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2025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大**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8KB
约9页
文档ID:595869234
2024—2025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1/9

2024—2025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文地理景观实质上就是文学作品里的人为创造物所延伸出来的地理意象, 人文地理景观与自然地理意象相互协作, 组成完整的文学作品人文地理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 这在辛弃疾的南渡词中得到完美呈现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日子, 特别是中秋节辛弃疾南归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对家乡的思念等情感往往在这样的日子里自然流露出来如中秋思乡之作《满江红·中秋寄远》, 全词情与景相互交融, 体现了辛弃疾词作豪放的本色此外, 辛词中还有记述民俗风情的代表之作, 如《鹧鸪天·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不收, 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 要底都无饱便休新柳树, 旧沙洲, 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 不嫁金家即聘周最后一句从全词的细节描写出发, 点明这里的儿女们不是嫁给金家就是娶了周家, 反映出山村极为朴实的嫁娶习俗 方言是伴随语言产生的一种区域性语言, 体现了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也能够起到丰富内容、横生妙趣的作用辛弃疾南渡词作中的方言以吴越方言为主,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醉里吴音相媚好”这里的“吴音”便是指的吴地方言, 这一句主要描绘的是一对白发翁媪亲热地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然姿态;“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便是吴地方言中的“无赖”, 也就是表现小孩调皮的语言 辛弃疾南渡词中有些典故人物的运用也显示出了极强的地域特征, 正如曾大兴教授曾说过, 在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中, 人是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素最典型之作当属《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京口英雄辈出, 首先就是孙权, 他在迁都前夕, 于京口建造京城, 并在北固山前铸造了铁瓮城, 打败了来犯的曹操后成就霸业因而这首词开篇便用孙权起笔, 抒发了江山依旧然而英雄无觅的失落 人文地理景观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建筑意象, 在细读过辛弃疾的南渡词后不难发现辛弃疾对于建筑景观多有关注, 例如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栏杆拍遍”是辛弃疾心中苦闷郁结而做出的发泄, 却无人理解这份苦闷。

栏杆”作为静默的物体, 承载着辛弃疾的愁苦, 在这一声声的拍打中将愁与恨消散在空气中, 独留历史的回响 南方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与辛弃疾的南渡词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充满地域特色的人文风情在拓宽南渡词作内容的同时, 南渡词也作为载体记录了南宋时代淳朴的民风民俗, 为后人研究古代的习俗以及方言等留下珍贵的资料 (摘编自刘心《文学地理学视域下辛弃疾南渡词研究》) 材料二: 南归后的四十多年间, 辛弃疾赋闲近二十年直到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三月, 他已经六十四岁了, 朝廷才任他为镇江知府他“反对冒进”的备战观, 引起权臣韩侂胄等盲动派的疑忌, 次年便被罢免赋闲此时他已六十五岁 一年后(1206年)南宋朝廷兵分四路出师北伐, 各路军队一败涂地兵败之后的南宋小朝廷, 起用辛弃疾为兵部侍郎然而年已六十七岁的辛弃疾沉疴不起, 大呼“杀贼”, 赍志而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于辛弃疾六十四岁出任镇江知府路上对于当时艰危的国运, 辛弃疾的思绪十分复杂、矛盾 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他关注的是沦陷的北方神州大地尽管看到的是“满眼风光”, 无限美好, 但引发的不是欣赏, 而是悲怆, 北伐一再败北的悲郁无法解脱。

接下来,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天下英雄”, 这才是意脉的最强音这个英雄有“坐断东南”的业绩, 特别是还相当年轻, 二十多岁就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 后来还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从无力挽狂澜的郁闷, 到对历史英雄伟业的向往辛弃疾深沉的忧患, 不仅是国运的危机, 而且主要是缺乏人才, 特别是缺乏力挽狂澜的帅才的危机 如果在《南乡子》中, 这种危机感还比较含蓄的话, 那么在作于同时、同地, 同样是“登临”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更为清晰了 《永遇乐》的主题, 实在是辛弃疾对韩侂胄这个志大才疏的权臣盲目乐观而发自内心的焦虑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伐, 草草准备, 贪功冒进, 结果大败韩侂胄仓促出战, 北伐败绩, 金国提出议和的条件, 竟是斩韩侂胄的首级不久宫廷政变, 韩侂胄被杀, 南北双方达成“嘉定和议”, 增加了年赔金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辛弃疾的危机感不但在于权臣的专横, 而且在于自己对形势的急迫感几起几落, 壮志未酬, 廉颇已老, 危机还在, 自己不复当年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兵南侵, 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 指挥金兵抢渡长江。

如今“佛狸祠下”早已风平浪静, 沦陷区的人民是否会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辛弃疾有痛切的危机感 (摘编自孙绍振《辛弃疾登楼母题豪放词中的悲愤》)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完整文学作品的形成往往需要人文地理景观与自然地理意象之间的相互协作B. 《清平乐·村居》恰当运用吴越方言, 是辛词中体现民俗风情的代表之作C. 辛弃疾的南渡词记录了南宋的民风, 南方人文风情也拓宽了其南渡词的内容D. 辛弃疾反对冒进, 而韩侂胄则对北伐盲目乐观, 这引发了辛弃疾内心的焦虑2.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论证了辛弃疾南渡词中人文地理景观内涵的丰富性B. 材料大量引用辛弃疾的诗词, 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论据, 增强了作品说服力C. 《南乡子》与《永遇乐》都是辛弃疾在国运艰危时所作, 二者表达了相同的主题D. 辛弃疾对形势的急迫感既有自身年迈、危机尚存的忧虑, 也有民心丧失的隐忧3. 下列辛弃疾南渡词中, 不能体现出材料一所述人文地理景观内涵的一项是( ) A. “拄杖东家分社肉, 白酒床头初熟B. “问渠侬: 神州毕竟, 几番离合?”C. “却忆安石风流, 东山岁晚, 泪落哀筝曲。

D.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 但用意却并不相同,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 两则材料都涉及辛弃疾的南渡词, 辛弃疾的南渡词有何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 杨朔 他们是真懂得生活啊那时候我还在前线, 有一天, 我到一个高射炮连队去连队扎在山头上, 战士们都住在临时新挖的掩蔽部里掩蔽部又阴冷, 又潮湿脚下一踩一咕哧水, 但是收拾得很整齐: 墙上贴着毛主席像, 空罐头盒里插满大把的野菊花, 土炕上摆着一排被子, 叠得方方正正, 一律是颜色鲜明的花布被这些被子不是公家发的, 是战士节省下自己有限的一点津贴费, 托人从祖国买来的这还不算新奇, 还有更新奇的呢就在这个阵地上, 在一门大炮前, 我发现一丛叫不上名的野花, 红艳艳的, 怪好看的不知谁怕霜打了它, 特意用松枝细心细意搭了座小棚, 遮着这丛红花这丛红花不是移来的, 从根起就长在那儿战士们挖阵地, 安大炮, 后来也不知用这门炮和敌人打了多少仗, 始终也舍不得损坏这棵花, 一直保存下来 在这个连队里, 我见到过这样的高射炮手。

这个炮手有一回跟空中敌人作战, 阵地上打得烟雾弥漫, 灰土罩严了, 什么都看不见耳朵边上忽然听见唰的一下, 炸弹从头顶落下来了, 他在心里叫起来: “可别落到炮上呀!”身子急忙往前扑, 一扑扑到瞄准镜上炸弹就落到阵地前面, 尘土爆起多高, 炮也不响了指导员冒着烟土跑上去一看, 气浪把两个人吹下炮来, 那个炮手伏在瞄准镜上, 后背血淋淋的, 人也昏了指导员要去抱他, 他一下子醒过来, 甩着手叫: “放!放!放!”坐到炮位上又打起来 看看这个好同志!事后他对人说: “我伤了不要紧, 镜子伤了, 就不能瞄准打敌人了当天他带着伤, 就用这门炮打掉一架敌机 这个同志姓曹可是知不知道他的姓名又有什么关系呢?像这样的人, 在我们志愿军里, 成千上万, 到处都是 记得有一次很急的任务, 天落霜了, 前线紧等着要一列车被服一个年轻的司机连夜拉着被服往前送, 天亮前后被敌机发现了, 叮住就不撒嘴敌人左一梭子机关炮弹, 右一梭子机关炮弹, 打得火车前后左右爆起一溜一溜的火光 那司机正在要求入党, 对司炉喊道: “这是党考验我们的时候了!”冲着前面一路飞跑 一转眼天就明了附近的朝鲜老乡听见火车咯噔咯噔这个响啊, 打开窗门一看, 大吃一惊, 都跑了出来。

早晨的雾散了, 田野里漫着层白霜只见地面跑着列火车, 天空追着架飞机飞机打一个盘旋, 又一个盘旋, 对着火车连扫带射, 那火车却不理, 咕咕咕咕, 只管往前冲老乡们看痴了也忘了隐蔽, 都鼓起掌来, 大声喊道: “哎呀, 开车的志愿军真勇敢!” 是勇敢那司机就是这样一直把火车开进大山洞去, 安安全全藏好, 松了口气, 慢慢走到洞口, 探着头望了望天: 那架敌机不死心, 还在转呢 那司机望着飞机大声笑着说: “劳你驾, 一直送到家门口!” 这司机是谁, 我想也没有提名道姓的必要难道这样人物还是个别的么? 不过有个青年战士, 直到现在我还懊悔不知道他的姓名但在我一生中, 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一闭眼, 我就想起他的样子: 方方的脸, 弯弯的眼睛, 见人就一笑, 显得又平静, 又温和, 又有毅力我见到他, 完全是个偶然的机会 那时候三大战役刚结束, 我有事往汉城去, 走了一宿, 天傍亮在一家朝鲜老百姓屋里找到个宿处院里放着几副担架, 抬担架的是些东北来的民工, 正在小休息当中一个民工年纪大点, 特别爱说话, 眉飞色舞地谈着前线的情形 那民工说: “仗打得可好啦!咱不知道, 怎么这些同志就像是天神下界, 简直天下无敌!”接着长篇大论起来了。

他说有个战士, 也就是二十岁左右, 从平壤追击敌人时, 脚后跟冻烂了用布包着, 走起来一瘸一瘸的, 谁见了都心痛指导员想叫他留在后边, 那年轻人说: “指导员放心吧, 我掉不了队掉队还叫个志愿军啦!”人家孩子就不掉队, 爬大山, 走雪路, 脚肿得穿不上鞋, 用烂棉花包扎着, 谁痛谁知道, 可是人家就不掉队 打汉城外围议政府时, 那青年在火箭筒排里, 背着炮弹跟班长到公路旁边去打坦克敌人的重坦克有好几辆, 呼隆呼隆冲上来了射手开了两炮, 打坏头一辆第二辆坦克又绕上来, 想必是发现了我们的火箭筒阵地, 冲着我们直打机枪射手倒了, 班长也挂了花那青年赶紧接手去打火箭筒, 可是先前没使过, 连打几发炮弹, 一发也没打中, 坦克倒迎面冲上来了, 眼看着要压到他的头顶上 那青年想要再打, 谁知炮弹没了他喊了声: “为了祖国!”迎着坦克站起身子, 一甩手撇出颗手雷去坦克冒了黑烟, 他人也倒了 我听那上了年纪的民工讲到这儿, 从心里觉得可惜, 哎呀一声问道: “他人也牺牲了吧?” 那民工笑笑说: “牺牲?这样人还能牺牲!”又用烟袋锅一指担架说: “那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