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10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93505544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PPT 页数:182 大小:48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10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经济学10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经济学10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经济学10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经济学10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10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10第十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1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第十章第十章畜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 1v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是研究畜牧业生产中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之间、生产成果与劳动耗费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畜牧业技术经济的评价,对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而不同生产技术措施所取得的有用成果与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因而要求对所采用的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进行经济效果评价。通过多种方案和措施进行经济效果评价,从而确定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技术方案或措施。2v第一节第一节 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理论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理论v所谓评价是指对

2、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做出一种判断。从技术角度做出的判断,称为技术评价;从经济角度做出的判断,称为经济评价;从社会角度做出的判断,称为社会评价。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有限的畜牧业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优质畜产品,以满足社会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不断提高畜牧业企业的经济效益。3v一、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基本概念一、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基本概念v一切生产过程都有相应的技术形成,技术象一条纽带,把畜牧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和经济寓于同一体中,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

3、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和手段。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即要看经济上是否需要,是否具备应用的条件,又决定于技术本身是否能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当某项技术比一般技术显示出较高效系,4v并可能为生产经营带来明显的效益时,才有必要和可能被广泛采用。v(一)经济效果v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存在一个效果问题。v1 1、效果。、效果。v某一实践活动结束时所达到预期目的的程度,统称为效果。v2 2、有用效果。、有用效果。v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或价值量,称之为有用效果,生产成果或劳动成果。5v3 3、经济效果。、经济效果。v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取得有用效果或劳动

4、成果,必须消耗或占用一定量的劳动,在既定条件下,劳动消耗量或劳动占用量与所取得的有用效果或劳动成果相比较,就表现为经济效果,简言之,经济效果就是有用效果与劳动耗费的比例关系。6v这种比例关系表现为,当投入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为一定量时,产出的有用效果与经济效果成正比,或者当产出一定量的有用效果时,投入的劳动消耗量和劳动占用量与经济效果成反比。因此,物质资料生产讲求经济效果,就是要在一定量的劳动消耗及劳动占用的情况下,能产出更多好的使用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来,或者在使用价值及其价值量既定的情况下,要能投入更少的劳动量来生产它。因此,在物质生产领域中,以怎样的代价达到一定的有用效果,是评价经

5、济效果的核心问题。7v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量包括两个方面: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指当时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可用劳动时间直接计量;物化劳动指由过去的劳动时间凝结起来的各种物质生产资料,而实际消耗的物化劳动量。在实际中往往不能简单地、准确地再还原为劳动时间,所以物化劳动的消耗和占用,除必要时用实物量表示外,通常用价值来表示。可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计算,若用不同度量单位,仍然无法表示总劳动消耗量。8v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把活劳动的消耗也用货币量来表示,这样二者计算的单位就统一了。活劳动的节约表现为人力的节约;物化劳动的节约表现为物力的节约;而人力和物力节约的价值形式就表现为财力的节约

6、,从而劳动消耗量与有用效果的比较就表现为所费与所得的关系。v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不但要消耗劳动,而且还要占用劳动,而占用的劳动只是物化劳动。占用的物化劳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属固定资产,如生产用仓库畜舍、机械设备、水源设施等;另一部分属流行资金,如原材料等。9v从劳动占用来考察生产的经济效果时,是考察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有用效果量同该时期内占用的物化劳动量的比例关系。一定的劳动占有量所取得的有用效果愈多,经济效果就愈大;反之,经济效果就愈小。由于物化劳动量是以货币形态来表示的,所以物化劳动占用量也就是资金占用量。资金占用量一定而生产效率提高时,表明资金利用效果较好。 10v综上所述,经济效果就

7、是所取得的有用效果与为此而消耗或占用的劳动量的比例关系,即投入与产出,所得与所费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便是:11v式中的产出指所得,即有效的生产成果;投入指所费,即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因而经济效果还用所得与所费的比例关系来表示,即:12v劳动消耗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际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劳动占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一定全部消耗掉,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v由于投入与产出的大小不同,可能出现三种情况:13v三者必居其一,这三种关系又反应企业的经营状态,属于定性描述,因此经济效果是对企业总体经营的定性融为一体评价。v讲究经效果的重要性表现在:“

8、真正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 14v(二)经济效率v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许多微观项目组成企业总体的经营。比如一个猪场内有繁殖、育肥、仔猪培育,还可进一步将繁殖分出配种受胎、保胎管理、产仔护理、哺育管理等环节。第一个过程都存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若将这些过程用经济效果表示,则有繁殖经济效果、育肥经济效果、仔猪培育经济效果等。15v为了与总体经济效果相区别,则将这些具体的微观经营活动的经济有效程度称为经济效率。用公式表示则是:16v因此,经济效率与经济效果的比较只是宏观与微观的差别,如果所有的经济效率

9、大于1,则经济效果也一定大于1,如果有的经济效率大于1,有的经济效率小于1,则经济效果不一定大于1;如果所有的经济效率总各大于1,遇经济效果也大于1。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应重视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率,通过分析以了解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率中对经济效果影响较大的经济效率。17v(3)经济效益v 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在经济生活中,一定劳动量的投入或消耗所带来收益,或者是在经济活动中,一定的纯产出量所要花费的劳动量的投入的比较程度。它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是劳动成果与所耗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差值。它表现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实际利益和给人们带来的满足程度。v投入与产出的差值有三种情况:18v投入与产出的差值有三种情况:

10、19v如果能肯定上述三种状态,则表示负经济效益、无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称为亏损、持平、赢利。之所以不能肯定,主要取决于市场,所产产品能否按计划的价格和数量销售,存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问题。作为企业,产品是产值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占到企业收入的80%,甚至90%以上。因此将经济效益定义为企业投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能生产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量的大小。用公式表示为:v经济效益是从绝对值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评价,这是评价企业是否能够生存的极其重要的方面。 20v(4)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v在现实经济评价中,常常交替使用“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

11、有一定的区别。讲求经济效果和讲求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实质上是一致的,所追求的是既有用又用利的经济效果。所不同的是:经济效果着重研究生产过程投入与产出、所得与所费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生产全过程的实际利益,强调生产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必须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实际利益。21v常用产品产值,成本和纯收入之间的消长关系来表示。总之,这两个概念,各有各的用途,可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用。当研究一项生产,一个技术方案或技术措施的投入与产出,所得与所费关系时,采用“经济效果”这个名词较为妥当。如研究某项产品或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时,则以采用“经济效益”的提法较为确切。22v(五)技术效果v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

12、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某种有用成果。所以技术效果讲究的是技术能否达到目的,以及达到的质和量。所以,技术效果定义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所能达到的技术要求的程度。实际上是新技术与原技术比较,对生产水平的提高程度。23v比如引进黑白花奶牛,品种本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使产奶量由原来的4000公斤/(年.头)提高到6000公斤/(年.头);新饲料配方的使用,使蛋鸡的产蛋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95%;应用某种添加剂使猪的日增重由600克提高到700克;用塑料大棚技术控制猪舍环境,使生猪每千克增重的耗料量由3.3千克下降到3.1千克等。v从技术角度讲,技术效果即为科技贡献率。

13、技术效果所显示的是技术的应用能否达到技术要求的质和量,而并不显示采用某一技术措施或方案的劳动消耗和占用。24v按照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的转化过程,技术效果可分中间技术效果和终极技术效果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例如,研究饲料配合比例,反映满足特定技术目标要求的程度,其特点是没有劳动产品,可称作技术中间效果;配合饲料转化效率则是技术应用的深化,基特点是有产品,并且反映以劳动产品为目标的物与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称为技术终极效果。25v技术中间效果与终极效果都是生产的自然结果,都不计量和评价技术的有用效果同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之间的关系,因而只是有自然属性,而不具有经济属性。畜牧业技术效果与劳动耗费联系在一起,

14、就进入了经济范畴,形成技术经济效果。v在技术经济范畴中,技术效果是经济效果实现的基础,只有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的技术方案或技术措施,才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果。26v同样,经济效果是技术效果的最终表现和动力,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关系可能表现为一致性,也可能表现为不一致性。一致性比较普遍,如选择某一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增产又增收;改进了某项技术措施,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纯收入。不仅技术效果好,经济效果也好。27v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不一致性表现为: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矛盾。如引进先进的畜牧机械

15、设备,技术性能良好,但没有相应的投资能力,或由于资金占用量大,以能源紧张,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困难等,而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某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完全可以满足技术要求,但经济收益却比较差。技术可能性与经济需要之间的矛盾。如牛、羊等畜种需要高产优质,可技术上尚未突破,未能满足技术要求,则提高经济效益没有基础,或生产上需要先进技术设备,但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先进技术设备并无法应用。28v(六)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v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生产任务和预定目标,必然要选择和实施某种生产技术措施或技术方案,而这些技术措施或方案的实施

16、,既会带来一定的生产成果,又要耗费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者间的比例关系就表现为畜牧业生产技术的经济效果。表示为:29v因此,畜牧业生产技术经济效果指的是: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要求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以较少的劳动耗费获得更多的有用效果。”v一般讲,生产技术措施或方案,如果仅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考虑其先进性,而没有和劳动耗费联系起来,只能是技术效果,而不是技术经济效果。30v确立技术经济效果概念的重要性在于:选择技术措施或技术方案,不但要考虑到技术的先进性、增产效果,还要考虑这些增产效果是花费了多少劳动耗费换来的。这就要求和采用的技术措

17、施和技术方案,不仅要符合畜禽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不仅要能增加产量,而且还必须能够节约生产每单位畜产品的劳动耗费。只有这样,才有生产应用和推广的现实意义。31v经济效果实际上就是生产投入与产出间的对比关系。畜牧业生产中采用新的技术措施,可能出现:投入大于产出;投入=产出;投入产出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表现为不同的经济效果。当投入产出时为负效果;投入=产出时为零效果;只有投入产出时才能产生真正经济效果。因此,在评价一项畜生产技术措施时,客观上存在着一个经济效果界限。用公式表示。即:经济效益界限=有用效果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032v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只有达到经济效果界限或经济效益界限以上的数值,才有经济

18、上的合理性;低于界限以下的数值,在经济上就是不合理的。v经济效果界限涉及三个重要概念:经济效果临界点,表示经济效果发展变化的界限;经济效果的临界限是经济适合度的下限和上限界限;经济效果适合度是由经济效果临界点所规定的区间,也就是可以取得经济效果的数值范围,在这区间或数值范围内经济效果保持相对稳定。经济效果最佳值是在经济适合度所规定的区间内根据生产目的符合要求的某一具数值,如最高产量、最大产值或最大纯收入等等。33v二、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二、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v评价畜牧业技术的经济效果,必须对它固有的某些特点进行研究。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经济效果的大小,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正确

19、地评价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v1 1、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v畜牧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密切关联,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如优良的畜禽品种只有结合适宜的饲料条件,期技术经济效果才能表现为正相关,否则,表现为负相关。34v2 2、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持续性。、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持续性。v很多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不仅表现在当前,而且还表现在以后,具有持续性。就生物基因来说,突出的、优良的种畜,由于连续不断地参加与再生产的过程,便会不断地更新和影响着数量众多的后代;从环境因素来看,家畜的饲养条件、环境卫生、药理作用等等,都有技术后效,持续性非常明显。35v3 3、

20、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极限性。、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极限性。v畜牧业生产是在家畜与环境之相结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家畜本身的特点和外界环境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面人们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往往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技术措施所起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限的,因而技术经济效果也必然具有极限性。如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牲畜饲养到一定体重或一定产量后,再继续投入,就会呈现报酬递减现象,甚至出现零增长现象。36v4 4、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综合性。、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综合性。v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畜禽物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必要的生活条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就会影响它们和生长发育,从而影响生产能力。所以畜牧业一

21、生产中常常采用综合性和技术措施,而综合性的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往往大于各种单项措施的技术经济效果的总和。37v5 5、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不稳定性。、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不稳定性。v畜牧业生产受环境影响很大,生产周期长,可变因素多,技术经济效果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所对每一项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都要通过多项、多点、多次的反复试验,切忌根据一时一地的资料和情况和技术经济效果的好坏,轻率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从而产生对畜牧业生产有害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38v6 6、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预测困难性。、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预测困难性。v家畜生长慢,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多,资金占用量大,而且有许多因素至今难

22、以人为控制,再加上畜禽种类繁多,品种复杂,性能各异,影响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这些因素都会增加预测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困难程度。因此,只有依靠平时大量积累资料,经常进行阶段性的分析研究,及时修正,并不断根据新出现和发生的问题,进行动态性分析,做到趋利避害、有备无患。 39v三、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理论三、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理论v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理论很多(系统论、概率论、平衡论、边际论),这里主要介绍边际论的三个基本理论:经济效果界限理论、边际报酬变动理论和生产资源互代理化。v(1 1)经济效果界限理论)经济效果界限理论v随着小生产向大生产的过渡和部门分

23、工化的发展,经济效果由概念演化为原理,并应用于畜牧业生产领域,成为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理论基础。40v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和方案是否被采用,受技术水平、生产条件、经济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能否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即能否产生经济效果。只有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或方案之后能获得赢利才有意义。由此可见,在分析畜牧业技术措施可方案是否经济时,客观上存在一个经济效果界限,即:41v这表明一项畜牧业技术措施或方案是只有在经济效果范围内(经济效果1),才有经济上的合理性;若在界限以外(经济效果1),在经济上就是不合理的。经济效果界限理论的核心下在于此。v经济效果界限理涉及三个重要概念:经济

24、临界点、经济效果适合度、经济效果最佳值。v经济临界点:表示经济效果发生变化的界限,是在经济上引起质变的界限点,即两种经济现象的分界点(递增与递减的分界点),也称经济效果转折点,如图9-1中a点b点。42v经济效果界限分析图43v经济效果适合度:是经济效果临界点所限定的区间,也就是可以取得经济效果的数值范围,也称经济效果适合区,如图9-1中阴影部分。在为一区间,经济效果1。v经济效果最佳值:经济效果最佳值是在经济效果适合度内,符合特定生产目的要求的某一具体数值,如最高产量(图9-1中b点)、最大产值(图9-1中b点)、最大纯收入(图9-1中c点)等,是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或方案的最佳选择点。44v

25、(二)边际报酬变动理论v边际报酬变动理论也称资源报酬变动理论,也称增量变动比率规律理论,或称生产函数三阶段理论。该理论涉及几个相关概念。45v1 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PFPF)v生产函数分析法又叫投入产出分析法,它是揭示畜牧业生产中变量与变量之间相关性关系的一种数字方法。v畜产品生产是由各种生产资源配合经一定的生产过程转变而成。生产资源即指某一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因子,如土地、劳力、资金饲料、机械、水利等,投入即是这些生产资源在生产过程的投放或耗费;产出即某一产品产量(或价值)。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数学上表现为一种函数关系,即产品数量,因资源投入量或耗费量的不同而不同。46v产品

26、数量为投入资源的函数,称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式可表示为:vY代表某一产品数量;X代表一种生产资源投入量;f是函数关系的符号,有“决定于”或“因而变化”的意思,即Y因X的投入量而变化。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函数式。多种资源因素互相配合的情况下,用以下函数式表示:47v这里Y仍表示某一产品数量,X1,X2,X3,Xn表示生产产品Y的各种资源的耗费量。在畜产品的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源因素很多,其中有自然资源因素,还有经济资源因素。我们研究的只是已被人们认识和控制的各种资源因素,那些尚未被认识和控制的因素,如气候因素等,在生产函数中一般不予研究。因此,生产函数式又可改写为:48vX1,X2,Xr表示被认识,又可控

27、制的生产资源因素。Xr/ Xr+1,Xn,用/分开,表示未被认识或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所要研究的是Y与X1,X2,Xr之间的关系,即:49v就是已被认识和可控制的资源因素也是很多的。为了排除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在进行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研究时,人们常常假定其他资源因素不变,仅仅分析一个资源因素不断变化,投入后对产品产量的影响。这时生产函数式又可改写为:50v生产函数是进行经济效果边际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确定投入产出间最佳的数量关系,就需引入边际概念。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一般是指相对意义上的最后一次的“增量”或变化率。边际分析就是分析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源投入量,引起产品量增加额的

28、多少,它把高等数学中的增量概念运用于经济学中,用以研究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的瞬时变化率。51v边际分析是根据投入资源报酬递增递减规律进行研究的。即当多种资源因素互相配合进行某一产品生产时,如果其他资源因素不变,仅以某一资源因素不断以一定数量投入,相应的产品产出量也发生变化。一般说来,当投入开始时,产品产出量随着该资源因素的增加投入而不断增加;而当该资源因素投入到一定程度后,就出现产品产量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甚至到零或负值。这种现象,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在畜牧业生产中是普遍存在的。52v尤其是在牲畜饲养管理工作中,从维持营养水平开始,随着饲料的不断投入,产品产量的变化十分明显。所以边际分

29、析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饲料的投入与产品产出的关系研究中。v在牲畜维持营养的水平上,饲料投入与产品产出的关系,最普遍、常见的现象,是当一定数量的饲料投入时,在开始阶段产品产出量呈递增的关系;而投到一定程度后则相应的产品产出量就出现递减,直至到零,甚至到负值(在畜牧业生产中负值很少出现)。可用图7-2表示。我们的任务就是从资源投入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出发,寻求一定技术条件下,经济效果最佳的方法。进行边际分析必须掌握以下三个基本概念:53v2 2、总产量、平均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量和边际产量。v产品产出量中包含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种关系。这三种产品量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其中以边际产量

30、最具有决定性,变化最活跃,对总产量和平均产量起着重要影响。v(1)总产量(TPP)。v总产量,即在不同水平资源因素投入时所取得的产品总量(按实物计算的)。上述一般生产函数曲线图就是以总产量表示的。通常用TPP表示。54v(2)平均产量(APP)。v平均产量即指变动资源因素的平均生产力,用APP表示,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Y为总产量;X表示变动资源因素投入量。所以,平均产量是以变动资源因素去除总产品量的商数。v(3)边际产量(MPP)。v边际产量指每增投一个单位的资源因素所能增加的总产量。边际产量用MPP表示。其数学表达式为: 或55v式中Y表示总产量的增加量,X表示变动资源因素的增加量;边际产量

31、即为两个变量之间的比率。通欲的说法是两个变量之间增量之比,严格的说法或精确的分法是导数的概念,即生产函数的一阶导数。v(4)边际收益(MI)。v边际收益指以货币单位表示的每增一个单位的变动资源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量,或者说,产品增加量(Y)与产品价格(Py)的乘积。即MI=YPy56v(5)边际成本(MC)。v边际成本指以货币单位表示的每增一个单位的变动资源量,或者说,资源增加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即:v(6)生产弹性(EP)。v生产弹性是指产品数量变动百分率与资源变动百分率之比,用公式表示为:57v3、生产的三阶段与生产弹性。v(1)畜牧业生产中资源利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归结为三种情况:v

32、第第一一,利利用用一一种种有有限限资资源源因因素素生生产产一一种种产产品品,属属于于资资源源产产品品关关系系。进行这类问题的分析时,在于研究该资源因素投入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即必须确定资源利用的最适度,或最佳点。58v第第二二,利利用用两两种种资资源源因因素素生生产产同同一一种种产产品品,属属于于资资源源资资源源的的关关系系。进行这类问题的分析,在于研究两种有限资源因素同时使用时,各投入到什么程度,即采用什么样的资源因素配合方式,才能使资源消耗的成本最低。v第第三三,运运用用一一种种有有限限资资源源因因素素生生产产多多种种产产品品,属属产产品品产产品品关关系系。进行这类问题的分

33、析时,在于确定每种产品各生产到什么程度,即采用何种产品生产配合方式,才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v以上三种生产情况,分析研究其经济效果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以下分别叙述:59v一种变动资源因素生产同一种产品时的最佳投入水平的确定。当一种变动资源因素以一定数量投入,生产同一种产品,其产品量与资源投入量的关系,呈现一种生产函数关系。上面的生产函数曲线图,只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态。根据这一生产函数曲线图,我们再加进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即可绘制成如图7-3生产函数三阶段曲线图。60v图,总产量反应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称生产函数三阶段。如从O到A为第一阶段;从A到B为第二阶段;B点以

34、后为第三阶段。其中有三条曲线,即总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三条曲线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其中:61v当边际产量为正数时,总产量是增加的;v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的速度递增,曲线的斜度不断增加,曲线上凹;v边际产量达到最高点后,报酬递减,总产量增加的速度递减,斜率不断减少,曲线上凸。边际是量曲线进入递减阶段;v边际产量减少到零时,总产量最大,斜度为零。62v(2)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是:v边际产量实际上是逐段平均产量,简单的数学式为:为逐段的平均产量;平均产量的数学式为:第一阶段第n阶段第二阶段为累积平均产量;63v边际产量增加,平均产量也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

35、量不断增大;但是平均产量的增长速度小于边际产量;v边际产量达最高点时,平均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较慢;v平均产量达最高点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过此点,两条曲线同时下降,但平均产量曲线下降慢,边际产量曲线下降快;64v边际产量为零时,平均产量仍为正数。v图中的EP代表生产弹性。生产弹性是指产品数量变动百分率与生产资源因素变动百分率之比,即产品产出对变动资源因素投入量的反应程度。生产弹性系数可用下式求得:65v可见,生产弹性可用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比求得。它反映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变动的幅度,其关系如下:v第一,当EP1时,MPPAPP,平均产量上升;v第二,当EP1时,MPPAPP,平均产量

36、下降;若EP0,即为负数,这时总产量下降,边际产量小于零;v第三,当EP=0时,MPP=APP,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等,亦为平均产量最高点。v生产函数的三个阶段,就是根据以上各点的关系而划分的。划分这三个生产阶段,对经济效果分析的重要意义在于:66v生产函数的第一阶段,每增投一定量的变动资源因素,平均产量不断上升,从而总产量不断上升。故应使生产资源尽可能投入到最大报酬点,即当生产弹性等于1时为止,在变动资源因素充分的条件下,其投入量若停止在该阶段的任何一点都是不经济的。第三阶段,自B点以后,边际产量小于零,平均产量和总产品量均在不断减少,变动资源因素若继续投入就是不经济的,所以该阶段称为生产的

37、不合理阶段。67v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每一定量变动资源因素的投入,都可使总产量有一定的增加,在变动资源价格低,而且比较充分,为了多生产产品,尽可能投到总产量的最高点,即边际产量等于零时的B点,故把这一阶段称为合理生产阶段。这是单纯以资源因素和产品量的实物形式考虑的。若分析经济收益时,就必须联系资源因素和产品价格,计算投入的价值和产出的价值。研究变动资源因素投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收益。 68v根据经济计算,最佳经济收益的投入水平,既不是总产量最高点,也不同边际产量或平均产量最高点,而是边际收益能够补偿(等于或近似)边际费用的那一点。用公式表示如下:vXPXYPYXPXYPYv这一关系式

38、即称作边际平衡原理。式中X为变动资源因素量;Y为产品量;PX为资源X的单价;PY为产品Y的单价;XPX为边际收益。69v某一变动资源因素开始投入生产时,XPYYPX,但随着资源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XPY渐渐减少,乃至达到XPYYPX时 ,为资源投入的最适度,即最佳点。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费用时,经济上就是不合算的(增产不增收)。v4 4、确定资源的最佳投入量。、确定资源的最佳投入量。v如果生产是为了取得最高的产量或产值,那么从上述分析得知,在生产的第二阶段可以获得。为了寻找和确定该阶段内容资源的最佳投入量,我们采用下列资料说明:70v变动因素投入适量表71v由上表可见,当投入8个单位资源X时,即

39、可获得总产量最高值。但是畜牧业生产不仅要获得最高产量,还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涉及变动资源价格Px和产品价格Px。根据上表计算整理,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来确定最佳投入生产时,存在着这样一条准则:即当某一变动资源因素开始投入生产时,XPyYPx,但随着资源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XPy逐渐减少,直到达到上表X投入为7个单位时,XPx=YPy;即边际收益能够补偿边际费用时,为资源投入的最适度或最佳点。72v如继续增投入,如X投入为8个单位时,虽然总产量增加,但纯收入减少,边际收益小于边际费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当X投入到9和10个单位时,既不增产,又不增收,亏损严重,这便是无效投入。为了减少这咱

40、无效投入,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缩小资源因素投入的单位。 v从上表看,当X投入为6个单位时,纯收益也是最大,为什么不选取这一点为最佳投入量呢?因为在这一点上,边际收益大于边际费用,继续增投仍可使总产量增加,选取X投入为7个单位,既能增产又能增加纯收益。这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73v5 5、有限资源利用最佳配合比例的确定。、有限资源利用最佳配合比例的确定。v在畜牧业生产中,经常使用多种饲料资源生产同一种等量畜产品,而饲料效果与另一种饲料代性,如果能用数量较少或价格较低,而饲料效果与另一种饲料相当的饲料来代替,就可降低饲养成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v饲料替有常数替代。如麦麸和苜蓿粉每单位重所含的营养物

41、质相差不大,二者可以互相替代,即用一升苜蓿粉或一升麦麸饼效果是的一样的,那么一个价格低,而且容易取得就用哪一种。 74v其他许多饲料都有类似的情况,者可按一定的比率去互相替代。而有些饲料的替代不是常数的关系,如“以粗代精”,在畜产品产量相同的条件下,可用较多的粗料去替代被减少的精料,但每次能代换出的精料的数量越来越少。因此,以粗代精到什么程度,即二者配合到什么程度,所用的饲料费用最低?这是两种饲料利用中要研究的一处重要问题。75v例如利用干草和精料饲喂奶牛,以干草替代精料,在忍气吞声产量相等的条件下,干草替代到什么程度,饲料费用最低?根据经济计算,当边际替代率与其颠倒的价格比率相等时(或近似时

42、),就是两种饲料配合利用时费用的最低点。用公式表示:76vX1为精料,X2为干草;PX1为精料单位价格;PX2为干草单位价格, 为两种饲料的边际替代率。这里是以干草替代精料,所以精料为分子,干草为分母。v根据国外实验资料,使荷兰牛生产1万磅奶,干草和精料可有12个配方进行饲喂。干草每磅价格2分,精料每磅价格5分,结果如下表: 77v资源替代表:78v即饲料边际替代率为0.40时,这个配方的饲料费用最低。同样由于饲料替投入单位不能分割过细,上例为每次投入500磅干草替精料,所以很难使边际替代率恰好等于0.40,只是替代率最接近0.40的即可。在上表中,即边际替代率=0.45时最接近,所以第10个

43、配方,用9500磅干草和2700磅精料生产 1万 磅 牛 奶 , 饲 料 费 用 最 低 。 干 草95000.02=190元,精料27000.05=135元,共325元。可以照此验算其余配方的费用都高于此数。从经济效果看,第10个配方则是最佳方案。79v6 6、产品配合最佳比例的确定。、产品配合最佳比例的确定。v在畜牧业生产中,经常遇到一种有限资源生产多种产品,使产品产量有多种可能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分配资源,生产什么产品,各生产到什么程度,经济效果最佳,这是技术经济评价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v例如某生产单位只有生产资金5000元,若分五批投放,即每次投入1000元,仅生产一种产品,因

44、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会降低,因而每投入1000元所得到的收入也将不断降低。假设该单位只把5000元用来养蜂,或者只用来养鸭每投入1000元的收及其总收入如表7-5。 80v表10-3v可以看出该生产单位如果将5000元资金全部用来养蜂,总收入可得到7300元;而如果全部用来养鸭,总收入只能得到6200元。显然养蜂有利。但是也应看到,养蜂业第3次投入的收入仅1400元,而养鸭业81v第一次投入的收入可得到1600元,当然把第3个1000元不再投到养蜂业,而投到养鸭业更有利。第4个1000元若在继续投到养鸭业收入仅1300元,不如养蜂业的第3次投入的收入多(1400元),当然把这个1000元投

45、到养鸭业更有利。根据分析,5000元的生产,共可得总收入8100元,比单纯养蜂或养鸭都有利。由此可见,当某些稀缺的生产资源,同时用于不同的产品生产时,其单位资源的收入相等或最为接近时,这时总收入量最大。 82v(三)生产资源互代理论v在畜牧业生产中,有些生产资源的用途是固定不变的、不可替代的,如光、热、水等。而有些生产资源在生产中有共性,可以互相替代,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通过互相替代可以降低生产成本V。如畜力可以替代机械力、优良畜种可以替代低劣畜种、低价优质饲料可以替代高价优质饲料、商品性饲料可以替代自产性饲料、粗饲料可以替代精饲料等。生产资源互代理论正是研究生产资源间的互相替代规律及其特点

46、的理论。应用资源互代理论需要了解和掌握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83v1.1.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原则。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原则。v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条:拟相互替代资源之 间进行比较,必须是功能相同而价格不同,从中可以选择低价的生产资源代替高价的生产资源。在替代的生产资源组合上进行比较,替代后的生产资源组合应当是费用最省,或产量最高,以保证生产资源替代后的经济效果比替代前大,否则替代资源就没有实际意义。在处理被替代出 的生产资源时,应使被替代的生产资源有新的用途,不应闲置不用,且在新的用途中的效果应能发挥其相应的功能,体现其价值。84v2.2.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途径。生产资源互

47、代的基本途径。v生产资源互代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条:以一定产量为目标,谋求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就必须研究用低价资源代替高价资源,或在价格相同情况下,以高效资源代替低效资源,或在若干资源组合方案中,找出最低费用组合。利用固定资源生产最大产品量。例如,一个畜牧业生产单位,在土地、劳力或其他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利用限定的资源生产最多的产品,为此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从中找出产量最大的。85v四、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v(一)把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统一的原则。v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措施运用于生、消费和服务领域所取得的有用效果,讲求的是某一项措施能否达到技术性的目的以及达到的量和质。但对技

48、术措施和技术方案时,必须把增产又增收的目的。因评价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时,必须把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统一起来,力争在给定的条件下,选择优势、高产、高效。具体应用这一原则时,要注意以下两点:86v1、对有相同增产效果的技术措施的技术方案,要选择投资少、劳动耗费少,资源利用合理,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方案和措施。v2、对需要增加投资的新技术或新方案,要选择在我国条件下,技术适应性强、生产可行性大、增产幅度大、而投资费用增加幅度小的新技术或新方案,避免采用投资大、消耗高、效益低的技术措施或方案。87v(二)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原则。v畜牧业生产过程,既是动物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矛盾统一的过程,又是物质和

49、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评价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除考察经济上是否划算外,还要考察它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力争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在农区要特别重视农牧结合,提高农牧之间物质循环利用率;在牧区提高草原生产能力,要以保护和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前提。 88v同时,畜禽生产具有周期长和持续性的特点,可以若干个畜禽再生过程中表现来,因此,评价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时,要研究各项技术措施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把当年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结合起来,以取得持久的最大的经济效果。v(三)兼顾单项与综合,局部与全局经济效果的原则v畜牧业技术本身有单项措施,也有综合性的技术措施。畜牧业

50、生产效果是由多种技术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各项技术措施,对产品、产量和劳动耗费的影响又是不同的,其中某一项技术措施所取得的增产效果往往是以采取其他技术措施为前提的。 89v如果处理得当,综合技术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将会大大超过各单项技术效果的总和,反之,如果各项技术在综合方案中处理不当,技术经济效果有可能互相抵销,从而降低综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再者,局部经济效果与全局经济效果,二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勇于矛盾的,正确处理的原则,是把局部经济利益与全局经济利益统筹兼顾起来。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效果与生态效果,局部效果与整体效果,当前经济效果与长远经济效果的关系,讲求整体效果最佳,为科学决策提供

51、技术经济依据。 90v(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v任何事物包括技术措施在内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不了解事物的性质,便无从了解事物的数量。质量好,在一定意义上就等于数量多,因此,定量必须先定质。定性分析就是定方向、定性质,以确定事物运动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关的原理,避免定量上迷失方向。在定性的同时,还必须分析事物内在联系的数量关系,确定事物相互关系性质的数量界限,即作好定量分析。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把技术经济论证工作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91第二节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第二节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v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而且还需要运

52、用一系列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法从大的方面来看,应是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的统一。 v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传统的管理中,我们常常 忽视定量分析,而只是做一些泛泛的定性分析,致使对问题分析得不深、不透,不能更好地指导 畜牧业生产;92v现代管理工作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当然,重视定量分析不等于否定定性 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可以对事物做出质的定性。只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二者结合,才能使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而且,二者本身就是互相渗透的。如果单纯进行定量分析,有可能成为纯数学问题,就会脱离生产实际而没有价值。同样,如果只进行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那么我

53、们 所得到的只能是一个笼统的、抽象的结论。93v一、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体系分类与构成一、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体系分类与构成v进行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有关评价指标,也是进行方案比较的主要内容。畜牧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三类:技术经济效果衡量指标、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及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类与构成见图9-4。94v结构图95v1.技术经济效果衡量指标这是通过具体的数值形式来反映畜牧业技术应用在劳动消耗和 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的一类指标。这类指标能直接计算和衡量不同畜牧业技术措施、方案和物质技术装备应用的经济效果大小,在指标体系中处

54、于主体的重要地位,故而又称为主体指标。经济效果指标,具体包括绝对值指标和相对值指标。经济效果绝对值指标,包括利润、纯收入、净产值、单位产品成本等。经济效果相对值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畜禽生产率、追加投资增收率、 投资总收益率等。 96v2.技术经济效果分析指标这是用于分析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同有关因素的关系,主要用 来反映管理、经济、技术、自然等诸因素对经济效果所起的不同作用和影响的程度。与主体指标相比处于辅助地位,故又称为辅助指标。这类指标又分为经济分析指标和技术效果分析指标。v(1)经济分析指标:经济分析指标具体包括水平分析指标和结构分析指标:水平分析指标。 97v用于计算和分析畜牧业生产的

55、经营结果及各种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水平的指标,包括产量、产值、产品质量、收入等劳动成果指标;工时消耗,饲料消耗,肥料施用量、用种量、生产成本等劳动、物资和资金消耗指标;土地利用率、劳动力利用率、饲料转化率、劳动效率、农机具的拥 有量与利用状况,以及各种生产资金的占用量等土地、劳动、物资,资金的占用及利用状况等指标。 98v因为这些指标,可反映畜牧业生产中的劳动成果水平、劳动消耗水平与劳动占用水平,也是正确计算经济效果的基础数据。结构分析指标。通过投入、产出和劳动与资源占用的构成比例分析、反映经济效果的实现程度以及经济活动合理性的数值指标。结构分析指标一般包括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产品产值结

56、构、利润结构、产品质量结构、成本结构、商品量结构、 投资结构及土地利用结构、劳力结构等一系列具体指标。 99v(2)技术效果分析指标:这是用于分析反映畜牧业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先进程度的一类数值指标。主要包括各种畜牧业技术性能指标、各种资源利用的有用效果指标以及生态效果 指标等,如牲畜的产仔率、造林的成活率、土壤肥力指标、森林覆盖率和草场产草率指标等。100v3.技术经济效果目的指标这类指标是用来综合反映经济效果对人们和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其常用指标主要有产量、产值、利润计划完成率,人均占有畜产品数量,人均收入水平,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每个畜牧业劳动力可供养非畜牧业人口,以及按劳动力平均

57、创造的国民收入等。v以上三类指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评价中,必须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才能保证畜牧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01v二、定性分析法v定性分析法(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主要是从事物的性质、特征、历史延续状况等人手,进行非数量化的质量方面的分析,通过唯物辩证法、调研法、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对事物进行主观判断、评价,以解决质的问题。亦可对那些虽然是量化指标,但指标间无法确定其经济价值关系,采用定性分析法进行评价。 102v1.1.定性评分法。定性评分法。v定性评分法即综合评分法,是对某一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的

58、多项经济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方法。这个方法的特点是:能使质量指标加以数量化便于体现各方案中同一指标的差异程度。这个方法解决了同一方案中各指标数值优劣不同不便综合的难题。对指标数值进行加权,体现了不同指标在经济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追求经济效果的主要方面,使评价的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103v可用下列数学公式表示: v式中:v Aj某一技术方案的评价总分; vWi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vPi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分。104v综合评分法的程序是:选定评价指标,一般应选择对技术方案影响比较大的综合指标参加 综合评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当地具体

59、条件合理地确定各项指标 的权重。确定评分标准对各个技术方案的有关指标数值分别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一般可采用五分法、十分法、百分法。编制综合评分选优决策表。用所评分数乘权数求得各项指标对各个不同方案的加权分数。把各方案有关指标的加权后分数相加是各该方案加权后分数的总分。总分最多的方案便是最佳方案。105v【示例】假定某地选择养羊项目(方案),对四个方案的评价见表9-1。v表9-1某地对四个养羊方案的定性评分结果106v由表9-1可看出,该地应选择饲养绒山羊方案。在应用定性评分法时,对各方案的评价内容应有较为充分的资料,然后请510名有关专家确定各项内容及加权值,最后进行评分选择方案。v2.2.箭头

60、综合评判法。箭头综合评判法。v本法拟分为五步进行:对资料进行目测,根据12个主选性状,初步确定一个“最优”组合(不一定最优) ,作为比较“标准”。 107v各组合的所有性状与“标准”的对应性状进行比较,优于“标准”者,划向上箭头,反之则向下。对主选性状可适当加权,多划箭头。将各组合的向上箭头数分别累加。综合评判:以向上箭头最多者作为最优组合。 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第一”,可进行再次评判,直到选出最优组合(在主选性状差异不显著,一般性状落在正常值范围的情况下,如果箭头数相等,也可以同时作为最优组合)。一般无需反复。 108v【示例】山西农业大学19821987年进行了以马身猪为母本,大

61、约克、长白猪、杜洛克为父本的近20多个组合、30多个分析项目的“对猪产肉量和肉质的研究”,现取其中的五个杂交组合,用箭头法进行综合评判。各组合主要经济性状测定结果见表9-2。109v表9-2各组合主要经济性状测定结果 110v对表9-2数据进行粗略观察,以主选性状日增重为依据,初步确定长约马为“最优”组合,作为比较“标准”,并对主选性状日增重、瘦肉率、pH(以6.25为最佳点,高于或低于此值越多则越差)分别予以3、2、2加权,即为箭头加倍数。由于肉质、胴体性状都在3个以上,而肥育性状只有2个,因此为了避免性状数量不等造成的偏差,扩大了日增重的权重。比较结果 见表9-3。111v表9-3箭头法综

62、合评判结果112v由表9-3可看出:仅考虑肥育性状,长约马最优。仅考虑嗣体性状,杜长马最优。同时考虑肥育与胴体性状,则仍以长约马最优。仅考虑肉质性状,又以杜长马为最优。综合评判,则杜长马最优。说明肥育和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有不利的相关,即如果仅考虑或过分强调胴体,肥育性状的选择,有可能忽视肉质而使肉质下降,造成失误。因此,综合评判非常必要。 113v三、定量分析法v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则是通过调查、实验等取得各种数据资料,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对事物进行数量方面的分析,回答量的问题。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投入产出综合平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动态

63、规划法、线性规划法、比较分析法、试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价值工程法、连环替代法、内含报酬率法、敏感性分析法等。 114v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v投入产出分析法又叫边际分析法、增量分析法、生产函数分析法或生产函数三阶段分析法,是用边际理论进行经济数量分析(微分分析)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为了在总量分析(如总产量、总成本、总收益的分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在总量的增加过程中,各有关因素数量的细微变化及其规律性,就可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来进行分析。 115v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原理是边际报酬变动理论,也就是生产函数三阶段理论。例如,分析饲料投入与畜产品的关系。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饲料投入量的增加,畜产品

64、产量也相应增加。但是产品产量的增加并不是随着饲料投入量的增加而始终不断地增加,往往是开始时随着饲料量的 增加所得到的畜产品产量以递增速度增加,达到一定限度后其增速会放慢。 116v最后,继续增加饲料的投入量,不但不能增产,反而会造成减产,这就是“增量变动比率规律”的作用。所以,进行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分析,不能满足于饲料投入总量取得多少总产量这样的简单数据,还必须 通过调查和试验,取得饲料的每一增量所获得的产品增量的详细资料,借以分析边际产量,以确定饲料的最佳投入量。117v畜牧业生产中资源利用与产品生产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归结为三种情况:v利用一定数量的 资源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属于资源产品关

65、系。研究该资源投入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最大的 经济效果,即确定资源利用的最适度(即最佳区间)或最佳点(即最佳值)。如针对饲料投入与 生长肥育猪增重的关系,确定饲料的最佳投放量和最佳投放阶段。 118v利用多种资源生产一种或多 种产品,属于资源资源的关系。研究资源同时使用时,各资源投入到什么程度,即采用什么样的资源配合方式,才能使资源消耗的成本最低。如育肥猪不同种类饲料最佳配比的确定。v运用一种有限资源生产多种产品,属于产品产品关系。确定每种产品各生产到什么程度,即采用一种什么样的产品配合方式,才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如有限的鱼粉资源在养鸡和养奶牛之间的 最佳分配使生产的总收益最大。119v1.

66、1.一种资源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资源的最佳投入一种资源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资源的最佳投入v资源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一种资源与一 种产品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三种形式(图9-5)。v(1)固定比例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当某一变动资源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资源引起产品总产量的增加量固定不变。其生产函数曲线 v为一上升直线,称为固定生产力或固定报酬,如图9-5 (a)。 120v在传统农业时代,农牧业生产常常是固定生产力关系。例如游牧畜牧业时代,草场资源是个无限的固定资源,羊的数量是个可变资源,羊的头数越多则所产的羊肉和羊皮越多。每只羊的生产力是个常数,一只羊能产15kg肉和1张皮。没有其他增产手

67、段,生产力始终是低效率的常数,表现为直线关系。再如,肉猪生产场,饲料与肉猪的关系,假定每增重1kg活重消耗3kg饲料,那么从整体平均角度分析,饲料与肉猪则为3:1的固定生产率的关系, 121v即:v(2)递增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当某一变动资源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变动资源所引起的产品总产量的增加量是不断增加的,即产品总产量是以递增的比率不断提高的,生产函数曲线成向下凸出而上升的曲线,称为递增生产力或递增报酬,如图9-5 (b)。此种递增生产 力曲线通常出现在生产的某一阶段(大多是生产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或投入的资源是提高产出 的限制因素) ,即在一定的投入范围内,表现出投入产出的转化效

68、率越来越高。 122v如对牧区很少补饲的牛和羊进行精料补给,随着精料补给量的不断增加,增产效果越来越好,即:v(3)递减变动:假定其他生产资源不变,当变动资源投入量增加时,每一单位变动资源引 起的产品总产量的增加是递减的,即生产函数曲线是以递减率上升,呈现向上凸出的形态,称为 递减生产力或递减报酬,如图9-5 (c)。这是畜牧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 123v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资源的变化所引起的产品产量的变化可以归结为上述三种类型,但是在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其生产力的类型常常是有变化的,如典型的生产函数 曲线所示的状况。v生产函数三阶段理论,资源利用的最适度是生产的第二阶

69、段,即平均产量最大点(即生产弹性等于1或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点)和总产量最大点(即生产弹性等于0或边际产量等于0)间的区间范围;资源利用最佳点是在第二阶段内的某一点,这一点的确定可以根据生产函数三阶段理论推断出这样一条准则: 124v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收益最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收益最大,即:125v即一种资源生产一种产品,资源的最佳投入是: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产量等于其价格反比率时收益最大。v严格地讲,资源的最佳投入点并不应该到达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正好均衡处,而应该是其前一个单位。如果将资源投至均衡处,势必会造成一个单位资源的浪费。126v【示例】假定某畜牧企业用某一饲料配方生

70、产某种畜产品,其饲料(t)与产品(t)的技入产出关系(表中的Xi = 1,因1240的项目数太多不便一一列出,所以为简化起见,只将其中的部分列出: 120之间省略了219的投入; 2040之间省略了2139的投入)见表9-40。并通过配合曲线的方法得出产品与资源投入的回归关系式如下:vY= 0.75X + 0.0042X2 - 0.000023X3 127v表9-4某一变动资源的投入产出变动情况 128v由表9-4可看出:随着资源的投入,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总产品量、边际收益、总收益在不断增加。资源的投入为60 (实际是61)时,边际收益开始下降。资源的投入为91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由不

71、合理阶段进入合理阶段,为合理阶段的上界。资源的投入为179 时,总收益达到最大,边际产量为0.03,与资源和产品价格的比值最接近,这是资源的最佳投入。资源的投入为181时,边际产量为0,总产品量达到最大,为136.96,为合理阶段的下界,以后则进入极不合理阶段。随着资源的不断投入,而总产品量在不断减少。 129v确定资源最佳投入量的另一种方法是作图法。一种最简便的作图法是利用边际产量曲线。绘制时,只需另加相应的边际收益标度,边际产量曲线就可以兼作边际收益曲线了。同时,再划一 条边际成本线。边际收益线和边际成本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点。这种方法也较粗略。v要想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可采用微分法。根据总产

72、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总产量曲线,就可以直接利用总产量曲线来确定出最适度和最佳值,可以免去计算许多边际产量并做出边际产量曲线的繁琐步骤。130v【示例】假定某一生产函数为Y=X+bX2+cX3,试用计算法求出X的最适度和最佳值。v(1)(1)求求X X利用的最适度:利用的最适度:v令APP=MPP,即: 131v整理,得: 2cX2 + bX = 0 v解之取正值,得(合理阶段的上限): 令MPP=O,即取函数f (Y)的一阶导数等于零,(aX + bX2 +eX3)= 0 v解之取正值,得(合理阶段的下限): 132v上述资源与产品关系式的一阶导数为: v代入上述资源与产

73、品关系式中的对应数值并取正整数,得:133vXl、X2的数值与表9-4的结论完全一致。v(2)(2)计计算算X X利利用用的的最最佳佳值值:在合理阶段求得资源的最佳投入。根据上述导出的关系式 v即:134v将Px=0.15和py=4.00代入关系式中,得: v化简,则得:2.85+0.0336X-0.000276X2=0 v解之(取正整数)得: X3= 179 v结果与表9-4中所示完全一致。135v2.2.多种资源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多种资源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v资源的最佳替代在畜牧业生产中,经常使用多种资源生产一种产品,各种资源之间有多种不同的组合,而各种组合的经济效果不同,因而需要研究资

74、源的合理配合问题。v(1)资源之间的关系:资源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v互补关系,是指两种资源必须以某一固定比例配合才能投入生产过程,如各种配合饲料中的各种饲料资源间营养成分的关系。 136v具有互补关系的资源叫互补资源。互补资源必须以某一固定比例投入生产,若独立地增加一种资源而不按比例同时增加与之互补的另一种资源,产品的产量则不可能提高,甚至还会减少。这种资源关系一般被看作是质量一致的复合资源,可以作为一个变量处理。由此,在利用复合资源生产畜产品时,便可直接用资源产品的关系进行分析。137v互代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一种资源可以替代另一种资源,如配合饲料中的高粱可以用玉米替代等。互代关系

75、也叫互竞关系。具有互代关系的资源称为互代资源,或互竞资源。互代资源问可以完全替代,如棉仁饼和菜籽饼间的替代;也可以不完全替代,如青干草与玉米间的替代。这里主要研究资源最佳替代问题。138v(2)资源最佳替代的确定:由于各资源的价格高低不同,所以不同资源配合比例不同,其成 本高低也不同。研究资源最佳替代的目的是在一声的产量条件下,使总成本最低。对此,根据生产函数三阶段理论推断出一个判别准则:边边际际成成本本等等于边际成本于边际成本,即: 139v将判别式变形,即得: v其中:v为资源X2代替X1的边际比率,称为两种资源的边际替代率。由此,该判别准则又可表述为: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反比率时总费用最

76、低,即两种资源生产一种产品,资源的最佳替代。140v【示例】根据加拿大某农场用于草和精料饲喂荷兰牛生产牛奶(10000lb*)的实验资料,见表9-5。v表9-5荷兰牛饲喂配方 *1lb0.45kg141v该例中,干草价格与精料价格的比值为0.40,配方10的饲料替代率为0.45,最接近0.40,所以第10个配方的饲料费用最低,为325.00元。实际操作中,可掌握在第10个配方和第11个配方之间。v3.3.一种资源生产多种产品资源的最佳分配一种资源生产多种产品资源的最佳分配v在一个企业或地区的任何一个时期内,将土地、 劳力、资金等有限资源经济合理地配合使用于多种用途,生产多种产品,以获取最大的经

77、济效 果,这是在畜牧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处理好产品与产品之 间的关系。142v(1)产品之间的关系。将既定的资源、分配于各种产品生产时,产品间的关系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v互联关系,是指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以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为依据,以一种产品的增加而增加,以一种产品的减少而减少,是同生、同增、同减的关系。在畜牧业生产中,这种关系是非常普遍的,如羊毛与羊肉、羊皮与羊肉、牛楼与牛奶等。我们把具有互联关系的产品,称为联合产品。143v互利关系,是指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并不因此而减少,反而增加,如在荒山上种草养畜与水土保持,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间作等都属互利

78、关系。v这种关系在畜牧业生产中并不多见。这些具有互利关系的产品,被称为互利产品。v互补关系,是指一种产品的增加或减少,并不影响另一种产品的生产,相反两种产品间是互相补充的,如稻田养鱼、林地放牧、牛羊同放等。144v利用产品间的互补关系,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对生产十分有好处,但这 种关系在现实中不十分普遍。具有这种互补关系的两种产品叫互补产品。 v互竞关系,是指一种 产品的增产是以另一种产品的减产为条件的,即两种产品的生产共同受制于一种或几种有限资源。这种关系在畜牧业生产中极其普遍,如猪和鸡对蛋白饲料、人力和财力的竞争等。具有互竞关系的产品称为互竞产品。145v在以上这四种关系中,互竞关系是

79、值得特别关注的。从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需要解决 的问题是在有限资源既定条件下,生产哪几种产品、各生产多少,才能取得最大经济效果。v当然,有时产品间不只存在一种关系,如猪和鸡之间既有互补关系,又有互竞关系,但产品 问互补什么、互竞什么却不同。 146v(2)产品最佳配合比例的确定: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般来说,两个互补、互利的产品或部门在一定围的结合,总是有利的,超过一定范围就可能转为互竞关系。所以:v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也称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在利用一种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甲产品产出的变化量与乙产品产出的变化量之比,称为甲产品对乙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正数和零时,产品的转换总是有利的,不必

80、再加以分析。 147v当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负数时,产品间关系为互竞关系,即两种产品此消彼长,便需结合产品的价格分析两种产品转换到什么程度,各自为多大的规模,才能获得最大利润。v当两种产品处于互竞关系,其转换率(取绝对值)有三种具体情况:产品转换率为常数,即一种产品的增加量和另一种产品的减少量的比值始终是一个常数。产品转换率是递增的,即随着一种产品产量增加,而另一种产品产量相应地减少。148v产品转换率是递减的,即随着一种产品产量增加,而另一种产品产量减少的数量越来越少。这三种情况中,第二种情况较常见,第三种情况较为少见。v产品最住配合比例的确定还要依据具体的不同生产目的而有所区别:vA要求

81、产量最高时产品最佳配合比例的确定。当一种产品产量减少的数量恰好等于另一种产品产量增加的数量,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1 (用绝对值)时,这两种产品的合计产量最高。 149v用公式表示为:vB要求收益最大时产品最自己在比例的确定。当一种产品的边际收益的增加量等于另一种产品的边际收益的减少量时,这两种产品的组合可获最大收益。用公式表示为: 150v即: v【示例】假设某畜牧场有3hm2土地用于生产胡萝卡和青贮玉米两种饲料,其土地的分配和产品的产量、价格及总收益情况见表9-6。v表9-6土地分配方案151v土地方案152v (二)比较分析法v比较分析法是将通过调查、统计、试验研究等所搜集到的有关技术和经

82、济方面的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分组,根据可比性原则,运用各种技术经济效果指标,对不同地区、时间、单位和不同方案的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或生产项目进行比较、对比,衡量其利弊得失,以便选择最优方案的一 种分析方法,所以又叫对比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53v(1)分组比较法:根据数量评价指标和质量评价指标,将评价对象进行分组并按组计算指标数值进行技术经济效果评价。v(2)平行比较法:将经济评价指标列成平行表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选优,它可用以比较不同技术方案经济效果的差异(或不同畜产品生产经济效果的差异) ,从中选优:也可用以比较同一技术方案(或同样的畜禽在不同地区配置)经济效果的差异,寻

83、找最佳的布局方案:还可用以比较同一技术方案(或同样的生产对象不同年度之间)经济效果的差异,以探索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154v(3)综合评价顺序比较法:v把每个指标在各个方案中形成横格排列并按指标数值所反映的经济效果的大小给以相应的等级组。最佳经济效果评为一等,依次为二等,三等、。汇总时,凡某一方案平均等最高的为最佳方案,给符号I,依次给符号、。等级是反映指标的经济效果大小: I、等符号则反映方案优劣顺序。155v(4)动态比较法:v通过编制动态数列探讨和揭示分析对象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在畜牧业技术经济评价中,通常用来分析饲养畜禽的最佳饲养周期及其经济效益。v在运用比较分析方

84、法时,要注意掌握好以下四个可比性原则:v满足需要上的可比性:指在生产技术具有相同的功能,生产的产品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 和相同商贾量才可进行比较。156v计算口径上的可比件性:指不同的对比方案,不论是投入或产出,其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都必须口径一致,才有可比性。v价格上的可比性:不同对比方案的投入与产出要按统一的价格计算,以反映畜牧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真实水平,避免因价格因素干扰而形成经济效果的虚假现象,导致决策失误。157v时间上的可比性:指在分析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时,要考虑时间因素对经济效果的影响。为了反映经济效果的真实水平,要把投入和产出分别按复利率和贴现率折算成现值进行比较其绝对和相对经济

85、效果。v比较分析法适用于对一般经济现象的分析,主要用于生产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效益等有关技术经济分析指标的对比和评价。该方法是畜牧业技术经济分析中较为简单而又经常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158v利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对猪经济杂交效果进行评价。v【示例】某猪场以本地猪作为母本,以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作为父本开展杂种优势利用,获得母猪经济杂交效果见表9-7。159v从表中可以看出,利用优良种公猪与杂交母猪进行经济杂交繁育仔猪的经济效果,通过生产指标产仔头数、仔猪初生重、哺育率、断奶重、日增重和经济指标仔猪每头成本、每千克成本和增重成本、仔猪每千克售价(元)等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长白猪纯繁的产

86、仔头数低于本地猪:初生重、断奶重、日增重都高于本地猪:仔猪每增重1kg的成本和每千克仔猪的成本高于本地猪。 160v长白猪与本地猪的二元杂种初生重、断奶重、日增重高于本地猪,但低于长白猪:二元杂种的仔猪每增重1峙的成本和每千克仔猪的成本低于长白猪与本地猪,即杂交降低了成本。选用大约克和杜洛克作第二父本的三元杂交,仔猪每增重1kg的成本和每千克仔猪的成本都低于纯种本地猪和长白猪,也低于其二元杂种,说明三元杂交可进一步降低成本。两个三元杂交效果比较,杜洛克作第二父本较大约克为好,说明第二父本的选择是非常必要的。161v (三)试算分析法v也称预算分析法:是比较分析法的特殊方法。对所提出的技术措施、

87、技术方案和技术政策所需要的劳动耗费和可能取得的效果是根据各种有关技术参数和历史资料进行测算而获得的,然后对劳动耗费和经济效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优。v试算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取决于许多因素:计算项目的正确确定。生产因素的正确选择。历史资料、实验的数据和技术参数的正确运用。 162v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技术、经济条件的正确分析。预算分析法可以运用于某种技术措施设计方案与标准方案对比,或者将两种不同的技术措施方案进行对比。此外,它也是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经济效果评价。试算分析是一种预测性经济评价,有利于推行经济效果好、科学性强的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提出高技术决策的 科学性,防止因盲目性而遭受经济

88、损失。163v (四)价值工程法v亦称成本功能分析法。价值工程法的核心是利用调查、评价、优选的方法,正确处理功能与成本的关系,寻求在保证产品具有必备功能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它既可分析产品,也可分析作业项目。“价值”是一种评价标准,即产品和作业的功能(效用)和实现这种功能(效用)时所花费的总成本的比值。价值(V)、功能(效用) (F)和成本(C)三者的关系为:164v公式为:165v功能分析与评价是价值工程分析的核心,包括四方面内容:v(1)对象选择:一是在经营上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和作业;二是对提高价值有较大的显著性与可能性。选择方法有经验分析法、价值测定法、百分比分析法和ABC分析法等。

89、ABC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v(2)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主要搜集产品的有关成本、价格、市场信息、用户意见、国内外儿在同类产品的资料与最新科技成果等,汇集整理,为价值分析提供依据。 166v(3)功能分析:一般分为基本功能、辅助功能、使用功能、外观功能同类。由于不同的产品有不同功能,实现不同功能要花费的成本也不同,功能分析的目的是明确产品的必要功能、不必要的功能、过剩功能,明确花费一定的经济代价与实现特定的功能是否合算。功能分析有利于提出用最小成本实现产品功能的最佳方案。v(4)功能价值评价: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功能的重要程度,将定性的概念转化为定量的数值,通过数学计算,进行比较,选择价值低

90、、成本降幅大的功能作为价值工程研究的具体对象。 167v在 v公式中实现某一功能的必须全部费用,叫做目标成本。实际完成特定功能的全部费用叫做现状成本。目标成本可以用同类产品中最低成本来确定,也可按价值系数为1的指导思想确定: 168v价值系数(V)综合反映出功能与成本的比值是否合理。当V=l时,说明功能与实现功能所花费的成本相当,较为理想;当Vl时,说明功能较高,实现功能的成本较低,此时要查明是否出现过剩功能的现象,以求得总体功能最适宜;当 V=0时,则可以省略该功能或并入其他功能。价值工程原理比较简单,实际运用却较为复杂,必须与其他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69v

91、(五)投入产出综合平衡评价法v亦称部门联系平衡法或产业关联法。通过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分析评价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和生产技术结构。基本步骤为:根据各部门间产品交易数量编制投入产出表。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投入产出系数,编制投入产出系数表。用投入产出系数建立线性方程组,通过矩阵求逆的原理计算最终需求的变动对各部门生产的影响。 170v技入产出表是将整个国民经济或部门、企业某一时期内投入来源与产出去向排成一张纵横交叉的表格,从总体上反映在生产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数量的依存关系,即部门之间产品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相竞争、互相影响。要使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就必须保持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平衡,其静态投

92、入产出模型(1)为: 171v式中:vXii 部门的年总产出;vXijj 部门进行生产所消耗i部门产品数量; vYii 部门最终产品数量。v静态投入产出模型表示该部门产品总量,要等于它流向其他部门作为中间消耗用的产品和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之和。反映部门的产出量、中间产品,最终需求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线性数量依存关系。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还可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即耗用中间产品的数量。 172v其计算公式(2)为: v其计算公式(2)为:v式中:v aij直接消耗系数,说明部门生产每个单位产v 品所消耗的产品数量;vXijj部门实际使用的i部门产品的数量;vXjj部门的总产出。 173v把(2)式代入(1

93、)式,则得计算公式式(3): v其矩阵形式(4)为:v式中:vA直接消耗系数矩阵;vX总产出列向量; vY最终需求列向量。 174v此式即为用矩阵形式表示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此外,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表明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对某一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计算公式(5)为: v式中: bik相应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的总和。175v写成矩阵形式为: B=A+BA或B= (I-A)-1-I v式中:v I单位矩阵;vA直接消耗系数矩阵;v(I-A)-1(I-A)矩阵的逆矩阵。176v(六)系统分析法 v系统分析法是

94、把所要研究的某些技术经济问题看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并以系统观点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畜牧业生产大系统包含着自然因素、技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众多因素。任何一项畜牧业技术经济措施或方案,通过系统分析,只有选择有利于提高整个系统总体功能的技术经济措施或方案,才是优化可行的。 177v系统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步骤:v(1)提出问题:v明确提出畜牧业技术经济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v(2)确定系统边界:v根据研究的目的,通过分析从有关的全部因素中,把主要的因素规定为所要研究的系统,将畜牧业生产这一复杂的、具有多级阶梯结构系统,正确划定所要研究问题的系统边界。178v(3)确定目标:v明确规定出该系统

95、功能优劣和大小的各项指标,这些指标组成系统的目标。由于畜牧业技术经济问题往往具有多目标的特点,任何一项技术措施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目标的要求,因而需要对目标进行分类,恰当地规定主要目标、辅助目标,力求简单明了。 179v(4)建立模型:v系统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法,包括描述模型和数学模型两类。描述模型只 是抽象地分析系统的特点与因素关系;数学模型把各因素数值化,并依其相互的因果关系建立若干个方程式,通过运算来揭示系统各因素的变化对总体功能的影响,系统分析常用的数学模型有线性规划、投入产出、系统动力学模型等。 180v(5)优化系统:v指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的总体功能最佳,也就是使系统的目标函数最优

96、化。v(6)结果分析:v对系统进行优化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充分考虑优化结果的前提条件和各种不能量化的约束因素,分析其可行性。这种评价必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 181v小小 结:结:v技术在经营、生产活动中的应用都会产生一定经济效果。利用经济核算获得的计算资料,对经济效果进行评价,从而选择最佳方案。为此,需要了解经济效益、经济效果、技术经济效果等有关概念和相互关系;了解投入产出的界限理论、边际报酬变动理论、资源互代理论等;了解技 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v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方法很多,可分为两大类:定性法和定量法。正确应用这些方法评价经 济效果,有利于取得最大经济效果。 1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