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137293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柏乡县第二中学 郝艳改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2内容解析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运算的延续,是在小学加法运算的基础上,增加了负数,但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还不够强,学生可能会用小学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利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发现,利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从而获取知识。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能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现实世界过程建立

2、初步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在合作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体验学习的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和运用有理数法则难点:理解法则,尤其异号两数相加2 教学目标解析1、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2、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思想3、学会与同伴交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生

3、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运算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引导学生回忆有理数的分类,得到本节课需要的分类情况2、提问有理数相加会出现的哪几种情况,从而导入新课二、分析问题,探索新知小明做了两笔买卖,其每次的盈利与亏损情况分别如下:(请你仿照第一个的形式完成以

4、下各式)。 第一次 第二次 1、盈利8元, 盈利4元 (+8)+(+4)=+12 2、亏损3元 亏损7元 3、亏损5元 亏损2元 4、盈利3元 亏损6元 5、盈利10元 亏损5元 6、盈利6元 亏损6元 7、亏损5元 盈利9元 8、盈利0元 盈利3元 9、盈利 0元 亏损5元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结论.2、提问本节课主要研究什么样两数相加,说明问题最后出示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且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3. 一个数与0

5、相加,仍得这个数.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1、(-5)+(-2)= 2、4+(-8)= 3、0+(-6)= 4、(-13)+(+11)= 5、(+3.5)+(-3.5)= 6、13+(-2)= 7、(+8)+4=五、例题学习例1、计算(说明理由) (1)(3)+(9) (2)(4.7)+3.9让学生完成例1(由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归纳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六、变式训练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符号,使下列式子成立:(1)(_5)+( _5)0 (2)( _7 )+(- 5)-12(3)(-10)+( _11)+1 (4)(_2.5)+(_2.5 )=-5 (5)(+5)+( _)+10 (6)(+2.5)+(_7.5 )=-5七、尝试应用,拓展新知数扩展到有理数后,下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如果认为结论不成立,请举例说明) :(1) 若两个数的和是0,则这两个数都是0.(2) 任意的两个数相加,和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八、学以致用说出一个可用有理数加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要求用算式75+(-80)解决,并说明结果的实际意义.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解出该算式吗? 九、归纳小结1、理数的加法法则2、 为相反数的两数之和为0。和为0的两数互为相反数。3、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观察,猜想的方法去得到,然后加以验证。十、布置作业 课本P24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