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359975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 都江堰市石羊中学张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知道PH值的范围与酸碱度的关系;2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浓度同种酸和同种碱的酸碱性强弱程度,体会到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2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酸碱度的测定,加强学生对定量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测定溶液酸碱度pH的方法。三、教学难点区分溶液酸碱性与酸碱度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

2、算机)、酚酞试液、不同浓度的两瓶硫酸溶液、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橙汁、白醋、洁厕灵、洗洁精、洗发水、护发素、石灰水、自来水、pH试纸。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题引入实验引入:1、利用酚酞试液能否将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区分?2、利用酚酞试液能否将不同浓度的两瓶氢氧化钠溶液鉴别出来?动手试一试吧!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发现只能将溶液的酸碱性鉴别出来,但是不能确定哪个浓度大,哪个浓度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新课讲授讲解:由刚才的实验可以知道,利用酸碱指示剂不能表示溶液的酸碱度,我们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pH的相关知识,并回答以下问题:(1)pH的

3、范围;(2)测定pH的仪器;(3)测定pH的方法。老师介绍用pH计测pH,讲解用试纸测pH度数是整数,而用pH计测可以有小数。追问:(1)能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2)若pH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然后再测溶液的酸碱度,结果如何?学生聆听,然后阅读教材。阅读完教材之后,回答问题:(1)pH值的范围:014。溶液的pH7 为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pH = 7 为中性;pH 7为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3)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所得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所得值就是溶液的pH。讨论老师追问的问题。(1) 不能,会使待测液受到污染。(2)蒸馏

4、水润湿试纸,溶液就会被稀释,所测得的pH值可能不准确。酸性溶液会偏大,中性溶液不变,碱性溶液会偏小。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从教材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试验:测定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液体的pH。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了解这些物质的酸碱性。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PPt)通过测定常见液体的pH,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阅读教材,了解pH对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生命活动的意义。提醒学生注意正常雨水的pH是5.6,所以pH小于5.6的雨的是酸雨。提出问题:洗发时,用过洗发剂后再用护发剂,这样对头发有

5、保护作用。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阅读教材,了解pH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聆听老师讲解。根据实验测得的洗发水和护发素的pH,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从教材、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知识拓展:分别往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盐酸,试着画出pH随着盐酸加入量的关系图。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学生画出之后,标出A、B、C三点,引导学生分析A、B、C三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追问:稀释酸溶液或者碱溶液,pH与加水量的关系图是怎样的?学生合作画出图像,然后分析A、B、C中溶质成分。A点溶质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点溶质只有氯化钠,C点溶质有氯化氢和氯化钠。学生画出稀释酸碱溶液的图像。将化学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pH 7 为碱性。2测定pH的方法3改变溶液酸碱度的方法:加水或加酸、碱溶液4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