民俗风情 12景观与生态系统结构差异 近郊型生态旅游区时空尺度小、景观异质性高是“人工半自然”景观景观基底是高度人工化的农田景观破碎程度高、优势度低景观斑块主要是居民点、池塘和小山丘种类多、数量多、平均面积小斑块多被道路分割成规则的多边形景观廊道主要是错综复杂的交通道路、灌溉水渠和小河道廊道的总体网络连通性高但是自然廊道较

3、窄、连通性差7同一个城市郊区的各个地方的景观格局多相似程度高景观动态主要由人为控制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和稳定性差独立程度低并且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强烈地影响着近郊因此需要从系统外输入大量的物质和人工辅助能信息流和生物流几乎完全由人类控制脱离人类控制之后系统会迅速退化38远郊型则相反是“自然半自然”景观基底是山水相融的农田斑块主要为湖泊、森林和村落斑块平均面积大、边缘触须多廊道主要是河流和防护林带不同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明显、特色突出景观动态主要受自然调控远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比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强系统能自行完成信息反馈控制生物流脱离人类控制后系统不会迅速退化38 2近

4、郊型和远郊型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的差异 近郊和远郊的生态要素差异决定了两者的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在整体思路、优先模式、景观优化和配套建设方面要有所区别才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建设 21整体发展思路的差异近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城市发展格局为主导因子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以旅游引导生产加强人工对自然的修饰以集成创造特色以精美别致的小景、娱乐休闲和农业科普知识为主要吸引力以建立游客圈子和树立良好口碑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家庭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远郊型的整体思路为以乡村特色为主导因子注重组团发展、旅游圈组合布局旅游以生产为本尽量保持自然美感营造地域特色以辽阔气魄的大景、养生休闲、民俗文化和大型主题旅游活动为主要吸引力

5、以现代传媒宣传和旅行社带团为主要推介方式以大型旅游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 22优先发展模式的差异 理论上凡是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都可以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但是基于不同的优势条件不同的优先发展模式在近郊和远郊的适宜度不同1317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4种 221特色产业带动模式农业资源占优势拥有特色农产品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产业集群的区域可以围绕某种或几种特色优势生态农产品和产业链实行“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经营走主题辐射式发展道路如水果采摘园以优质特色水果为核心将自然风光和果园赏花品果、DIY果汁(果脯)加工体验结合起来丰富景观内涵;将“猪沼果菇”立体农业和餐饮住宿结合起来完善农

6、业生态系统结构;将农产品种植和深加工结合起来延长和复合产业链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区域一般在远郊 222民俗风情带动模式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都不占优势但是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居建筑、历史记忆尤其是在吃、娱、购3个方面有明显特色的区域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歌舞表演、生活习俗体验、民俗文化展览、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走以学习民俗文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典型范例遍布湘西、桂北、滇西、汉中、关中、鲁中等地区 223自然风光带动模式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但却不具备明显特色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同时还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田园整洁、民居独特的区域可以通过对农田果园、花卉苗圃

7、、动植物饲养场进行精心包装走以领略自然风光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旅游城市的近郊或者作为自然风景区的二线旅游产品 224科技娱乐带动模式那些各方面都没有显著特色但是风景较好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且交通便捷高档鲜活农产品和休闲娱乐需求都旺盛的区域可以将“农家乐”与“农业高科技园”结合起来发展通过开展垂钓、采摘、小型租种、户外运动、野餐DIY等活动建设休闲山庄、农业奇观园、农耕科普文化园走休闲娱乐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模式最适合大中城市近郊 23配套建设规划的差异 近郊的配套建设要适应城乡结合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农林景观要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补充18居民点要尽量逐步集中建

8、设集约用地远郊的配套建设要注重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以及生态乡镇(村)的建设景观改造要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功能、环境净化功能、产品提供功能8居民点一般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不建议按小区式集中居住依山傍水分散居住更有利于营造风格各异的优美庭院景观也更有利于将优质土地资源集中用于生产 24景观优化的差异 景观优化主要包括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优化即整体的景观格局优化和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方式优化 241选址与景观识别近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人为因素城市发展水平和交通便利度、居民积极性、农田系统完整度、土地资源可开发度景观识别一般采用实地踏勘为主以近年来基本的社

9、会发展信息查阅和地图信息识别为辅对“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要求低远郊型的选址主要考虑目标地点的历史人文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生态系统完善度、农业产业规模、居民积极性和投资意愿景观识别要采用实地踏勘、历史资料调研、“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专业分析并重的方法进行较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辨识 242景观与生态系统优化与农业景观密切相关的参数主要是斑块大小、斑块形状、斑块密度和廊道的连通性景观格局的优化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和引进新的景观组分(如生态缓冲区)等加强景观单元之间或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在功能和景观动态上的有机联系疏通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渠道建立可持续的农业景观生态格局25619首

10、先是对原有斑块格局进行优化组合根据生态一致性进行空间单元合并整理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达到适度农业规模其次引进生态缓冲区特别是增加林地、防护林网、水渠网以及农田边缘面积以提高食虫鸟类等有益动物的生境面积减缓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传播速度720再次加强自然态的河流、防护林、树篱等廊道的长度和宽度廊道改造要遵循景观和生态系统的需要符合景观序列的要求人工廊道要与旅游路线相结合最好形成环路有明确的引导性尽量避免尽端路的产生2122一般认为斑块平均面积达到24hm2、廊道密度890km/km2、生物多样性指数210、最大多样性指数260、优势度049的综合效益比较好3781819近郊的整体布局要注重生产性

11、(农田、鱼塘、果菜园等)和非生产性(道路、河流、防护林等)景观功能区的划分以利于斑块“大集中”实现造景的规模化与丰富性的平衡在旅游区边缘、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区域之间加大生态缓冲带的建设利用庭院空地、园地和田埂绿化增加绿地面积3719道路系统规划要适当“取弯避直”以利于斑块边缘多元化加速景观流加强道路绿化、防护林带和水渠水景建设营造生态廊道使得以道路为主的廊道网络能适宜生物流动主题公园、休闲广场的布局要切合节点的需要造景要强化绿化和亲水性22 近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生物量少缓冲能力和抵抗力稳定性差;地域狭窄人口密度大物种间距离小因此在配置物种时要更加注重生物他感作用的影响即加强相生性避免相克性特

12、别要注意物种对人体的影响严格监控引进的外来种38受地形地貌和土地总面积的限制近郊的景观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庭院景观设计和农业景观单元设计上农业景观通常局限于作物的套种轮作和循环农业模式远郊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村庄和农田分别集中因此整体布局要注重依山就势进行景观分区实现斑块集中要充分利用山水景观实现丰富多彩生态缓冲带的建设主要是保护好现有的山林、草地、水域通过河流、水渠、防护林、道路对斑块进行分割构造边缘多元化通过在相邻区域内种植不同种类作物对斑块进行间隔3719景观节点选址要以自然廊道节点为主设计要充分利用山水特色、民俗风情特色22远郊要发挥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的优势依托大的山体、

13、水域划定种群源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林病虫害的生态防治能力、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远郊野外不易受人工控制因此为了保护本地种的安全要最大限度避免人工引进外来种38远郊的景观立体化有条件在景观格局层面上利用地形地貌进行设计例如按坡度和等高线设计垂直生态景观模式依次为:山顶水土保持林带稀树、中灌、密草结构;山腰果树复合带构造“果菇”、“果牧鸡”等立体模式;山底特色水域带形成“稻鸭鱼”和“藕鱼”等格局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7;居民住户建设屋顶花园、墙面绿化、庭院小景建设通透性围墙 3结语 近年来生态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态农业旅游必将发展到新阶段然而目前国内外生态农业旅游的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还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应当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层面深入研究近郊和远郊的差异使得规划设计更能体现地域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发展要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可持续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