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言学纲要》课件第二章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7KB
约97页
文档ID:605808805
《语言学纲要》课件第二章_第1页
1/9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 符号,一、符号概说,,(一)符号的含义及其特征,,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形式,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符号起码应具备以下3个特征:,( 1)符号必须是物质的,只有这样,它才能作为信息的载体被人所感知,为人的感官所接受;,,(2)符号必须传递一种本质上不同于载体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东西(如用镰刀和锤子表示工农政党力量),否则就没有意义,不成其为符号;,,(3)符号必须传递一种社会信息,即社会习惯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赋予的特殊意义,只有具有规约性质的信息,才能是符号的所载之“物”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符号是由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这些都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称为“,能指”,,这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都是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意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即符号的“意味”,称为“,所指,”。

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形式和意义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二)符号的类型,符号的种类很多:,,视觉符号(文字、旗语、信号),,听觉符号(汽笛、鼓声、军号),,触觉符号(盲文),,,我们认为十分可取的分类方法是:,,以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性质为依据,对符号进行“指谓关系”分类,,这种方法把符号概括成4大类:,,(1)象征符号——以,所传达信息自身的特征和性质,作为符号,,如:“五角星”和“八一”象征着中国 人民解放军,,鸽子及其图案象征着和平,,,(2)信号符号——这类符号,以视觉物或听觉物作为信息的载体.作为传递信息的假定的符号,,如:我国古代战场上的击鼓进攻、鸣锣收兵,,城市街道岔口的红绿灯等,,(3)语言符号——因为语言是音(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它构成交际和信息符号的基本形式,被称为特殊的、也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4)替代符号——这类符号,不是代表事物、现象或概念,而是替代第一性符号,,所以也称第二性符号,,如:数理化中的各种符号,,谓词逻辑中的操作关系符号,,人造语言等,,,(三)符号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2.物质性(物质外壳),,3.任意性,,4.约定性(红绿灯),,5.社会性(意义内容),,二、符号与非符号、征候的区别,,(一)符号与非符号的区别,,符号是具有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功能,但这种社会功能的实现却要取决于符号内容能否被对方理解。

因此,要区分符号和非符号1.,符号形式与非符号形式存在着相似性如“呯”的一声(鞭炮声、枪声或轮胎的破裂声);对赛跑运动员来说,起跑的枪声才是符号2.,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之间存在着不确定性如“√”(包装箱、作业本与墙上、路面上),,3.,符号形式与所对应的符号内容之间的约定已经失传或被隐藏起来如:史前文明的陶器上的图案,,地下工作者联络地点阳台上的花盆或门前的扫帚等,,,(二)符号与征候的区别,能够代表甲事物的乙事物,不一定都是符号,有可能是事物的征候也有人认为征候也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广义上的符号,或称准符号所谓征候,就是指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推知事物,因为其媒介(物质形式),与信息之间有着自然的、有机的联系,如林中起烟表示篝火,水面波动表示有鱼,犯罪分子在现场遗留的气味、脚印、指纹、血滴、特型汽车乃至用红外线拍摄下列的身体形象等,,据说.,以前,人们认为各种病症都是符号医生诊病时,只要掌握了这些符号(就是我们所说的征候),便可推断出病因因而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被公认是,“符号学之父”再如宋代学者沈括在太行山上发现贝壳化石,得出太行山曾经被海水淹浸过的正确结论这些,可归入痕迹学,而不能归入符号学。

它们并不是符号,它们与所代表的事物有自然或本质的联系,本身就是事物的特征所以,,征候与符号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无意中传递信息,,,而后者则是有意地传递信息第二节 语言符号,一、语言是一种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整个语言由符号组成,构成一个系统语言符号是用语音形式来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语言是一种符号:,,第一,,语言是抽象思维的承担者,,它代表了抽象思维,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去认识人的抽象思维;,,第二,,语言是客观事物的标志,,它代表了客观事物,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去认知客观事物;,,,第三,,语言中的每一个成分都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其中语音代表语义,人们可以通过别人口里说出的语音去理解所要说明的意义语言符号同样可以区分能指和所指,能指即声音;所指是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能指和所指结合表示现实事物或现象思考: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一,,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它是有组织、有条理的,,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可分不同的层级;这种分层装置的特点和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因此可以表现任何概念;,,,二,,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三,,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语言符号能重复使用,人们根据交际需要将有限的语言符号排列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二、语言符号的特点:,(一)任意性,,任意性是普遍性规则,是理论基石,,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并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或者某种规范建立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这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比如:粤方言中读“人”,读作[zen],新会话读作[ngæ n],开平话有的读作[ngæ n] 、[ngin],台山话读作[ngin],闽南话读作[n^ng],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思考: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符号任意性特点的具体表现:,1.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约定:事物的名称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俗成:名称制定了,大家习惯上一致遵守,一直沿用约定俗成:指某种名称为社会所承认,因而固定下来,一直沿用2.,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3,.,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二)线条性→链条排列,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一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即,在时间上形成单向的一维的线性排列,这个组合过程体现了语言符号的,层级性,,如汉语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的层级关系当然这种组合必须遵循既定的语言规则正由于符号在交际中可以重复使用,人们才能根据交际的需要将有限的符号排列组合,说出无限的话三)稳定性和强制性,由任意性、约定性决定的社会约定,无所谓好坏→不轻易变化→个人来说强迫接受,,(四)可变性和发展性,历时角度看,稳定性是相对的,(静态描写→共时研究)发展是绝对的(动态分析→历时研究),,例:戴在头上的服饰:古→冠;今→帽子;,,腿的下端:古→足;今→脚;,,闻:古→用耳朵听声音;今→用鼻子嗅气味促使语言变化的因素,:,1.社会发展,语言发展,交际需要→音义适应,,2.语言流传→产生误差,,3.使用语言错误→积非成是(语音[哑然失笑]、语法[非常男女]、语义[空穴来风]),,,,4.创造语言(好奇)(恶作剧,恶意,恶评,恶炒,恶搞),,语言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是辨证统一的,为语言的共时、历时研究提供了可能。

五)生成性,开放的系统,有限模式生成无限的句子,,任意性针对符号创制而言的,而且是就单个符号的音和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的,之后的使用中则表现出强制性和可变性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接着一个地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符号组合是有理据的即以语言里的各种结构规则为条件另外,语言符号还具有,概括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第三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一)什么是系统,系统:由一系列处在相互关系之中的单位组织而成的一个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许多元素有机结合执行某种职能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体系系统的三要素:元素、职能、秩序,,(二)语言系统:,,1.构成元素,,语音→音素、音位、音节,,语义→义素、义项、词义、句义;格、 性、数、时、体、态、式等两类,,语法(音义结合体的组合)→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等(按一定秩序组织而成的语言系统),,,2.功能,,3.秩序[层级性]),,不能零散地放在一起,必须依据一定特征聚合成群。

三)语言系统的秩序(特点),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例如:,音位:/m/、/t‘/、/t/—/A/,,语素:马(mǎ);他(tā);打(dǎ),,词(词组):枣红马;他们;鞭打句子:他们鞭打枣红马1.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语素、词、词组、句子,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语言的底层是音位,音节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实际上是,以少驭多,,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层较多的单位。

如语言结构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就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例如汉语,音位层只有30来个,它们可以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又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2.语言层级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语言的上层和下层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下层语言单位都只是符号的形式,本身不表示什么意义;上层语言单位则是既有形式,又有意义的符号或符号组合所以,,从语言的下层过渡到语言的上层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第二,,从下一级语言单位过渡到上一级语言单位,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任何语言系统中音位数量都是较少的,一般只有几十个,如英语只有44个,汉语约有3、40个而音节的数量则比音位多得多,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汉语的基本音节就有四百多个,加上声调也就一千多个到语素一般在一万左右到词这一级,数量一般要到好几万甚至几十万《汉语大词典》35万;《牛津英语大词典》60多万到句子就是无限了四)语言的层面系统,从系统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又可分出若干子系统,,即四个基本层次(子系统) :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音系统(音位系统):音质音位(元音、辅音)/超音质音位→音节,,词汇系统:词层、短语层、熟语层,,语义系统:义素、义丛、义场、义句,,语法系统:形态(构形法/构词法)、句法,,音位→词→短语→句子(基本语言单位),,,,思考: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呢?,,第一、语言是一种层级结构,,最底层的音位(几十个)是很少的;,第二、用语素(几千个)组成的,词(几万个)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这样就通过词的不同组合创造出数量庞大的句子(无数个)来;第三、更加重要的是词和词组合成为句子的,规则也是有限的。

所以人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语言这种层级结构和语法规则,以少驭多,掌握语言,创造出无限的句子来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这就是语言的,层级装置,: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就是这个层级装置所提供的效能 整个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从几十扩大到无穷句子虽然无穷,但是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出几千个语素的范围因此,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这就是说话的人可以纵横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是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二、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语言单位是通过各种关系加以联结的联结语言单位的,也就是语言符号之间、语言系统中最主要的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一)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可以前后连接起来的横向关系,是组成结构的语言单位之间已经实现了的关系如:张三看书,,,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横向线条性由此形成的组合规则是语言符号互相组合为一个更大单位的规则。

二)聚合关系:,同一结构内相同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纵向关系即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聚合关系是一种类的联想关系凡是具有相同组合能力的语言符号,可以在结构的相同的位置上彼此替换,就组成一个聚合类,表明有某种共同的特点如:体词、谓词;名词、动词等聚合关系体现了语言单位功能类聚→纵向替换性,,聚合规则是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语言单位的替换规则三)两种关系的关系和功能,组合关系所侧重的是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为一句完整的话;,,聚合关系所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的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句子图表表示:   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组合关系,,,我们 爱 祖国,,大家 讲 卫生,,他 学 英语,,,,聚合关系,,,,组词造句过程:立出句子结构(组合规则)→选择适当词(聚合规则)→句子产生,,语言系统的这两种关系是由语言符号的性质决定的。

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使语言产生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形成语言符号序列的两个轴线,组合关系是一条平行轴,聚合关系是一条垂直于组合关系的纵轴聚合关系是建立在对立原则基础上的,处于聚合关系中的每一个成分互相替换,可以使同一结构取得不同的含义;组合关系是建立性特点基础上的,线性主要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才实际体现出来的,而在语言系统中,它表现为某个语言单位的潜在的组合能力这里还涉及到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规则问题,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上面说得有些组合或者聚合是不能实现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约定俗成, 二是语言本身的发展规范第四节 语言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含义多种多样,有的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如听说读写等),有的认为语感也是一种语言能力,不少学者把语言能力分化为,语言知识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现在简要介绍几种一、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观,乔姆斯基在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时指出,人类的语言行为与实验室里的动物的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

人脑有推理、概括等功能,这是与生俱来的,是遗传决定的乔姆斯基区别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语言能力: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说话人/听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即儿童接触语言材料之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所形成的个别语法,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对这种知识在适当场合下的具体使用语言能力是,潜含的,,只有在语言行为中才能观察得到;语言运用,表露在外面,,可以直接观察语言能力是,稳定的,长久的,;语言运用是,多变的,瞬息的,语言能力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氛围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行为语言运用永远不会完全反映语言能力,因为说话人受着记忆、情绪、体力等条件的限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人的本能的一部分,这种能力,包括人能理解不管以前是否听到过别人说的每一句话,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说出各种句子,即每个人都能用本民族的语言表达任何意思,都能听懂用本民族说的任何语句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并且把语言能力融为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这样,他就忽视了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就是忽视了语言的交际能力乔姆斯基认为,,研究语言能力是为了建立一种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生成语法不是说话过程的模式,而是语言能力的模式,是对语言能力作出的形式化的描写,用一套公式将其内容表达出来。

生成语法不局限于对个别语言的研究,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换句话说,它不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目的,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弄清人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乔姆斯基推理说,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或“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rsals)简单地说:“普遍语法就是构成语言学习者的‘初始状态’的一组特性、条件和其他东西,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基础《规则与表达》,69),,,更具体地讲,“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规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东西”,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不变的每一种语言都要符合普遍语法,只能在其他次要方面有所不同《对语言的思考》,29),,乔姆斯基认为,普遍现象就是一组规则,一切语言必须从中选择自己的特征普遍现象有两种: 形式普遍现象(formal universals) 实体普遍现象(substantive universals),实体普遍现象指的是世界各种语言必须使用的有关音位、句法或语义的范畴如音位学中的区别性特征、句法中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语义特征中的“人类的”、“物体的”等。

形式普遍现象指语法要满足的抽象条件,也就是抽象规则如一切语法的句法部分都要包括转换规则,使深层结构的意义表达于表层结构之中乔姆斯基认为后天经验十分重要,狼孩不会说话,正是因为缺少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从普遍语法过渡到某种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需要“经验”的“触发”:,,,如果用α表示后天经验这个变量,则得:,,“经验”,,↓,,普遍语法(UG) → 个别语法(PG),,PG = α·UG,,,,通过参数α的变化(即儿童的出生地不同,周围的语言不同),可以得出各种具体的语言而其中的个别语法就是儿童接触语言材料之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二、教材的语言能力观,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发音的能力,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这是运用功能的观点来分析的,即从人的生理特征和思维特征来界定的,并涉及到交际因素三、语言能力的系统观,语言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能力(语言习得能力),,交际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发挥能力的能力),,,(一)语言知识能力,包括语言习得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先天的、遗传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获得好比长胳膊、长脚那样,是极其自然的、必然的。

……正常的语言能力,就像鸟会某种特殊的鸣叫、海狸会修筑堤坝或者蜜蜂参加修造蜂房的复杂社会活动那种能力一样,是个体独有的、种系独有的即:由普遍语法过渡到个别语法的能力,,语言习得能力具有粗浅性特点,任何人只要神态正常,即使智力低下,也能掌握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且很少出现语言错误,尤其是语法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语言现象的感知和对语言理论的把握程度其特征是知其然(应该怎样说)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要/必须这样说)第二,对语言形式的感知程度表现为词语的占有量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二)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利用语言为自己立身处世服务的能力,是语言的知识能力的最基本的外化形式交际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语言的艺术化使用的能力,是在全面了解语言的前提下开始自觉地选择语言要素的恰当形式,以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一种表现三)语言创造能力,重在发明和创造语言,使语言中增加新词、新语、新义,新的语言格式、新的表达方式,即增加语言的新质要素,让语言日益丰富,使语言的表达更鲜活或使用起来更方便,开创语言运用的广阔的选择空间四)语言研究能力,属于最高层次的能力,,它以知识能力为基础,在全面了解语言本体的情况下,对种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描写它们的类的特点和分布状态,归纳最恰当的表达形式,总结语言的使用规律,并对语言的规范发展和语言新质的创新应有的贡献。

四、语言能力的蜕变,(一)语言能力的弱化,,一个已经获得正常语言能力(主要指知识能力和交际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暂时遇到了不可抗拒的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随心所欲地运用语言,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际,因而是语言功能逐渐退化,以至于不能保存已获得的语言能力的情形,就叫做语言能力弱化例如:,《红岩》华子良,,中国劳工刘连仁:“船”,舌头转动不灵;“天”喊成了“登”音节,,鲁滨逊不停地自言自语,以防止弱化,,(二)语言能力蜕化,语言能力蜕化指的是人由于不可或不能抗拒的原因而脱离人群,进入兽群后,语言能力蜕化变质,人言沦落为兽语如:狼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