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乡愁》教学案例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2274730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乡愁》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乡愁》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乡愁》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乡愁》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乡愁》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乡愁》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乡愁》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乡愁教学案例子长县秀延初级中学 白 雪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

2、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

3、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品味语言的能力及自学探究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

4、握。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

5、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地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学生先介绍,师后补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

6、们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生1:语速缓慢,语气低沉。) (生2:深沉的语调中略带哀伤,语速把握地很准。)四、分析解读本诗。 师: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1: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生2:表达了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生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7、 师: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生1:小时候,诗人出外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让家书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生2:长大后,他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想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生3:后来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母子相距不远,却阴阳两隔,那种辛酸无法言喻。生4:现在,诗人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一弯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祖国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啊!师:诗人通过联想

8、,把抽象的情感寄托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深情地表达了人生不同阶段浓浓的乡愁:思念亲人、怀念家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愿望。 (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1: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运用,全诗低回掩饰,如怨如诉,富有音乐美。生2:这首诗的音乐美还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例如“乡愁是”与“在这(外)头”的四次重复。生3:这首诗结构很美。师:能具体谈谈吗?生1:四节开头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9、,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生2:这首诗共有4节,每节4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美。师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以至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五、激情抒怀。(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

10、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六、迁移拓展。1、仿写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思考片刻,指名回答。)(师给予肯定:同学们说得很好,

11、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学生说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词佳句后多媒体演示,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七、布置作业创作一首盼望台湾回归的小诗。板书设计:乡愁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离愁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教学反思: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

12、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