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反奴化教育政策之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297226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政府反奴化教育政策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民政府反奴化教育政策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民政府反奴化教育政策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民政府反奴化教育政策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民政府反奴化教育政策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民政府反奴化教育政策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政府反奴化教育政策之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民政府反奴化教育政策之研究 吴晓蓉 1 杨 东 2(西南师范大学 1教育科学学院;2心理学院) 摘 要 为适应抗战需要,国民政府适时对国家教育政策进行了调整,颁行了一系列关于战时教育的法令。以如上政策为指导,国民政府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教育管理等领域采取了各种措施。这对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肃清日伪奴化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词 国民政府;奴化教育;教育政策Abstract Being seasoned with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ivilian government adjusted the countrys educati

2、on policy and issued a series of education laws and rules in Wartime.According to the above policy, the civilization government adopted all kinds of measures in the fields of primary education, secondary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All of above inspi

3、red the whole national fervor on anti-Japanese war, and improved sweeping the enslavement education of Japanese-Puppet.Key words national government, slavery education, educational policy芦沟桥事变之后,中国人民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政府及时放弃了步步退让的投降政策,投入民族抗战的大潮之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国民政府也适应战时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4、采取了种种措施,使国统区的教育事业在最大程度上免受损失,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抗战教育思潮的兴起战时教育思潮是在中华民族面对生死存亡之际,全国各界民族意识、民族情绪极为高涨的情况下,中国各界人士对教育作出的深刻思考。当时,我国思想文化教育界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参予了对教育的大争论,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很多国民政府当权人士也参与其中,形成了战时教育思潮。战时教育思潮深深影响了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极强的反奴化教育意义。(一)国民政府的抗战教育思想1938 年 5 月,独立出版社出版了战时教育论一书,该书的出版代表国民政府抗战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该书论及了当时教育的缺点与危

5、机,并对战时教育提出了要求。要求提倡战时教育,对教育竭力维护;在战事稍松之时,政府对教育应“作通盘详细地计划” 。关于战时教育有两种观点:一是教育要适应抗战的需要;二是战时教育平时看。分述如下:2首先,教育要适应抗战的需要。蒋介石指出:在抗战期间要扩大教育效果,办教育必须有非常的精神。他说:“为适应抗战需要,符合战时环境,我们应该以非常时期的方法,来达到教育本来的目的;运用非常的精神,来扩大教育的效果。 ”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他强调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思想,抗击外国侵略。尤其强调历史和地理教学,他认为, “最重要的课目和教材,就是历史和地理。我们

6、能认识历史,才能获得历史的教训,继续我们祖先艰难创业的精神!我们知道地理,就一定知道爱护我们的祖国,来保卫我们完整无缺的锦绣山河。 ”其他国民党要员对此也有阐述,陈诚在实施计划教育之商榷一书中指出:“我们要造成这样一种文化,首先是造成民族独立的精神,打倒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 等,均体现了战时教育的要求。这些教育思想在全面抗战之际,对教育如何适应战时需要提出了不同地看法与要求。其次,战时教育平时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民族危亡关头,教育界一些人士出于强烈的爱国心情,提出“变更教育制度,以配合抗战需要,谓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改组或停办,俾员生应征服役,捍卫祖国。初中以下学生未及兵役年龄,亦

7、可变更课程,缩短年限。 ”针对该问题,是一概打破所有的正规教育制度?还是保持正常教育系统而采用非常时期的方法呢?蒋介石的看法是“平时要当战时看,战时应当平时看” 。对此,陈诚作了更为切实的阐述,他说:“今天,学界中有许多人,以为抗战形势这般吃紧,人人都应该亲赴前线作实际杀敌工作,高喊离开学校 、 抛开课本的口号” ,应该说用心是好的,不能算错,但此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他在第一期抗战之检讨与青年之企图的讲话中指出;“要知道教育是千年万年的大计,所谓百年树人 ,一个国家,要建国,要强盛,就要培养无量数的人才,以为领导,以为中坚。 ”能否培养出“无量数的人才” ,是抗战建国的关建所在。从这个

8、角度讲,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所以他告诫学生要“坚定意志,安心向学” ,并于 1937年 12 月到长沙临时大学作了关于教育学生任务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说:“做学生的也就要安心求学,方使前方后方,井然有序。倘使做军人的反到后方读书,做学生的反到前方作战,这还成什么样子!” 同时,他恳切学生“务必精勤不赖,精研学术,首先在知识上战胜敌人” 。1938 年 3 月 7 日出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说:“在理论上无所谓战时教育,因为平时教 蒋委员长言论类编-教育文化言论集 ,正中书局 1941 年版,第 214215

9、页。 蒋委员长言论类编-教育文化言论集 ,正中书局 1941 年版,第 210 页。 陈诚:实施计划教育之商榷 ,湖北省教育厅 1941 年 12 月编印,第 910 页。 李桂林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教育参考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第 1 版,第 314 页。 陈城:抗战建国与青年责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 1938 年印,第 120121 页。 陈城:抗战建国与青年责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 1938 年印,第 121122 页。3育实际上包含着战时准备” ;“应注重乡土教育” ;“男女教育尤应有别。 ”他的战时教育方针,尽管冠有“战时”二字,却体现了战时教育平时看的精神,并反复强调:“战时

10、教育的方针,仍是一贯的正常教育方针,仅仅是更明显、更切实些。决非病急乱投医的医药杂技,而是针对教育上已暴露与必要暴露的缺点,加以根本治疗。 ”(二)国统区民主人士的抗战教育思想在战时教育讨论中,形成了旨在维护民族独立、抗战建国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李公仆等爱国民主人士是其中的著名代表,其言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统区的教育政策及实施。1陶行知的战时全面教育观。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观点。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提出,抗战时期的教育必须是作为生活教育形式之一的全面教育。他说:“抗战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教育应该配合抗战,教育在战时就是战时教育。 ”在该教育中, “儿童必须过战时生活,必须为抗战服务,必须

11、在抗战洪炉中锻炼” 。 该思想具有强烈的战时色彩和反奴化教育意义。首先,他要求把教育开办到敌人的大后方,甚至可以办到炮火连天的战场。在施教对象上他要求:“不能以老太婆老而不顾及,小孩子小而看不起他。须知全面抗战之时,青年壮丁固然有用,老太和小孩也各有用处。 ”因而“百姓跑到东,我们教到东;百姓跑到西,我们教到西;百姓跑到树林,我们教到树林;百姓跑到山洞,我们教到山洞-。 ”在内容上顾及战时的特殊情况,在方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他曾以极大的热忱呼吁:在抗战期间,教育“要真干而不可假干,要穷干而不可浪费的干;要合干而不可分裂的干;要快干而不可慢慢的干,要大规模干而不可小干” 。 充分体现了陶行

12、知对战时办教育的决心和态度。2李公仆论战时教育李公仆在抗战之初对国民政府所谓“战时教育平时看”的教育思想及政策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抗战教育观。他认为,战时毕竟不同于平时,战时教育“绝不是把学校教育取消了,平时教育就不要了;也不是把学校都摆在战区里,或是让青年学生都上前线去;更不是仅仅教青年学生每天去与老百姓谈一谈天,或在原来的课程中减少几小时的普通课程增加几小时的战时常识;教育不要完全忽略当前的需要;学生自然也不要以为参加救亡工作,就把学校的课本完全丢开。 ”为有效推行战时教育,他提出战时教育七大原则,一是战时教育应 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86 页。 陈

13、立夫:战时教育方针-规定战时教育方针这意义 。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3 卷第 327328 页。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 陶行知全集第 3 卷,242 页。 全面抗战与教育 , 陶行知全集第 3 卷第 329 页。 全面抗战与全面教育 , 陶行知全集第 3 卷第 404 页。 李公仆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读书生活出版社 1938 年 5 月版,第 14 页。4注意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但须依据本国国情,反对生吞活剥式的吸收,避免把外国的整个东西象贩卖课本一样照搬过来;二是地方化,即教育尽管应采用中央集权制,兼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情况不同,应灵活实施;三是主义化,利

14、用“主义”这一信仰,促成民族独立;四是实用化, “用”是一切为了“民族独立”之用。为此,一切教育必须以“用”为目的,须与实际生活、与抗战建国的工作打成一片;五是大众化,即受教育者不仅是进大中小学校的青年,也包括“那些战区逃出来不愿作亡国奴的难民,在前线保卫国家和民族而负伤的战士,尤其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以及所有劳苦的人” 。 六是革命化,该教育“使整个中华国民,都要为民族的生存而奋斗;” 七是战斗化,他号召:“把战场变成课堂,把课堂变成战场 ,一切教育,都必须一致地战斗化。 ”他宏观地提出了战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为战时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这些民主爱国人士的教育思想

15、对国统区的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国民政府很多要员的参与讨论,也说明了当权者对抗战教育的极大重视。这为抗战时期的教育政策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和舆论上的支持,对抗战期间激发民族斗志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反抗敌伪奴化教育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二、国民政府抗战的方针政策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短时间内,平、津、京、沪相继沦陷,当时学校教育的境况是:“寇骑所至,庐舍为墟,而学校及学术文化机关,尤为敌人所嫉视,摧残破坏,唯恐不力。当时平、津、京、沪各地之机关学校,均不及准备,其能将图书仪器设备择要移运内地者,仅属少数,其余大都随校舍毁于炮火,损失之重,实难数计。 ” 在此形势下,国民政府颂定了战

16、区内学校处理办法 、 各级学校处理校务教临时办法等法令,规定战区各学校“于战事发生或逼近时,量予迁移,其方式以各校为单位或混合各校各年级统筹支配暂行归并或暂行附设于他校” , “暂行停闭之学校,应发给学生借读证书,证明学生姓名、性别、年龄、藉贯、科别、年级等项,以便学生自由择校借读” 等。同年8 月 27 日,国民政府又正式颁布了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 ,提出了具体的抗战教育政策。 李公朴: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读书生活出版社 1938 年 5 月版,第 16 页。 同上:第 17 页。 同上:第 8 页。 李桂林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第 1 版,第 313 页。 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