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含答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844024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二期末考试(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 文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

2、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

3、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厚德载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德载物”思想能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人克制人欲、减轻自私自利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万物。道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和

4、感受人生的幸福。“厚德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德载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这并不排除道德领域中的宽容、宽厚。儒家“厚德载物”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

5、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 12月21日)1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厚德载物”作为最高道德境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B“厚德载物”,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应效法大地,用“大德”、“高激”宽容待人。C“厚德载物”,就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不仅德泽万物,而且首先要德泽一切人。D“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既要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2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德载物”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有利于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B“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

6、面的重要内容,要求现代人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等。C“厚德载物”能培养现代人的仁爱之心,促使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道德高尚、胸怀博大,得到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D“厚德载物”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厚德载物”中的“物”,应该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应该首先包括社会的“人”。B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因为人的道德品行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C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他们的精神境界是后人无法企及的。D在当今社会中,“求同存异、包

7、容共济”,是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重要因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

8、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

9、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

10、悼念死者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招致5、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3分)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11、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7、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4分)_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6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螺川早发 王猷定(清)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8. 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_9.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6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长江,想起三国时英雄曹操、周郎,发出了“ , ”这般天地长久,人生短暂的感叹。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