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new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0894586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new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new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new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new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new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ne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new(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交通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举办交通职业教育,认真指导参与交通职业院校办学,为交通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交通行业企业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交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交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院以职教集团为载体,积极引入交通企业文化,以交通企业文化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一、以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搭建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但多年来

2、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化运作的载体,从而使这一重要的提升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方式常常流于形式,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院把2009年成立由我校牵头的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作为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的平台,形成了制度化的有效运作方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企业文化进校园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首先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一是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培养生产第一线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高职文化建设应该适应这一目标。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各个专业应该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或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及要求贯彻到各个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当中去。二是建立起服务于企业的

3、办学理念。渗透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要求树立企业文化的办学理念,使学院更自主灵活地开放办学。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始终把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办学目标。并且积极创造条件,推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三是学习和借鉴企业的管理精神。渗透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学习和借鉴企业的管理精神。如严格的纪律、规范的操作和管理、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和高效率的劳动,团结协作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打造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突出高等性、职业性、地方性、行业性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是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

4、省政府、社会各界和各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在吉林省教育和交通运输厅的领导及指导下,由吉林省内交通、市政、汽车、物流等行业和部门具有影响力的72家企事业单位、院校组成。几年来,我院作为集团的牵头单位,在与集团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起适应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院发展目标,使集团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我院以吉林交通运输职教集团为依托,校企深度融合,通过“前厂后校、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把专业办到企业,使学生学习、生活全部在企业进行,以此打开教学与生产之间的界限,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这种模式做到了五个融入:一是教学内容融入了企业职业岗位必须的工作内容;二

5、是实习实训融入了企业车间班组的生产;三是教师团队融入了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有特长的师傅;四是教学管理融入了企业员工的管理;五是质量评价融入了企业员工的评价。这种“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的文化互相融合、相得益彰,从而实现了学生“零距离”上岗,同时也促进了办学理念的更新,加速了课程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引厂入校”,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教学基地是校企合作,形成利益共享机制的另一种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校企双方通过签署协议,共同制定资源配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进一步也可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形成利

6、益共享机制,实现双方共建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中厂”既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项目推广、新成果转化等工作,从而提高了生产化程度和社会服务能力;又是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落实学生生产性实训任务、实训规章制度和流程制定的重要场所,它使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了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以上两种办学模式已在我院的办学实践中取得了成果,我院与吉林省金钢汽车销售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吉刚汽车学院,把集汽车销售、维修、养护为一体的企业作为教学的主体单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

7、学习、实践都在这里完成,目前,吉刚汽车学院这所“厂中校”,已拥有6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及实习场地。教学设备、宿舍、食堂等生活配套实施一应俱全,并拥有一系列维修机械与检测设备及大型诊断仪器和切割、焊接、涂装等设备,成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的实践基地。学院工程机械系与小松公司等企业设立的工程机械“4S”实训部,工程测量专业与南方测绘公司、广信集团、中盛路桥公司等企业共同成立“工程测量技术咨询服务项目部”,这些作为“校中厂”的全真生产性实训基地,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在完成工程单位委托的工程和试验检测任务同时,使学生的技能通过真实的任务,达到了成熟

8、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冠名班”、“定单式”培养是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另一种尝试。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并按照协议约定,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定单式”培养中,采取几种形式:“一站式定单培养模式”,也就是把“工厂建在学校”。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对接,由企业提供必要的学习教材和设备,学生在学校完成进企业上岗前的培训。“分站式定单培养模式”,就是“把学校建在工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理论知识基础课程,实践操作培训则在“定单”的企业里完成。“择优定单培养模式”,在“定单”班级设立奖学金制度,对表现良好的学生

9、优先培养,保证“定单”学生的质量。 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冠名”、“定单”培养,学校为学生找到好的学习、实践、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借助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也得到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实行“冠名”“定单式”培养模式,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实现了“五高”,即:整体就业率高、一次性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创业职位高、工作待遇高。目前,学院已有20余家企业冠名班,紧缺专业的学生已全部被订单培养。这标志着我院在校企合作开设“冠名班”, “定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过程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前厂后校、前校后厂、定单培养”的办学模式是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成功

10、尝试,所实施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校企双方的利益捆绑得更紧,合作的持续性更长,最终得以实现校企互利互赢的长效机制。 二、把承载交通企业文化的“铺路石”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强化学生的“交通人”意识。交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特点是点多、线长、流动、分散,工作繁重,环境艰苦,危险性大。要在这样的基层环境中立足、成才,不能没有崇高精神的支撑,因此必须使学生在内心形成一种坚定不移、矢志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将之概况为“铺路石”精神,具体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于创业的主人翁精神;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积极探索、参与竞争、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11、;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同心同德、争创一流的协作精神。在这一精神的培育上我们始终紧紧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铺路石”精神经过一代又一代热爱交通、扎根基层、吃苦实干学子们的传递,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学校办学特色。学院构建了体现铺路石精神和交通企业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我院与交通企业密切合作,进行社会调查调研,了解交通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根据调查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形

12、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旨和特征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初步形成。 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150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贴近企业,在真实环境中感受铺路石精神的实质。学生实习完全面向第一线,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他们的知识、能力技能、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直接到企业学习,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公路专业的学生全过程参与企业的施工工作,与交通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得到了全过程的工程实际训练,企业不仅积极接纳学生顶岗实习,而且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这种完全面向一线企业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较多的接触到

13、了工程实际,为毕业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把交通企业文化进校园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我院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实施了“2345工程”,即:建好2种课堂学校建到企业中,企业建在学校里;开展三个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就业练技能,对准岗位考证书;实行四个对接,高职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五个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技师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服务与提高合一。通过这些举措,使企业文化深深地融入了校园,

14、真正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最终实现专业建设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零距离、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在学生评价上,我院将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组织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作为考核指标,用企业的制度标准、管理标准、生产标准、用人标准评价学生的能力,让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发言权。由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学院显现了“报考率高、录取线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良性循环,用人企业一致评价我院毕业生“职业道德好、专业素质好、敬业精神好、适应能力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我院以独具特色的“四导制”为基础,在学生在校期间

15、的各个阶段都融进企业文化教育,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四导制”中,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是学生思想的指路人;辅导员助理协助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生活指导和休闲文化教育,是学生生活的贴心人;学业导师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和学业定位,是学生学业的解惑者;职业导师主要帮助学生解决技能培养、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领路者。“四导”在工作上有分工有合作,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通过相互协调、沟通、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四导”各负其责,分别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校全方位的交通企业文化教育。政

16、治辅导员在学生入学以后主要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企业就业形势教育和加强竞争意识培养;学业导师在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对学生进行职业目标引导和素质教育:强化企业认知教育、科学引导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企业技能培养、就业教育。在共同合作教育管理学生工作中能够做到让学生便捷的接触企业,了解职业环境;接触社会,分析社会动态;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加强职业规范;并能做到根据企业需求及时修正目标。确保了学生成功就业,并提高了对社会的贡献率。同时学生根据在校专业学习能够及时通过职业导师和学业导师的沟通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和提高。增强了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功转岗,及时发挥特长,为企业创造价值。使校企双方达到共赢。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企业文化进校园在我院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这项工作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交通高职教育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这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