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作业(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963992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9.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作业(1)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考历史复习作业(1)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考历史复习作业(1)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考历史复习作业(1)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考历史复习作业(1)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作业(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作业(1)(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复习1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已同48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近年来中非关系日益密切。中非之间良好的合作基础包括都曾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独立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 都有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A B C D2苏瑾以“繁荣而开放的社会”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符合史实的是A郑和下西洋彰显强大国力 B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C经济重心已实现南移 D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3历史实物是获取历史信息的可靠依据。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应从下列文物中选取 A B C D4、下面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5、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

2、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下列各组关联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疆域的扩大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唐盛世的出现清朝的海禁政策近代中国落伍 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等国的崛起A B C D6、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关系C明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满族统治者采取恩威并重的措施巩固了清朝【】中国古代史复习1、明清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科技领域成就斐然。下面哪幅图不能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A故宫 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D清明上河图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

3、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方人口增多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3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些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清顺治时期确立册封“达赖”的制度清康熙时期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监督“金瓶掣签”过程4、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中属于唐太宗“贞观之治”表现的有A郑和下西洋 B文成公主入藏C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D设驻藏大臣,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4、事5、下列民族政权并立存在的有西夏辽 金 南宋A. B. C. D. 6、曹顶是南通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是明朝的抗倭英雄,后人在追念他的曹将军歌中颂扬他的英姿:“倭军倒哭皆披靡,血作狼山海边水,十骑穷追白日阴,身共倭奴一时死。” 与曹顶的爱国壮举相似的民族英雄有戚继光 郑成功 郑和 克莱武 玻利瓦尔AB CD【】中国古代史复习1、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而对财产只字不提。这体现了孔子( )A礼治的思想 B反对苛政的思想 C教育的思想 D民生思想2、下列甲、乙、丙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甲图反映的朝代是 A、秦朝

5、 B西汉 C唐朝 D明朝3、易中天在探究中国封建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时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和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因为【 】A统一了度量衡、货币 B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C焚书坑儒 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4、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5、在复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这一专题知识时,小明同学整理了以下史事,请你帮他按时间先后顺序将下列史事排列出来,以便记忆【 】1鉴真东渡 2张骞通西域

6、3郑和下西洋 4马可波罗来华A、1234 B、4123 C、2143 D、34126、“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其中“周制”指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7、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拆分侯、王的封地 D派张骞出使西域8、“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9、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

7、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孝文帝 D唐太宗10、氏族是指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下列遗址或传说能反映氏族社会情况的是()该亚的传说北京人遗址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A. B. C. D. 【】中国古代史复习1、下列四项史实, 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B.火烧赤壁三国鼎立 C.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D.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开元盛世2、以下关于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有【 】A.西汉前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B.张仲景著有神农本草经一书,

8、后世尊称他为“医圣”C.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D.张衡的地动仪制造于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3、秦朝和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分别是( )A科举制 行省制 B科举制 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行省制 D郡县制 丞相制4、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史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5、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西周行分封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 清朝设军

9、机处 A B C D6、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7、将下列一组历史名词“废除丞相、八股取士、锦衣卫、军机处、文字狱”归入同一主题的话,主题名称最恰当的是( ) A官僚机构的改革 B特务统治的建立 C思想文化的控制 D君主集权的加强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以下关于人物及其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张仲景

10、本草纲目 B祖冲之活字印刷 C吴道子洛神赋图 D宋应星天工开物9、“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中国古代史复习1、玄奘西游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所起到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促进了佛教了传播。 B、加深了对印度的了解。C、开始了与西城的联系。 D、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2、从下面的几幅图片中,我们不能得出的关于原始人类结论是【 】 半坡房屋复原图 鱼纹彩陶盆 稻谷遗存 骨耜A.原始人类已经定居生活 B.原始人类的陶器上面绘有一些图案C.原始人类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 D.原始人类的商业

11、很发达3、以下表述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请你指出来【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B.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D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4、下列关于战国百家争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的根源是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B所谓“诸子百家”是指学派众多。C儒家学派在当时最受统治者的推崇。D各学派代表著书立说、激烈辩论,形成思想活跃和文化繁荣局面。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有【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正式形成于秦朝。B西汉初期出现过分封制和郡县

12、制并存的局面。C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奠定了中国今天行政区划的基础。D明朝初期废除丞相,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6、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并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开通丝绸之路与亚非欧洲各国进行贸易。 B唐朝时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C郑和下西洋与30多个国家进行贸易获利颇丰。 D清朝前期与欧亚非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7、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采取的共同做法的是【 】A、都创立或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C、都派兵北击匈奴。 D、都主动与西城各国进行经济政治交流。8、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的是:【 】A、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B、进行制度创新,给后世以深远影响。C、兴办大型公共工程,造福于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