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508533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台山市新宁中学 王浩一、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的世界,诗歌在我国历史悠久,从早期的诗经到我们刚刚学到的现代诗理想、在山的那边,大家诗歌最辉煌的是什么时候呢?生齐答:唐朝。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打开书本,看课文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停泊在北固山下”的意思。师:结合作者简介,你从中可以看出这首诗写作时作者身在何处?生:身在异乡。师:这首诗的内容是写诗人身在异乡、人在旅途。想想你离开父母,离开温暖的家,来到新宁,当晚你有什么感受? 生:想家。 师:想家的时候你做了什么? 生:打电话给父母。师:好在现在交通、通信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

2、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齐读。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朗读时注意字音、停顿并且声音洪亮。 学生自由读。一生范读生点评:这位同学读的很好,声音洪亮,富有感情,停顿把握的较好。另一生泛读点评:感情较好。师:从刚才同学的范读和点评中,我们得知朗读诗歌要注意那几个方面?生:声音要洪亮、注意节奏、要有感情。师: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注意听和刚才的同学比较有什么不同?生:老师您读的速度比较协调。生:有些词重

3、读了,有些轻读。生:还有声调的变换师:为什么有不同呢?我们就要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蕴含的感情,这样我们才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下面再读诗歌,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的情境或画面?2、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生自由读,小组讨论。生:我们组认为诗人身在旅途,乘舟行于绿水之上,看到天上鸿雁,想到了家乡。生:我们认为诗人在旅途中,看到两岸潮水涨满,水平宽阔,顺风行船,看见大雁,就想把家书托它们带回去。生:我们组认为当时作者身在江南北固山下,正值冬退春来,旭日初升,诗人感叹时光流逝。师:根据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分析,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小组为单位范读。师:你们以何种语气来读这首

4、诗歌的?生:前两句用不是很悲伤的语气,后两句哀愁的语气。生点评:他们读的语调较为平淡,没有多少感情。师:你们组同意他们刚才的看法吗?生:不同意,我们认为前两句写景,应该读出欢快的语气,第三句是是过渡是诗人在感叹时间的飞逝,应该读出感慨的语气,最后一句是思乡要读出忧伤的语气。生范读师:前两句写景,写出了优美额的环境,你从哪句看出?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师: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诗人的心情如何?生:喜悦的。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前两联?生:欢快的。师: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来朗读诗歌的前两联。生读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句,第三联写的什么?生:诗人在感叹时间的飞逝。师:让我们用感叹的语气来读

5、一下第三联。生读师:除了感叹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感呢?提示:为什么不用“升”?小组讨论生:这里“生”有的拟人的修辞,写出太阳升起驱走黑暗, 江春带走了严寒。有积极乐观的精神。生: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师:是的,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都是新的事物代替了旧的事物,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积极乐观的语气。生读师生读最后一联。师:最后一联用什么语气读?生:思乡,要读得缓慢些。师: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小组朗读师:下面让我们把这首诗和崔颢的黄鹤楼对比阅读,体会一下这两首诗歌有何异同?生讨论生:相同点:这两首诗前三联都是写景,最后一联抒情。生:都是表达思乡情的。生:不同点,虽都是思乡,但次北固山下还蕴含积极乐观的态度,黄鹤楼就比较哀愁。师:从哪可以看出?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师:是的,我们通过这两首诗歌可以看到同样是思乡,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以后我们要注意这些。 师:对这首诗歌要熟读背诵。生背诵。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