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文言文阅读.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1147571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小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短小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短小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短小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短小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小文言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小文言文阅读.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歆与王朗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大意 华歆、王朗俱乘船逃难。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

2、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扔掉,抛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所以,.的原因。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人物解析: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而问题十分周到。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不有失君子风度,有基于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2.师旷论学

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nei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neim 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文中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衰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

4、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济,船破,皆游。 2.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4.七录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是者六七始已 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后名读书之斋曰:“

5、七录” 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与相同,与也相同 B与不相同,与也不相同 C与相同,与不相 D与不相同,与相同 5.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

6、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 B.问涂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6.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

7、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解释下列句子。 1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对妻子说的话,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7.盲人坠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解释下列句子。 1.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2.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

8、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8.外科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解释下列句子。 1.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 2.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本文写外科医生的可笑,讽刺了什么? 9.苛政猛子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解释下列句子。

9、1.然。昔者吾舅死于虎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篇文言文写出了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10.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释下列句子。 1.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漫浪:随随便便。急:要

11、紧。命题意图 这则选文是宋代理学家朱熹谈读书的名篇,涉及读书要求、步骤、方法及效果等内容,论述精辟,很有借鉴价值。从解释词语、解析层意、提取要点、概括主旨等方面设题,由分到总、由表及里、逐层深入。这样依序训练,读解一遍也能收“其义自见”之功效。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可以有得( ) 其义自见( ) 自晓其义 (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 。 (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

12、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命题意图l 选文中师旷劝学,以喻明理。阅读训练以此为重点,抓住“暮”一词多义,巧设两问,既辨识词义,又解析人物心理,进而把握故事主旨,有“一石三鸟”之妙。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问于师旷( ) 安敢戏君乎( ) 如日出之阳( ) 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

13、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答: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答: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 (三) 动筒尝于国学中看博土论难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博土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动筒:人名。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着冠:成年。岂合:怎么能。命题意图 选文看似古代笑话,实为阅读训练的好材料。动筒闹笑话,错在误解文言数词的连用,以此为设题重点,从解析实词词义,翻译关键文句人手,再探究笑因,引出反思。考生在笑中阅读,训练语言;又寓教于乐,获得多种启示,受益匪浅。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 达者七十二人( ) 经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