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联考】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河南、黑龙江、甘肃版)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省联考】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河南、黑龙江、甘肃版)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
2、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
3、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
4、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
5、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
6、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
7、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B. 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C. 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D. 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8、)A. 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B.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C. 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D. 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 )A.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B. 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
9、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C. 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D. 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气温条件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生计方式农牧并重农耕A. 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B. 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 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D. 文化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5. 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
10、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 A 2. C 3. B 4. D 5. 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 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错,这里的“后者”指游牧型畜牧业,原文“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可见选项中“早于”说法错误。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
11、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错,同时“导致”强加因果。原文“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明确说西辽河流域属于游牧地带,看不出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也看不出这是大兴安岭导致的。B.“游牧业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错,原文“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见游牧业并非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应该是欧亚草原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D.“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
12、更看重黍”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并未谈到游牧者换取粮食时更看重什么。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观点是: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可见材料一认为游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的畜牧业分离出来的。A.说的是畜牧业的生活方式;B.表明此处既有原始农业也有畜牧业,能够体现畜牧业从原始农业逐渐分离出来。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C.表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表明此处既适宜耕种,也适
13、宜放牧。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D.“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文化存续期内气温偏冷,而从时间上看,此时是公元前1000年以内,材料二“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可见此时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完成,因此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应该是农牧兼有,选项所说“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说法错误。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
14、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可见气候波动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材料一“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
15、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进而影响到生产类型,可见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材料一“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为了适应迁徙的生活,人们必须驯化动物,发明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以便迁徙;材料二“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可见,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因此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牵手范小青曾明的眼睛不是一下子坏了的,他先是得了一种眼病,医生就预言曾明的眼睛不行了。最后曾明真的成了一个盲人。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这就是曾明必须选择的路。曾明被介绍到街道办的福利工厂去工作,往一块小小的金属板上辗螺丝。上班的时候,把一台收音机开着,节目很丰富,多半是直播形式的,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