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榆林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 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短歌行至登高),第六单元,静女涉江采芙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经典传承对于维系中华文明的
2、连续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上形成的经典依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域中的必有之义。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的,前人经验构成了后续文明进步的前提。经典记录了先民对人类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成为承载前人经验的主要载体,为人们品鉴历史、思考现实、筹划未来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程上,历代人为了保存经典做出了不懈努力,既有类似铸造鼎铭、镌刻石经以及雕版与活字印刷等典籍传承形态上的沿革,更有孔子整理六经、汉代立五经博士、唐代定五经正义、明代修永乐大典等典籍整理与阐释活动的迭进。可以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与历代的经典保护和传承工作
3、密不可分。现代技术条件下,电子数据的储存方式、检索路径、阅读方式为传世经典的保护和传播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不需要再为传世经典的储存及传播产生忧虑,但储存及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于传承经典来说远远不够。经典的传承并不仅仅是记录和传诵,就像富家的子孙,不致力守护和享用家中的产业库藏中的实际财富,一天天遗忘散失,而终于变成穷人乞丐,却还要傲慢地指着账本,说道:“这便是我家产业库藏的财富!”在“财富”传承中,只知道保护“账本”本身的作用,这显然是荒唐的。就此而言,传承经典是要利用蕴含在经典中的历史经验、普遍智慧,为时代性关怀的解决提供思想资源。传世经典之所以能够发挥中华文明载体的作用,不仅在于其具有记述性,更
4、在于其中所体现的智慧具有现实的可转用性,即人们可以利用经典作为思想资源解释和应对时代问题。王船山所说“六经责我开生面”,指的就是在经典的创造性阐释中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和文明演进。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历代的哲学家、思想家结合各自的时代关怀对经典展开的创造性阐释活动从未停止,于今为盛。中国哲学是中华文明的内核所在,就传承发展而言,其表达形式多是对经典文献的解读,从文献解读中阐发精微的义理、辨析思想的变迁。比如繁盛的宋明理学中,不同理学家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几乎都是通过对经典进行重新阐释而实现的。当代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往往也是通过对哲学史上经典文本、典范人物、学派集群、学脉流传以及概念与命题等
5、的多维阐发而展开的。当然,研究经典并不意味着仅从文献本身出发来推动思想的革新。如果我们仅以典籍文献作为推动哲学书写的动力,即从特定的文献自身出发进行版本次序、文字训诂、辞章结构的解读,那么经典文献的传承、研究及阐释,将与时代性的现实问题无关,而只与个体的历史兴趣有关。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从来都是强调实用的,因此中国人研究和阐释经典不是为了满足思古之幽情,而是致力于推动人们思想文化的革新,而思想文化的革新则以时代性问题为驱动力。从时代性关怀出发来阐发经典里蕴含的普遍性智慧,其形式虽仍以诠注文本为主,但其实质上已经是新的思想创造了。如朱熹所作四书章句集注,虽然形式上是文字笺注,但其实质是朱熹结合新的
6、时代关怀对于先秦经典的新阐发。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经典文献所记录的经验与智慧,不能仅从历史性维度理解,而应该从普遍性问题的维度来理解。王阳明曾对五经本义做了概括式的陈述,认为五经的本义在于展现普遍性的人之本心。虽然五经是历史上形成的固定文本,但并不意味着五经只具有“博物馆”的意义。五经的实质在于普遍性的人心之表达,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意义。这样,五经就从历史性文本变成了时代性文本。以时代性关怀来审视经典文献所蕴含的智慧,或者说在文献典籍的支撑上来思考时代性、现实性的问题,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经典文献及其历代注释、诠解本身,为了研究文献而研究文献,而要以时代性关怀为驱动。时代关怀驱动下的经典传承,可以
7、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资源来回应时代问题,无需过分拘泥于特定文献的关联性。而单纯的文献驱动则需要从既定文献本身的字、词、句出发来考究,离开了特定文献和特定语境,相应研究就无法展开。基于这样的认识,经典文献的研究首要的不是做寻章摘句式的猎奇,而是要利用经典所蕴含的思想资源来解释现实、应对未来。换言之,经典的传承不是历史性的文献驱动、传统驱动,而是要由时代性关怀驱动,以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作为经典传承的发展方向。另外,阐释经典还要有着对人类普遍性事务的关怀和忧患。“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传系辞下)对于生活、社会、国家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应该构成经典传承的内在动力,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下为怀
8、”“苍生为念”的具体体现。因此,相较于经典文献所产生的时代,现代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全面而彻底的,经典中所蕴含的生活经验、精神观念、价值信仰如何应对时代巨变,是我们在经典传承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摘编自朱承以时代关怀驱动经典传承,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传世经典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便利,让人们不用再为传世经典的储存及传播忧虑。B.传承经典不是记录与传诵经典,而是运用经典中蕴含的历史经验、普遍智慧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想资源。C.传世经典不仅具有记述性,而且其中所体现的智慧也具有现实的可转用性,所以能发挥中华文明载体的作用。D.单
9、纯的文献驱动下的经典传承从既定文献本身的字、词、句出发对文献进行解读,因此离不开特定的文献和特定的语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承载前人经验的主要载体,经典文献能够为人们品鉴历史、思考现实、筹划未来提供丰富的经验。B.中国哲学的传承发展就是对历史上的经典文献进行解读,并在解读过程中阐发精微的义理、辨析思想的变迁。C.中国人希望通过研究和阐释经典来推动人们思想文化的革新,这与中国哲学强调实用性有很大的关系。D.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表面上看是对“四书”内容的诠注,其实是朱熹结合时代性关怀对“四书”的新阐发。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10、陈陈相因B.数典忘祖C.经世致用D.述而不作4.请简要梳理文本的论证思路。(4分)答:_5.我们如何从时代性关怀驱动出发去阐释经典?结合文本简要作答。(6分)答:_(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花 草 柬聂鑫森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物,还会摆上石凳或椅子,让前来叩访者稍坐,等待主人开门迎客。或者,经过此处的陌生人,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有的主人很风趣,还会在门上贴一条窄长红纸,上写“花草陪人请小坐”。这个红纸条,人们称之为“花草柬”。曲曲巷中的高家宅院,就是这种格局。男主人叫高振宇,
11、快七十岁了。除了他,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妻子柳鹂。儿子一家在外地,只有春节时才回来与他们团聚。他们喜欢安静,退休前和退休后一个样,院门常关。但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他们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但院门两旁的花事常新,花缸按照时令换进换出,春天的山茶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木芙蓉、冬天的绿梅或白梅。他们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缸花草,轮流着让花草出来陪人。他们不孤芳自赏,而是让大家赏心悦目,这份心意就很难得。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院内靠门两侧的墙根下,栽了许多藤本植物,比如迎春花、紫藤花、牵牛花、爬壁虎之类,再用细麻绳拴在院门顶端和扶持植物的竹竿之间,让柔藤顺着绳子爬
12、到门楣上,变成一座花草牌楼,好看。春有金黄的迎春花,和粉紫相融的紫藤花;夏秋的牵牛花,有红有白有紫,像一支支仰天而吹的小喇叭,仿佛铿然有声。退休前,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柳鹂先是唱梅派旦角的,后来身体不好,改行成了后台的检箱(收检戏服)人。在职时,早晨要吊嗓、练身段,然后是琢磨戏文;下午得好好休息,晚上要演出。柳鹂五十五岁就退休了,高振宇一直唱到六十五岁,红了好几十年,然后在声誉最隆的时候,急流勇退,息影林泉。人们很奇怪,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他饰碰碑中的杨老令公、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亮相一叫板必是“碰头彩”。可他的儿子却坚决不学戏,他想的是好好读书,
13、将来去造飞机造火箭。儿子被他骂过打过,但倔强如故,有几句话就最让他伤心:“爹,成一个角比成一个科学家还难,嗓子好身材好是爹妈给的饭碗,还得有悟性,能吃大苦。您是成功了,妈就没成。我不是学戏的料,普天下也没几个是!您不要轻易带徒弟,别害了人家。”现在儿子在大西北的一个特殊单位工作,已经是总工程师了。高振宇真的没有带过徒弟,也不接待上门来求教的同行和戏迷。自己走上了这条路,就好好走下去吧。可心里老觉得对不起人,就让院门两旁的花草表示歉意吧,让人看看花,听听他在院里吊嗓子,或者酣畅淋漓地唱上一段,聊作补偿。到真正退了休,高振宇早晨起床后的大事,是和老妻一起去侍弄花草,一边干活一边轻声哼几句而已。处暑
14、后,天气变凉了。高家院门两旁,分放着一缸雁来红、一缸白菊花。门楣上爬满了青翠的藤叶,一朵朵直立的牵牛花,红红紫紫,还有白色的,开得很热闹。巷子里的人,发现天刚亮,就有一个穿西装的中年汉子,安静地坐在高家花缸边的绿色木靠椅上,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尖起耳朵听院里的声响。这个人没有谁认识。院里传来录音机播出的京胡声,高振宇唱道:“恼恨那吕子秋行事可恶,恨不得插双翅飞过江河。船行到半江中儿要掌稳了舵。我的儿为什么撒了篷索?”接着,高振宇变了哭腔:“啊桂英儿啊!”有老戏迷明白,这是打渔杀家中萧恩的唱段,“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
15、怆之音!有人正要喊“好”,中年汉子忙站起来,摆摆手,又深鞠一躬,然后再坐下听。高振宇反复唱了三遍,才停住。中年汉子站起来,朝挤在巷道里的几个人拱了拱手,然后飘然而去。第二天早晨,中年汉子又来了。高振宇唱的是碰碑中杨老令公与六郎离别后,先唱“二黄导板”再唱“哭头”:“我的儿呀!”声腔极为凄惨悲凉,也是唱了三遍。第三天早晨,巷子里的人,早早地聚集在高家门口,就为听高振宇的“哭头”。那个中年汉子没有来。高振宇也没有打开录音机,没有唱“哭头”。又过了些日子,外地的一个京剧团来湘潭演出,主角是谭派老生传人、年方四十的景金石,戏码是打渔杀家碰碑四郎探母。海报上还贴了照片,景金石就是那两个早晨来听戏的中年汉子!巷子里立马欢腾起来。“景老板肯定是来请教哭头唱法的。”“那么,高老板怎么不开门迎客?”“你想啊,高老板多少年都不点拨人了,再为一个外地人支招,别人会怎么说!”“对呀。我猜想有高老板的师兄弟用电话引荐,定好了时间,他在里面唱,景老板也是谭派传人,一听就明白诀窍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