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720866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人物描写一组”之临死前的严监生第一稿中山市小榄镇升平小学 孙康福【文本透视】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六回,这个节选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油灯里燃着两茎灯草,于是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采用艺术化的白描手法,把严监生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守财奴形象。相信很多人都对严监生耳熟能详。可以说这个人物正是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作者吴敬梓通过严监生之流所要讽刺的正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生活状况。在创作、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最具创造性、讽刺意味和文本张力的就是严监生临死前的那一幕,作者紧紧抓住严

2、监生神态和动作上的细微变化,抓住那经典的“两根指头”,使他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严监生这个名字也成了吝啬鬼的代名词,演变成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这都归功于吴敬梓在人物刻画上那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却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功力。立足教学,作为选入教材的文本,我们在审视文本、原著和作者之外,还得关注编者意图。编者选编这个片段,自然是因为这个片段已经成为刻画人物的经典,研究整个单元的编排以及文本的助读系统,也可以发现编者有明显的目标取向:即与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构成一组人物刻画的经典。不过与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主要抓住人物动作,“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主

3、要抓住人物语言、服饰不同的是,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文本主要抓住的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抓住其极其细微的变化来刻画人物,再有,贯穿始终的是那“两根手指”,使之终究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讽刺意象。另一方面,文本有很鲜明的价值取向就是严监生是个活灵活现的守财奴、吝啬鬼,当然在原著中,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性格还要丰富、矛盾得多。正是基于这样的对文本的透视,课堂讲引领学生以真实阅读的方式行进!扎扎实实投入文本学习,真真切切体味人物形象,感悟文章写法,进行尝试模仿,让学生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以及语言素养上的提升。【设计意图】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切准小说教学的特点,真真切切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

4、出形象,补白心境,读悟性情,以“见文见形见心见性见本”贯通整个教学流程,在此过程中眷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等,让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内化再到运用,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古白话文的情味,掌握阅读此类文本的基本方法。2、通过诵读、比较、体味等手段走进文本,读见严监生的形象,体味严监生的心理变化,感受严监

5、生的性格特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运用,致力于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和感悟形式上得到和谐发展。3、通过感受严监生活灵活现的形象,激发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教学准备】准备相关课件、文章注释补充资料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预设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本书,它写成于两百多年前的清代,它一直被一版再版,这是200年前的版本,这是民国时期的,这是50年前的,这是10年前的,这是3年前的,这是今年刚刚出版的,它还有英文版的。它的名字是:一起说:(生:儒林外史。)关于儒林外史的版本不下100种。从这么多的版本中你感觉到什么?(生:精彩、招人喜欢)(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6、,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给了一个视觉上的冲击。)1、揭题:临死前的严监生(1)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经典,领略作者笔下那活生生的守财奴形象。读题临死前的严监生(2)师:真好!这个“监“字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in,它还读作jin,比如“监狱”。当然,咱们还得注意它的写法。打开课本,就在课题旁边端端正正地把“监”字写上一遍。(3)师:注意“监“字的第三笔是个短撇,最后一笔要稍长一点。(教师巡回指导、点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字写得真不错。(4)师:眼睛特别亮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就在课题的右上角有个小。对应着到课文底下看看,你知道什么了?(5)师:你看,借助注释能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题,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课题。(

7、设计意图:借助注释去学习白话文是一种阅读的方法,这里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文章。)2、引导关注阅读提示。这严监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题底下蓝色方框里的阅读提示。(1)一读就明白,严监生是我国清代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2)它的作者叫(师生齐说:吴敬梓。)(3)我们还知道了在小说中,严监生是一个一起说!(很有钱的人。)二、初读,明内容,得意: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正确、读通顺。(1)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我知道大家在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不过,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用字上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同。请大家不妨再来读一读,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一字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读的

8、正确流利。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生:自由朗读课文)(2)师:(学生读完后)大家读得真是有滋有味,考考大家!这个句子比较长,谁会读?(设计意图:由于文中一些字词学生较难读懂,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儒林外史中关于描写严监生富有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的富有,为下文感悟严监生的吝啬打下铺垫。)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抽生读齐读)师:什么叫“一声不

9、倒一声”?谁知道?生:就是“一声连着一声”。(3)师:你已经学会利用注释来理解了。像“一声不倒一声”这样的语言现在已经不常用了,但在这篇课文里还有好些,有注释的呢,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读懂它,可那些没注释的呢,你能读懂吗?咱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把这样的词找一找,圈一圈。再想一想看能不能读懂它的意思。【预设交流】已(通“以”)后、那里(通“哪”)、莫不是、再不回头、不曾见面、诸亲六眷、登时、挑tio掉1生1:莫不是。师:你知道“莫不是”是什么意思吗?生:就是“不会是?”。师:表示疑问和猜测,对吧?就是“难道是”、“除非是”。那你是怎么读懂的?生:我自己看懂的。师:语文功底比较深的人一读就懂。2 生2

10、:再不回头。师:什么意思。 生2:就是病情再不见轻了。3 生3:不曾见面:师:“不曾”什么意思?生:就是“没有”!师:你再来读读师:其实你在读“不曾见面”这个词的时候,是把它放在哪里去读?生:句子中。师:是啊,联系着上下文来读懂的。所以你们看,有注释的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没注释的我们可以怎样读懂这样的词?生:联系上下文。2 师: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生: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没猜着,后来赵氏猜出是两茎灯草,挑掉一茎后,严监生登时就死了。师:其实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这些人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概括?(诸亲六眷)师:能把这样一篇课文读成这样一句话,真不错。

11、我们也来学着这个样子,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理念:要体会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的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一个春雷慢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读文,品味关键句,从而让学生一步一步感受到严监生总不得断气的啼笑皆非的牵挂,让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深入脑海。)三、再读,解涵义,得意。1、通过刚才的学习,严监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或者说,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默读课文,在文中相关语句旁,作上批注。 学生作批注,教师巡视。交流填空:( 有钱、病重、吝啬)的严监生,并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四、三读,悟写法,得法。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严监生的吝啬?(生答)(一)情节:投示:“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

12、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1)师:老师认为:这样改写既合情又合理。合情:作为妻子的赵氏,怎能让丈夫忍受更多的痛苦?故当即出来挑掉了一茎灯草。合

13、理:文章贵在精练,这样删减,文章结果是一样的,但字数千却大减了。你们认为呢?(生答:没有了细节、少了韵味)(设计理念:通过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原文中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合理性。)(2)师: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到底妙在哪里?不着急,咱们不妨先把这三次摇头在课文中划一划,再仔细地读一读,比较比较,然后把你体会到的作者写法上的妙处写下来!就写在这个课文的空白处。师:看看作者写的摇头到底妙在哪里。(生答)师:读着这样生动的描写,你的眼前仿佛(生:活生生的严监生、着急)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是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样子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现在这位同学还发现课文中的这三次摇头把严监生的心情也描写出来,

14、你们说,作者写得妙不妙?师:谁还有别的看法?不着急,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看看,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生答)师:听明白了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的变化过程。把他的心路历程都给描绘出来了。你能发现这一点,真了不起。师:真有一双慧眼啊!作者居然通过一个摇头的动作,把严监生生命走向死亡的过程给表现出来了!这才叫临死前的严 师:同学们,这么一比较,我们发现作者写的这三次摇头可不简单哪,真可以说是“千言万语尽在摇头中”啊!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三次摇头!(生齐读)(3)师:是啊,严监生身边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面对这两个指头,大侄子猜的是什么?(回答并板书)两个亲人!

15、师:二侄子猜的又是什么?(回答并板书)两笔银子!师:奶妈猜的又是什么?(回答并板书)两位舅爷!师:这三个人猜得都很合情理,但猜中了没有?我们从哪些句子一读就能明白!生读句子1:“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生读句子2:“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生读句子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4)师:咱们再回到课文中去,同桌合作着来读读这个部分,一位同学呢读三个人的猜测,另一位同学读读严监生的反应,看看能不能让你的同桌听了你的朗读之后,好像严监生就在眼前一样!(同桌合作朗读)(5)师:听大家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跟大家来合作一把。我来读这三个人的猜测。请同学来读描写严监生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读得让老师也如见其人!师: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不曾见面?生: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师:你知道严监生这是到了什么时候了吗?生:奄奄一息。师:奄奄一息的人,头还能摇得这么利索吗?再读读!(师生再次对读,生进步)师: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放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生: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