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白杨 曹张学区赵晓丽

sj****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KB
约9页
文档ID:102219214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白杨 曹张学区赵晓丽_第1页
1/9

白杨 教材分析 曹张学区赵晓丽一  教材解读(一)教材位置的解读1、人文主题的位置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通过单元导语,我们可以了解到,本组是围绕着学习专题“走进西部”展开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的第三组以及三年级上册的第六组都涉及到了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二下第三组主要通过首都北京、宝岛台湾、新疆吐鲁番、傣族等这些中国有特色的地区,使学生初步了解我们祖国的概貌,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喜爱自己的家乡三上第六组则以古诗开篇,书写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自然风光的美丽,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富饶,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比二年级更进一步而本组文章首次以单元的形式来展现祖国西部,《草原》写出了浓浓的民族情,《丝绸之路》体现了西部的文化价值,《白杨》唱响了边疆建设者的赞歌,《把铁路修道拉萨去》展现了建设者在种种困难面前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课文无一不体现着祖国西部的人文风情,让人对之充满向往,从而在学生心中烙下了对祖国河山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爱和深深的向往。

可见,在教材的编排上,从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激发起对家乡的热爱,到感受祖国的优美景色和丰富物产,再到深入祖国西部,领略西部的景,感受西部的情,敬佩西部的人,教材编排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的文字内涵也是越来越深2、训练重点的位置本组单元导语第二部分中提出“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这一部分中,包括了本课所承担的巩固性训练项目、重点训练项目和发展性训练项目1)本课承担的巩固性训练项目本组在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提出 “要把握主要内容”,对于这一点,三年级上学期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训练,只是没有在单元导语中出现三上《我不能失信》提出“让我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赵州桥》提出“让我们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陶罐和铁罐》提出“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在单元导语中涉及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第二组提出“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这其实是概括主要内容方法的引导到了四年级上册,就开始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了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第二组“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第三组“了解童话的内容”。

从“了解”一词中不难看出,那时只要求能够基本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到了五年级,对概括主要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运用之前所学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准确概括主要内容可见,这是巩固所学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的过程2)本课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本组在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还提出了“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这是从阅读方法的角度提出来的 “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那么应该如何体会呢?其实理解、体会的方法,从二年级一直到四年级上册都有所涉及,已经有了相关的训练,只是并没有以单元导语的形式明确提出来比如二下第二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泡泡语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最后一句话为“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三上第六组《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第三题:“‘柳树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四上第一组《鸟的天堂》课后第三题:“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画线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第五组《长城》课后第三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第七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后第二题“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例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交流一下学习的体会,再抄下来”;第八组《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第三题:“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认真体会加点词句的意思,再把这些句子抄下来”。

可见,二年级开始已经有了对重点词句理解的训练,但是,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课后题大部分是从几个词或几个关键的词组着眼,引导学生去理解的,并不强调对整句话的理解即使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不是以词语理解出现的,但仅仅要求交流学习体会,而不强求“理解”到了四年级下册第一组,首次明确提出“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词句表达情意的”,初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的情感,而到了第二组、第五组、第六组分别提出“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体味优美语言”的要求可见,从四年级下册开始,“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就已经多次以单元训练重点的形式出现了,而且主要是对整句的理解发展至本组,以前期训练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更加关注文章的内部联系,首次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联系上下文”的要求联系上下文”这一理解文本的方法之前也有所体现,比如三上第七组《矛和盾的组合》泡泡语“联系上下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陶罐和铁罐》泡泡语:“‘奚落’是什么意思?我要往下读读看”我们发现,这两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而非句子。

到了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钓鱼的启示》首次以课后题的形式明确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这属于理解句子的方法,与词语相比,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而本组首次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对此,本课课后题中有着比较明确的体现课后第二题的第一小题为“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层层递进的设问中,体现了上下文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步将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了一起而且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深意因此,要进行此项训练,仍要以课后题为依托到了六年级上册第五组,提出了“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要求,更强调以文本整体为依托,理解句子含义2)与本课有关的发展性训练项目①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好处本组的单元导语除了要求“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提出要“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从表达角度提出的,本课体现的主要是含义深刻的句子虽然之前也提出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但是到本组是第一次提出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一段话中就包含着深刻的含义: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通过关联词语“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写出了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并通过“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中的“从来”一词表达了爸爸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但是爸爸仅仅是在说白杨树吗?通过爸爸的身份,我们可以知道,爸爸是众多边疆建设者中的一员可见,爸爸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而是在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和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愿望与决心,因为边疆需要这些建设者此外,文中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其中的小树指的是孩子们,而“迎着风沙”则说明爸爸希望孩子们能够适应边疆的恶劣环境,克服这种环境带来的种种困难吗,将来也能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通过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远,也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加深沉厚重,耐人寻味②积累语言本课仍承担着积累语言的任务,本课和本组第一篇课文《草原》一课中,除了抄写句子的要求之外,都有背诵段落的内容,比如《草原》第三题要求“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本课第一题要求“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可见,除了句子之外,本组也强调了对段落的积累,一是积累优美的语句,二是积累含义深刻的语句。

对于这一训练项目,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能够学以致用,落实到位,而不流于形式二)教材特点的解读1、内容上的特点(1)对话语言中,写出高且直的白杨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以西行的列车上孩子们的争论为依托,描写了茫茫戈壁上的白杨以下几句话是对白杨外形特点的直接描述: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从几句话中不难看出,白杨的外形特点是非常大,非常直白杨树是西北最常见的一种树,它挺拔向上,高度通常在5—— 15米之间,所有的枝丫都向上长,直插云霄,不枝不蔓,就连它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也都是努力向上的,几乎没有斜着生长的第一句中“高大挺秀”别出心裁地用了一个“秀”字,而没有说“高大挺拔”或“高大挺直”,其中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这这浑黄一体的大戈壁上,是白杨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绿色,让这里绿意盎然,是秀美之“秀”;在这什么也没有的极端荒芜的大戈壁上,也是白杨带来了勃勃生机,是生命之“秀”。

而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中,则通过“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这两组关联词语写出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2)神态变化中,写出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本文通篇好像都在写白杨的高、直、大、美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实际上写的却是边疆建设者,文中的爸爸就是众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者的一个缩影,这从爸爸神态的变化中可以有所领悟铁路沿线一排排白杨飞快地闪过,爸爸“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当大孩子摇着他的腿,赞叹白杨树高大,他也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相信此时爸爸一定是触景生情,看到那浑黄一体,荒无人烟的大戈壁,想到了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听到孩子们关于白杨树是伞还是树的天真争论后,他不禁“微笑”,可见,这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孩子的慈祥的父亲当孩子们问到“为什么它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大”时,他却突然变得“严肃”了,因为他心中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情怀,这白杨在他心中就是建设边疆,改造边疆的战士,是众多和他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他其实是在说那些像白杨一样的人,表达着他心中对这些人的赞美与敬意他们都经历着与亲人的离别,经受着自然环境的考验,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依然坚定执著,因为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要为西部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可见,爸爸这一神态变化中不仅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敬佩,更表达了对像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深深敬意当爸爸再次看到窗外闪过的白杨,再次“陷入沉思”,孩子们究竟能不能适应边疆的环境呢?当有一天,他们这老一辈的建设者老去了,孩子们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扎根边疆,继续建设边疆呢?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理解爸爸沉思的内容: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接连出现的三个“只知道”形成排比句,包含的内容丰富而深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但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工作的环境如何;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去那里上学,学习环境怎样,中学毕业后是不是继续在那里学习;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可是他们不知道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环境怎样这说明孩子们还很小,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