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城镇与乡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根据城镇与乡村的卫星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点,培养区域认知的方法二)综合思维目标能够分析城乡分布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理解其相互影响的关系三)地理实践目标在城乡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学习,探讨城乡发展过程中对特色城乡景观进行保护的意义及方式,培养辩证看待人文现象的思维方式和对特色城乡景观的保护意识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对城乡知识的学习,了解家乡景观,加深对家乡的认识二、重点和难点1.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举例说明城镇化的影响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前面学习的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在人地关系上进行的深入探究,充分展示了“综合分析问题、因地制宜、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介绍了乡村和城市在生产方式上的区别,并通过两幅图展示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乡村有乡村的景观特征,城镇有城镇的景观特征,受治安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地质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每处乡村或城镇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教材设计成活动式课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景观在“城镇和乡村的变化”部分,教材主要分三部分:总结城镇的变化,总结乡村的变化,教材设计成活动式课文,让学生认识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播放图片:人类聚集形态的变化教师讲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建造和优化自己的居住地转承)你知道人类的居住地主要包括哪两种吗?【讲授新课】学生活动一:对比城乡差异方法指导:阅读图5.7和图5.8并结合课本98-99页问题导引:1.乡村和城市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方面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耕种、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活动人们主要居住在村落里城镇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是乡村和城市最本质的差异转承)除了生产方式的差异,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多差异,你知道有哪些吗?问题导引:2.比较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并完成表格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乡村人口较少,乡村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交通线路狭窄稀少,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少,村落周围常有农田、果林、池塘等城镇人口相对较多,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大,建筑风格多样,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道路纵横交错,有的甚至呈现网格状一体化问题导引:3.读课本“思与学”,分析具备哪些条件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自然条件:①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②水源充足③地形平坦④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条件:①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货物运输和人员交流想一想:①②③三个乡村中,谁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②地处在河流交汇处,地势更平坦,交通更便利,水源更充足,更有利于发展成城市学生活动二:探究城镇和乡村的变化方法指导:读图5.9-图5.12和课本100-102页文字问题导引:1.读图5.9,为什么繁华的城镇里会有村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城镇和乡村自形成以来,总在不断发展变化城市不断地对外扩张,吞并了周边的乡村,在城市里就保留了大量的村名问题导引:2.对比课本图5.10的变化,总结城市景观的变化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建筑层数趋于增多,密度更大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路网更加密集等问题导引:3.读课本图5.11,总结乡村景观的变化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乡村景观明显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城镇更加接近问题导引:4.读课本图5.12,思考:(1)保护特色城乡景观有何意义?(2)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特色景观保护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特色城乡景观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特色城乡景观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对特色景观的保护措施;合理规划特色景观的发展;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培训等等五、 教学反思有效的情景创设是地理学习中注入情感体验、跨越地域距离的法宝,人文地理的核心是“人”,就像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样,课堂教学设计遵循的主体永远是学生,真正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相得益彰的学生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科学地引导六、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