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件作者周艳琴第2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654663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件作者周艳琴第2章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件作者周艳琴第2章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件作者周艳琴第2章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件作者周艳琴第2章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件作者周艳琴第2章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件作者周艳琴第2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件作者周艳琴第2章(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章 插上翅膀放松飞翔 -新生适应心理,学习目标 第一节 适应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不适应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新生心理的调适,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尽早明确个人发展方向,确立人生愿景,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各方面的兴趣,增强适应和发展能力。,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在发展,生活环境、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也都是时时刻刻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社会的变化发展对社会个体成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个体必须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必须适应变化,才能成为现代人。积极的适应意味着发展,学会适应是每个人生

2、活健康、获取成功的前提与基础。,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一、适应的含义 适应(adaptation)源自拉丁文“adaptare ”。在科学意义上,这一概念首先出现于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中,意思是说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顺应改变了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后来,心理学家迁移了这一概念,来强调个人在社会及物理环境中为求生存而努力奋斗,使其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心理学关于“适应”的概念很多。由于心理学研究具有层次性,从简单的感知觉、认知学习、行为习惯到人格等,

3、因此,心理学领域对于“适应”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层次上的差异。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种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

4、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分析。他认为个体每一个心理的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种是同化(assimilation ),即把环境因素纳人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内。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主体将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正在形成的结构之内。当主体获得新经验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验,也即同化这一经验,使其符合已有的图式。通过同化,主体当前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水平会改变对周围环境

5、作出反应的方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另一种是顺应(accotntnodation,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顺应客观变化,顺应和同化是互补的过程。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了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状态的循环往复,就是适应的讨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适应的定义是:“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 综合两位心理学家对适应的性质与特点的

6、描述,不难看出,适应首先是指一种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变化的环境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其次,这种心理适应不是静止的过程,而是一种重建平衡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最后,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总而言之,适应的含义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作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上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一)适应的过程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待适应,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最基本的环节: 1.需要:发展的内部动力 当个体原有的发展水平与新的需要之间存在距离时,就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便成为推动人类从事各种活动

7、的最原始的动力源泉。需要本身的产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其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可以分为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两种。然而,不管怎样分类,适应的过程始终开始于需要。实际上,适应本身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终其一生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2.阻挠:适应状态的破坏 阻挠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行为习惯来满足自己某些需要的状况。这种情况常发生在环境发生了改变,主体遇到了新的问题的时候。伴随阻挠现象的出现,人们一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

8、与焦虑。阻挠的产生实际上意味着主体原有的适应状态已被打破,其原有的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发生了矛盾,从而产生了新的不适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改变自己原有行为模式的动机便会应运而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3.尝试:满足需求的努力 为了改变不适应的被动局面,人们在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参照的情况下,便会作出各种努力,采取各种方式来进行积极的尝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基本上属于尝试错误学习的性质,是适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人的尝试错误学习与动物的尝试错误学习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尝试错误学习只是一种盲目的尝试,充其量也只是得到及时强化以后才能形成的稳定的条件反射;

9、而人的尝试错误学习则是经过认真思考、有一定理论假设指导的理性行为,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创新色彩。在尝试过程中一旦取得了成功,被肯定和巩固下来的就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行为本身,而且包括行为背后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与升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3.重新适应:恢复新的平衡 经过一番尝试,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人们新的需要就可以得到满足,原有行为模式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曾经有过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了平衡。这意味着,一次不适应的问题已经解决,主体可以重新回到适应状态之中。只是这种状态仍然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新的不适应现象重新打破。这种“不适应一适应一

10、不适应”状态的循环往复,就是适应过程的规律性表现.,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二)适应的心理机制 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这一段时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 1.认知调节 认知调节是适应过程的起始阶段,它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是认知调节的第一个阶段,指主体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及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作用进行全面了解并作出新的判断的过程。主要任务是确定外部环境中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变化和要求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对新的角色期待形成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

11、应概述,内部评估是指主体在对外部变化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对自身内部状态进一步的了解与判断。实际上这是一种在自我监控系统的参与下,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重新调整的过程。具体包括对外部变化引起的内部不平衡状态的估计,对不适应现象的归因分析,对已有经验的检索与比较,对原有行为方式应对效果的审视与判断,等等. 由外部评估到内部评估,这是认知调节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自我评价水平对认知调节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2.态度转变 认知过程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同时会导致行为意向发生相应的变化。当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都发生了变化时,

12、就会引起态度的改变。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动力系统和反应倾向的调节,这是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保持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背景条件. 3.行为选择 行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与决策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原有行为方式的调整与改变。行为方式的重新选择是以认知的调节与态度的改变为基础,受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的直接制约。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主体的行为方式也会是积极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消极的,那么行为方式也会是消极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适应概述,在从不适应到重新适应这一段过程中,同化与顺应这两种调节方式始终在发挥着作用。由于内部、外部环境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变化性,行为又具有多样

13、性,因此,主体的判断便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适应的过程必然会表现为反复和循环。,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不适应问题及原因分析,一、 大学生常见心理不适应现象 1.环境的不适应 环境的不适应又分为气候环境的不适应、城市环境的不适应以及语言环境的不适应。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貌特征多样,气候层次分明,温度、湿度变化很大,从北方到南方或从南方到北方就读,不少大学生出现对气候环境的不适应状况。北方的同学到南方,感到潮湿、阴冷、火热,感觉特麻烦,这些同学因而产生郁闷、烦躁和恐惧的心理。南方的同学到北方就读,感到的是干燥,扬沙天气甚至睁不开眼,眼前一片雾蒙蒙,灰冷的感觉使人感到不舒服。气候的不适应

14、甚至会出现生理的不适反应。,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不适应问题及原因分析,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身体的不适,造成了心理的负荷,生活信心的不足,于是出现抑郁或焦虑的心理障碍。从农村到城市就读的大学生,面对耸立的摩天大楼、拥挤的建筑群、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总会有狭隘之感,易产生压抑和自卑的心理。 2.饮食不适应 南方的同学来到北方吃不惯面食。多数同学第一次吃大食堂的菜,总担心卫生状况,不敢吃。俗话说,众口难调,学校食堂历来就是学生意见最大的地方,高校食堂外贴大字报对食堂表示强烈不满已是司空见惯。追踪问卷的统计表明,65. 8%的同学不满意食堂的伙食,不满意主要在卫生状况、品味口味、服务态

15、度等几个方面。,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不适应问题及原因分析,3.远离亲人心理不适应 中学生人际关系简单,与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同学接触最多,也很熟。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离开熟悉的同学和天天关照自己的老师,与从未谋面的人住在一起,感觉特失落,许多同学拼命往家里打电话,或给中学时的老师拼命写信,发短信,反映自己的处境,寻求精神的支持。与父母割不断的精神脐带,长短假期急切返家,甚至找借口请假回家,一待就是两个星期,再次返校时感觉不适应,表现出分离焦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不适应问题及原因分析,4.独立生活心理不适应 许多学生中学时代除了

16、学习,一切都由家长或亲人代劳,穿脏了的衣服、鞋袜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用袋子装着带回家让父母洗。中学时代学校教室很固定,班主任天天与学生见面,学习生活样样关心,而大学校园的面积大了很多倍,楼群林立,教室不断变换,吃饭穿衣一切当亲为。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初次经济自主,加上城市生活的各种诱惑,同学之间相互攀比,不甘心差人一等,而且许多新生在开支上缺少计划,因此一个月的钱几天用光,后面的生活没有着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心理不适应问题及原因分析,5.集体生活与人际关系不适应 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即使住校,也常可以回家,不少人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生活由父母安排,交往也是自己熟悉的亲属、同学,同学都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语言环境。进入大学后,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同居一室,不同的城乡背景,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之间的适应和磨合对于初次远离故土的大学生来讲,的确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大学新生刚刚离开亲人,对友谊的渴望十分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交往的技巧,不太注意理解他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常常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产生心理隔阂,又不善于采取行动去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