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辞格的一个问题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21684 上传时间:2017-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辞格的一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辞格的一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辞格的一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辞格的一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辞格的一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辞格的一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辞格的一个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辞格的一个问题【摘 要】修辞学界对辞格有很多种划分,本文参考学界的一些观点,针对“感叹”这一形式到底是否应该单独成为辞格做了讨论。【关键字】辞格;感叹修辞的研究离不开辞格,随着修辞学的发展,对辞格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对辞格的划分也呈现了复杂性,有些辞格分类不明,有些辞格应当独立设格或者应当取消独立其辞格,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修辞学界对辞格历来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大致都能说明修辞的特点,在这里我们不一一列举。我们根据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综合分析修辞学界对修辞认识的各种观点,大致将辞格的内容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辞格属于积极修辞;2根据具体语境对全民语言进行特殊运用;3

2、利用语音、语义等各方面条件; 4能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在 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先生将“感叹”单独设为意境中的2辞格的一种,他认为:“感叹辞世指深沉的思想或者猛烈的感情,用一种呼声或类乎呼声的词句表出。 ”例如: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从陈望道先生这一划分辞格的角度把感叹划为辞格的一种应该有其道理,但是我们下面从现代修辞学界对辞格的认识来看一下“感叹”的用法。 “感叹” ,主要是在感叹句中出现的,那么我们在感叹句中看一下“感叹”这一形式。带有感叹色彩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感叹句,它是四种句类中的一种。本文主要是采用王希杰先生的观点来讨论。王先生提出了著名的“零度和偏离理

3、论” 。即在交际活动的现实中,偏离形式会产生令读者惊人的感受,而这恰恰就是积极修辞的研究目的,产生偏离的形式就可认为是一种辞格,而零度形式和偏离形式恰恰相反。他认为,汉语的四种句类当中,陈述句是未发生偏离的一种零度形式,而其余三种,包括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则是产生了偏离,而这种偏离又恰恰是与修辞有关。据此,他认为感叹是辞格的一种。那么我们看,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境,原本就存3在多种话语语气和句类,那么四种句类都应该有自己的零度形式存在,在这些零度形式存在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辞格的划分。我们先来看对各种句类的例句分析:今天星期天了。明天早晨什么时候出发啊?这里真美啊!不许乱

4、说乱动。上面几个例子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四种句类的例句,汉语中原来有表示各种语气的词语,而句类只是根据不同情境结合这些词语的正常的使用,这种运用具有一般性而不是特别性,产生的表达效果也并不是具有偏离的特殊性。那么在什么基础和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产生了偏离的同义句式由此划分出辞格呢?下面我们通过例子来说明。斗争呢,我倒以为是对的。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鲁迅文艺与革命 )“ 雷锋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鲁迅论4雷峰塔的倒掉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例是疑问句当中的设问句,就是通常所说的有疑而问,这种设问是为了提醒下文或激发本意而问的;而例这是个陈述句,它的正常语序

5、应该是:我以为并不见佳。这正是属于正常句式的一种偏离使用,这种形式可以沿用语法上的“倒装”的说法。而对于感叹句我们也看一个例子。“ 啊!你来了!”这个例子可以认为是两个感叹句的结合运用,每个感叹句都是运用自身的零度形式,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一个语气词和一个正常句子的作用。它也可以有这样的格式:“你来了啊!”这两种形式都是零度形式,作为听者来说,并未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两种形式无疑都是对语言的四种句类的感叹句类的正常运用,即零度形式,所以感叹句不涉及语言的偏离,也就无所谓辞格的设立了。5参考文献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第 1版2刘焕辉, 修辞学纲要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5 月第2 版3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出版社, 1983 年 12 月第 1 版4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第1 版5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6 月第 1版6黄伯荣、廖旭东, 现代汉语 (增订三版) ,2002 年 7 月第 3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