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04704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辛集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辛集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底数和就业需求,理顺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抓手,进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近期,组织市、乡、村三级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共涉及全市15个乡镇和制革工业区、344个行政村、10多万户农户,调查方法主要是采取逐村逐户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为确保这次调查结果的科学准确,就业服务部门还专门组织人员,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马庄、新垒头、小辛庄、张古庄和中里厢5个乡镇的89个行政村,采取与调查对象见面的方式,进行了直接调研。在此基础上,又对各乡镇上

2、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乡与乡互查,进一步核实调查情况,从而确保了此次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一、辛集市每年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究竟有多少根据调查数据,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对适宜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从四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一)从农村劳动力总量上分析辛集市现有农业人口40.9万人,法定年龄段(16-60周岁)劳动力人,扣除在校学生、伤残人员等25552人,实有农村劳动力人。这些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种植业的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4%;较稳定转移的88981人,占31%;短期转移(即年累计转移时间在3个月以下或采取宜工宜农“两栖”式转移的)43567人,占15%。从农村劳动力总量上分析,全市现有的农村劳动力

3、均通过不同的渠道,基本上实现了有业可就。(二)从生产力发展上分析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势必将从一产中解脱出来。市政府研究制定的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实施意见(辛政200453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到2012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以下;到2015年,实现农业从业比重占20%以下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目前,辛集市种植业从业人员为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那么在距离2012年五年的时间内,要降低2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约降低4.8个百分点。以2007年农村劳动力总数为基数测算,每年约有1.37万人左右应从第一产业中脱离出来。但实际上转移量可能要小于

4、1.37万人。原因有三:一是调查中仅3496人有转移愿望,占从事种植业人数的2.3%,低于4.8%的规划数;二是新品种林果、无公害蔬菜等高效农业发展较快、收益较高,且需求劳动力较多,使一部分劳动力难以在短期内脱离农业;三是全市农村人均耕地2.5亩左右,且种植业条件优越、收入颇丰,在没有较高收入的非农项目吸引下,农民不情愿转移。为此,可以推断,全市每年通过生产力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约在1万人左右。(三)从农村新增劳动力上分析据调查,2006年,辛集市新增农村劳动力5609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2%。其中:中高考后未能升学转为劳动力5235人,退役军人172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202人

5、,据此测算,全市每年约有5000人左右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府深造,将步入社会。这部分人员年龄小、思想活、学技能快、可塑性强、企业乐意招用,一般在不出半年时间里,都能实现转移就业。以此测算,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约5000人左右,这部分人员95%以上能实现转移就业,是转移工作的对象,但不是转移工作的难点。(四)从失地农民上分析辛集市每年新上项目征地、租地约在2000亩左右,按占地2亩减少1人测算,每年约有1000人左右成为失地农民,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象范畴。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出:每年约有1.6万人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从农业中解脱出来。其中,30岁以下的0.5万人左右,

6、约占30%;31岁以上的1.1万人左右,约占70%。二、有转移愿望人员的需求分析此次调查中,3496人有转移就业愿望,其中要求就地转移的2177人,占有转移愿望人数的62%,要求劳务输出的1319人,占38%。对其年龄结构、转移愿望等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1、年龄段结构分析在有转移愿望的人员中,16-30岁153人,占4%;31-45岁2440人,占70%;46-60岁903人,占26%。可见31-45岁的中壮年是全市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要对象。2、转移服务需求分析通过调查,有转移愿望的劳动力中,转移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就地转移,这部分人员占62%。本市农业基础雄厚,农民生活较为富

7、足,正常年景,种植业每亩可纯收入600元左右,并且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强度越来越小,不少农民对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温饱生活非常自足,没有挣大钱、创大业的激情和动力;再加上大部分人员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小孩,拖家带口,不愿远出务工,“不离土不离家,同时进工厂”,成为他们首选的转移方式。二是要求培训帮扶。在有转移愿望的3496人中,1495人有培训需求,占有转移愿望人数的43%。广大农民意识到,没有一技之长,即便是转移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型劳动,不能向较高层次转移,培训需求较为迫切。综上分析可以看出: 3145岁的中壮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工作重点,也是转移的难点。一是难在拖家带

8、口,不愿离乡转移;二是难在缺乏一技之长,企业不愿招用,难以实现按个人意愿转移。三、辛集市工商业发展对用工需求有多大调查组对本市目前二三产业招用工市场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用工需求主要分布为:一是重点建设项目用工。2007年,全市竣工项目预计需求劳动力约4600余人,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推进,对用工需求将逐年递增;二是现有企业扩建扩招用工。全市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展,随之而来的用工需求不断增长,对“蓝领”技术工人每年需求约在2000人左右;三是各类商贸服务业用工。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较快,走在本市街面上,“诚招服务员”、“诚招实习生”等字样常年、随处可见,每年用工需求约在1000余人(如便

9、宜坊、美味超市、泰和商贸楼的改扩建,对理货员、营业员等需求较大);四是各乡村小项目用工。各乡镇、街村的小项目、小企业、农村自办小门店等,大体每年需要3000人左右。综上,辛集市每年工商业发展增加用工岗位约在1万个左右。调查中还了解到,这些用工需求有两个共性:一是年龄段要求以青年为主。无论是重点建设项目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还是商贸服务业的服务人员需求,年龄段上多集中在16至30岁的青年。二是岗位需求以专业技能人才为主,如皮革鞣制、机械加工、车床等专业技能人才(申科仪表厂表示,只要是技术工,该厂常年随来随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工商业发展对用工需求每年增长约在1万人左右,且需求对象多为青年

10、,而每年的新增劳动力约在5000人左右,再加上中年劳动力大多不符合招工要求,每年的招工缺口在50左右,需要从外地招工才能弥补缺口。因此,当前,存在企业“招工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两难并存、“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结构性矛盾相交织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中有较大的转移空间,但大多富余劳动力中年龄偏大、缺乏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工商业的发展,用工需求较大,但多需要青年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转移31%、短期转移13%,但从整体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

11、表现在: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平衡。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年龄结构上看,16岁至30岁青年较多,中壮年劳动力较少;从转移形式上看,体力型转移较多,技能型转移较少。工作思路不到位。过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上,多是按照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分解任务,而缺乏适合本市的情况分析,同时下达劳务输出任务偏大,不适宜农村劳动力现状与转移需求,缺乏针对性。技能培训不到位。一是参训人员较少,目前农村劳动力中真正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有5405人,仅占总数的2%左右;二是职教中心、劳动技工学校等公办培训机构,规模有限,招生数量较少;三是农村劳动力大多有培训愿望,但苦于缺少资金,苦于不能脱离家庭,再加上乡镇缺乏

12、培训机构,限制了他们参训。服务措施不到位。村级班子还没有真正把转移培训农民摆上重要位置,在引导动员农民转移的方法还不够多,措施还不够活,帮助农民学技能、促转移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抓创业、抓转移、抓培训的浓厚氛围在村一级还未形成。资金保障不到位。按目前培训现状看,参加初级技能培训,学费在500元左右(如计算机操作);参加中等复杂程度技能培训,约需1000元左右(裁剪缝纫、电气焊等);参加较复杂的技能培训约需2500元左右(如司机驾驶)。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补贴资金,其来源主要是上级业务部门按年度任务拨付的补贴,每年只能按每人200元的标准补贴2500名参训农民,而市财政、再就业资

13、金拿不出专项费用于补贴农民,致使当前农民参加技能培训,大部分需要自掏腰包,从而影响他们参训的积极性。因此,要想大规模培训农民,需要政府更多的补贴资金支持。五、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策略措施经过认真调查、深入剖析,认为,今后全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应该按照“确定一个主攻方向、锁定一个转移范畴、坚持二个基本手段、完善一个保障机制”的思路,不遗余力地往深里做、往实里做。确定一个主攻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必须把“全民创业、就地转移”确定为主攻方向。要依托本地特色经济,打造“离土不离乡、离农不离家”的就地就近转移模式,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锁定一个转移范畴。要

14、把31-45岁的中壮年农村劳动力,作为培训转移工作的主要对象,重点进行帮助扶持。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每年应组织1万个左右的中壮年劳动力从种植业转移出来。这部分人员,约占全市转移对象的三分之二。他们,一方面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带口,不愿远离家门外出务工,“离土不离家”的就近就地转移是他们首选的转移方式;另一方面大多缺乏一技之长,不是当前企业乐于招用的对象,很难找到合适的转移岗位。为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主要范畴应锁定在这部分人身上。坚持二个基本手段,要把“全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大力开展充分转移就业特色村创建活动”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全力抓好职业技能

15、培训工作。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发挥基地作用。要督促引导职教中心、劳动技工学校等公办培训机构,改变过去“重普教、轻职教”的模式,立足本地企业需求和企业发展,全力抓职业技能教育;要采取统一下达任务、统一考核评估、统一补贴政策的方式,建立公办、民办及企办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要围绕 “服装加工、皮衣裁剪”的技能培训品牌,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力争年培训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研究创立“培训机构和用工企业训用对接制度”。要根据企业当年招工或计划用工的实际情况,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各召开一次用工企业与培训机构校企对接签约会,指导

16、、协助企业和培训机构签定委培协议,以确保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及时学习掌握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进而实现稳定就业。三是探索强化农村中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新举措。要大力发展乡镇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每个乡镇都要根据本地的核心产业及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规划,开发23个如小棉油加工、建筑施工、畜禽养殖等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建立培训补贴机制,使农村中壮年劳动力不掏钱或少掏钱,就近就能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特困对象,要大力实施“农村特困家庭免费培训计划”,由政府埋单,帮助其参加培训;进而使大部分中壮年劳动力学得一技之长,在不离乡不离土的情况下,能创业的创业,能经商的经商,适合打工的打工,实现就地转移。要积极开展 “充分转移就业特色村” 创建活动。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根据本乡镇区域特点和各村产业优势,大力培育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