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讲义:第05讲古诗鉴赏(二) (教师版)

上传人:是*** 文档编号:593852471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讲义:第05讲古诗鉴赏(二) (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讲义:第05讲古诗鉴赏(二) (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讲义:第05讲古诗鉴赏(二) (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讲义:第05讲古诗鉴赏(二) (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讲义:第05讲古诗鉴赏(二) (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讲义:第05讲古诗鉴赏(二) (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讲义:第05讲古诗鉴赏(二) (教师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古诗鉴赏(二)u 【知识梳理】-【理论知识】-一、诗歌题材(1)山水田园类:通过山水景物、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表达闲适愉悦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诗多抒情,寓情于景是最常用的写法。 如:钱塘湖春行(2)咏物抒怀类:表面写物,实际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即托物言志。如:赠从弟(3)怀古咏史类:叙古事,融入诗人的感受与评论。借古讽今,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如:赤壁(4)送别赠友类: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安慰,或嘱咐祝愿,有伤心惆怅,也有期望。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6)羁旅思乡类:主要写游子或戍卒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

2、念。如:天净沙秋思逢入京使(7)边塞征战类:描写奇特的边塞风光,反映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如:使至塞上。或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或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思念。如:春望(8)爱情闺怨类: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对女子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如:庭中有奇树二、宋词题材(1)婉约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婉约词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其中抒写爱情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炽烈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和哀怨。特点: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

3、: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2)豪放派:豪放词多写边塞、军营和狩猎生活,抒写的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以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特点: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风格,境界宏大恢宏,汪洋恣肆,充满了阳刚之美。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陆游等。三、赏析诗歌的手法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兴,百姓苦。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

4、物言志)。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vs以静衬动。如采桑子: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视听结合等。 议论:表达观点。如:我言秋日胜春朝(3)表现手法:照应、对比、烘托、渲染、象征、借古讽今、起兴、重章叠句等。同步练习1.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请分析其独特之处及表达效果。(3分)_ _ 【答案】(1分)变长句为短句,简洁有力/尾句采用疑问句式,引人深思/修辞上运用反复(2分)突出了诗人遭遇的坎坷、面临的巨大困难,(3分)凸显了诗人苦闷、彷徨、茫然的心情。2.请说说你对“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是怎样

5、理解的?(3分)_ 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意思是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这里把原型的友人比作“孤蓬”,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地分别后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之情。【答案】 “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地写出了此地分别后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之情。-【课内总结】-八年级下册一、古诗默写(16分)(1)_,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2)挥手自兹去,_。 (送友人李白)(3)拣尽寒枝不肯栖,_。 (卜算子

6、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4)无意苦争春,_。 (卜算子咏梅陆游)(5)_,悠悠我思。(子衿)(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展现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_,_。(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句子是:_,_。(8)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_,_。【答案】(1)万籁此都寂(2)萧萧班马鸣(3)寂寞沙洲冷(4)一任群芳妒(5)青青子佩(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8)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诗歌理解(10分)1.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与君

7、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了孤独的苦闷和离别的忧愁,诗人王勃甚是感伤。B.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含蓄地表达了自已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D.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解析】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王勃旷达潇洒的情感,而不是感伤、孤独苦闷。【答案】A2.下列各项中,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描写了梅花纵然掉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风骨犹存。B.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

8、,徒有羡鱼情”描绘了诗人怡然自乐的垂钓生活。表现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颐养天年的意趣。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诗中,诗人虽然饱尝人间疾苦,但却能推己及人,胸怀天下,体现了杜甫无私忘我的普世情怀。D.卖油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深刻揭示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解析】B孟浩然借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委婉向张丞相表达想为国效力的心愿。【答案】B3.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B.子衿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

9、恋人,其中“纵我”与“子宁”一句,刻画出女主人公对于恋人的失约也许会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的心态。C.卜算子咏梅一词中梅花是作者高洁品格的化身,表现作者虽命运坎坷,报国之志难酬,却永远坚守高洁坚贞的人格,给人以坚强不屈、昂扬向上的鼓舞力量。D.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解析】a.李白送友人不是无限感伤,对待离别,他还有潇洒豁达【答案】A4.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暴风雨

10、中的经历,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D.题破山寺后禅院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解析】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题不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表达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思【答案】B5.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诗经关雎中用雎鸠和鸣起兴引出对女子的追求和思念之情。B.诗经式微写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苦和对

11、统治阶层的不满,堪称劳役者的悲歌。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后四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出了离别之际泪湿沾巾的场面,感情真切真挚,让人动容。D.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出了烟波浩渺、波涛澎湃的景象,气势宏伟壮阔。【解析】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像小儿女那样,在离别时泪洒当场【答案】C九年级上册一、古诗默写(11分)(1)长风破浪会有时,_ 。 (行路难李白)(2)_,万古惟留楚客悲。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3)_ ,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4)欲为圣明除弊事,_。 (左

12、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5)春蚕到死丝方尽,_。 (无题李商隐)(6)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_,_。(7)行路难(其一)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_,_。(8)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_,_。(9)_,枳花明驿墙。(商山早行温庭筠)(10)爱上层楼,爱上层楼,_。(丑奴儿辛弃疾)【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2)三年谪宦此栖迟(3)怀旧空吟闻笛赋(4)肯将衰朽惜残年(5)蜡炬成灰泪始干(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8)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9)槲叶落山路(10)为赋新词强说愁二、诗歌理解(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