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94443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目录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9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复试之中国教育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7一、名词解释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

2、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2 浩然之气【答案】浩然之气是指盛大刚直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指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来说,“气”多指人的意念或情绪,是不同于理智的心理因素。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其为气也

3、,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纯由内心“集义所生”,不待外求。后世理解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的精神境界,孟子把养气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养气主要是培养意念和情感。孟子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认为理智清醒可以控制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健康的情绪情感可以帮助保持清醒的理智; 相反,理智混乱很难保持健康的情绪情感,不健康的J 清绪情感也会扰乱正常的理智。 3 不愤不启【答案】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啡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

4、熹论语集注说:“J 喷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J 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二、简答题4 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是什么? 它与清朝末年的教育宗旨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和进步?【答案】(1)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教育方针)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

5、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和美育。同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临时中央教育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方一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在新教育宗旨中: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善人格的根本,德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实利教育也就是智育,是进行生产和知识技能的教育,它既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队真的科学态度; 军国民教育,后来也叫体育,是要健全学生体魄。

6、这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之制,必须有这种教育; 一是体育又是培养完全人格所必需的; 美感教育也就是美育,包括美术、音乐等与之配合的思想陶冶,美育是特别为蔡元培所提倡的,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2)清末教育宗旨清末制定的教育宗旨与民国初年制定的教育宗旨有本质的差别。19世纪末随着洋务学堂的兴办,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这成为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形。在此基础上,1904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立学的宗旨在于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然后以西艺练其艺能。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1906年,当时科举制废除,学

7、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己建立,为形势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清政府认为忠君、尊孔是中国政教所固有的,应该予以发挥,井以此来批判其他异说; 尚公、尚武、尚实就是要学生热爱大清帝国,要学习操练,学习一些科学技术,以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军事、经济的要求。(3)民国初年确立的新教育宗旨比清末教育宗旨的变化和进步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存在本质的不同。新教育宗旨体现的是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而清末教育宗旨则反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明显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旧学,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二者的性质和意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根本不同。新教育

8、宗旨的确立在于培养资产阶级新人,从而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否定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新教育方针的颁定,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进步,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民国初年确立的教育方针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行了的资产阶级国民教育宗旨。 5 概述近代康有为变法主张中的教育思想。【答案】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 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为了更快更有

9、效地学习西学,他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上述建议直接影响了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通过这些变法主张,可以看出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康有为对教育改革的迫切愿望源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在维新运动中,他无论上书还是呈拆,都常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加以强调。他从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要解决亡国灭种的危机,根本之策在教民,变法的起点在于“开民智”。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为反复强调的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主张。(2)关于“变科举、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思想“变科举、兴学校”是康有

10、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以他为首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文教领域实行变法维新的基本思想。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世界各国情形,也放弃了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这样选拔的官吏不能应变,不能做实事。并指出清政府在军事上失利实源于八股。变科举、废八股,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兴学校的目的,则在于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设计了一个学校系统:在乡间设立小学,时间为8年,7岁以上儿童必须入学。县立中学,儿童14岁入学。中学分初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各2年。中学初等科毕业后可以升入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或中学高等科毕业的学生可以升入省府设立的专门

11、高等学校或大学。康有为力图仿照两方建立近代中国学制。(3)派游学、译西书的思想对于人的培养,康有为认为除了兴学校之外,还应派人到资本国家去考察留学,“以通世界之识,养有用人才。”1898年5月,他在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中,力陈派游学,译西书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今的形势,必须是顺应历史潮流,广译西书,以了解欧美、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情况。派游学、译西书的思想,对变法维新,发展我国的资本主义有积极作用,对以后留学制度的建立也有较大影响。 6 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答案】(1)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2)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仄倦等消极情绪; 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