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351830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国家实力为视角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荆 龙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其文化价值的自我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基于此对其文化生命力长期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不会凭空产生,他来自于历史深处,生发于现实的土壤。从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考察,强大的国家实力奠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历经曲折而经久不衰,延至当代仍具有强大

2、的生命活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综合实力快速进入世界前列,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昂首进入了新时代。 由此,国家面貌焕然一新,文化自信成为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特质。 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壮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对文化信心的确立与恢复。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较早出现且发展完善起来的重要单元,中国文化是公

3、认的为数不多的世界原生文化之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孕育了26种文化形态,只有中国文化这一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而未中断。在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在世界历史较长一段时间内,以人文、包容、和谐、务实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文化一度居于领先地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修齐治平”等思想对各国的物质生产发展和精神生活富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中华民族为整个人类进步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具

4、有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资本,也是涵养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能够使当代中国人民坚定自身的文化发展道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抱有信心和期待。 文化自信以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前提,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也不可能产生文化自信。历史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历史上文化发展的成果构成当下文化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正是在这种接续中不断向前推进。中国文化同样具有这一普遍属性,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必然要遵循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按照历史的观点来认识和推动文化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文化建设所坚持的一条基

5、本原则。在描述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的 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酝酿和创造新的文化成果的重要资源,是人们坚信当代中国文化必定会走向新繁荣的历史根源。 文化的历史性决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当下中国文化的发展、能够促使人们认清中国文化的优势。但文化

6、是时代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加辨识和改造就拿到今天照搬套用,不仅不可能促进当下文化发展和涵养中国文化自信,反而可能会暴露弊端、阻碍发展。所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涵养作用,应该按照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符合文化发展要求的新内涵和新表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文化之源。

7、当今时代的变化发展和实践所达至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了以往一切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当代文化进程中勇于推陈出新,根据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和完善,为传统文化注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8、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躺在已有文化成果的功劳簿上,中国传统文化只能是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不可能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呈现其活力与价值。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加工,才能够 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强大的国家实力奠基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历史早已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支撑,灿烂的文化

9、表征不过是一幅海市蜃楼图,虚幻而不长久。 从认识论上看,人们的文化自信决非完全由内心感受所致,而是有着现实的物质基础。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智慧长期积累和凝聚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独立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之外。恰恰相反,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发展休戚与共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经济上积贫积弱,建基其上的文化不可能有太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不可能使人们对其抱有强大的信心和希望。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深深植根于经济生活之中,是人们对所在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所持有的信心在精神世界的反映。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文化是精神生活过程的反映,是

10、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回望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伴随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的变化,中国在文化方面则相应经历了自信丧失到逐渐恢复的历程。1840年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所打破,也逐渐唤醒了有着强烈文化自信、沉醉在天朝上国迷梦中的中国人民。在此后的半个世纪,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下,中国逐渐从一个主权完整的封建国家沦落至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与此相伴随,西学东渐日盛,中国人民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直至最后甚至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这个过程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此消彼长的过程,是国人对本土文化逐渐丧失信心而转向西方寻求民族振兴之良方的

11、过程。 再将视野向前延展千年,以盛唐以来的中国历史为观察轴线,我们会发现,中国文化发展的高潮与谷底与经济运行的轨迹几乎重合,文化自信坍塌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持续衰落。“国民生产总值 (GDP) 在世界中所占份额由历史最高点的32.9%开始逐渐滑落直至历史最低点,经济年均增长水平由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世界上发展最慢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译: 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归结起来,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反思、质疑直到信心丧失殆尽,并转而投向西方文化的怀抱,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较量中取得了绝对优势,在 “

12、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解决了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因素,打开了中国社会通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闸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近70年的接力探索过程中,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生产力的经济发展道路,彻底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神舟升空、蛟龙下海、天宫上天等高精尖领域频频实现突破; 从一穷二白到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各国前列;从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不前到经济长期保持高于世界年均增速。2010年

13、年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正是在这巨大经济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得以不断彰显: 数以百万计的世界各国人士到中国进行留学、交流,学习中国各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亲身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国人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增强,认识到当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有其独特的魅力

14、和价值。在社会经济状况根本改观的情况下,一度质疑、放弃中国文化转向 “全盘西化”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有理由坚信当代中国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前景。 循着历史的轨迹观察,中国人民对本土文化的心理变化可以被描述为 “U”字型趋势: 文化自信逐渐丧失直至跌落到最低点,又从最低点逐渐恢复和提升。与其相伴随的是现当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趋势: 从盛极一时到跌至谷底再到重新振兴。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致性绝非偶然,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两者之间内在和本质联系的必然反映。因此,对于文化自信的认识,必须回归到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找到其变化发展

15、的基础源泉和动力。从本质上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形成的综合国力奠定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文化基因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政党。回应时代呼唤,反映实践诉求,及时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谱写伟大思想的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的不二法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伟大时代、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伟大思想。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长征、新赶考、新起点上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有两大突出标志。第一个标志是不丢“老祖宗”注重说“新话”,在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又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不仅善于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更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进行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时代步伐越来越强劲、越来越迅捷的脉动中,中国社会也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这番话本来是讲国际关系的,但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同样一语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