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087450 上传时间:2017-10-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本人参与课题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有关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昆三十四中 罗心灵联系电话:13888995660摘 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以及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就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课程改革 英语教学 课堂教学 阅读理解一、前言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材料(文字、符号、公式、图表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项基本智力技能,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典型载体,是从“知识向能力过渡”的尝试与积淀,是高考英语科目考查的重点也是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高级

2、目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 想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先找出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障碍,然后再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一)阅读理解词汇量非常大,这成为理解文意的最大障碍。阅读理解综合考察考生的多项基本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词汇量的掌握。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丰富词汇就显得至关重要。(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足。如果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缺乏起码的了解,有时即使面对一些简单的单词组成的一句简单的话,也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 (三)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阅读效率低。这与他们不好的阅读习惯有很

3、大关系。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短时记忆力差,读到后面前面的就忘了;有的学生则喜欢钻牛角尖,碰到一段不理解,就停留在那里,致使阅读效率很低。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抓住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影响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即学生的英语水平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如对词汇、句型、语法的掌握,为学生实施进一步阅读活动奠定必要的语言基础。基于语言的两种功能用于表达内容的事务功能与用于表达社会关系与个人态度的交往功能,语言课堂应包含以下两种活动:解释领会语言点的活动与实践语言点的活动。阅读课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这一融语言点与语境于一体的媒介,达到“教学做合

4、一”。(二)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泛读要达到课标对读的要求,单靠教科书是远远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没有一定的输入量,就无法保证一定的输出量。因此,我们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泛读。学生在泛读时,不仅仅在提高阅读的流利程度,还在增加着新词汇,加深着旧词汇,巩固着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泛读能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积极态度,提高英语学习的动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 指导学生合理选择阅读材料英语原著、中学生阅读教材、专业报刊杂志或网络资源等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选择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联系性原则;(2)专题性原则;(3)时效性原则;(4)趣味性原则;(5)难易度适中原则,一

5、般认为,选材时应对词汇和语法进行严格的控制,生词不超过总词汇量的 2%,新句型不超过 5%,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基本无语言障碍。 2. 帮助学生有效激活图式由于读者头脑中先存的知识(背景知识)及知识结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就要以激活学生的相关图式为目的,通过对文章标题、插图、关键词等线索的讨论,迅速调动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他们理解阅读中碰到的新内容,以提高阅读速度。三、结语总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只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质变,最终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参考资料:1徐昌和.2006.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误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 王海燕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3 杨宁.任务型教学方法在英语阅读课上的应用J.学周刊.201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朱文英.2006.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J.中小学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