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章病毒 xin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92889299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6.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三章病毒 xin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4第三章病毒 xin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4第三章病毒 xin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4第三章病毒 xin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4第三章病毒 xin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第三章病毒 xin》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三章病毒 xin(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病毒n第一节 概述n第二节 毒粒的性质n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n第四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一、病毒学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病毒学(virulogy) :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人及有益生物的病毒病害;利用病毒对有害生物、特别是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发展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第一节 概述1、特点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2 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D

2、NA或者或者RNARNA。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 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 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 核酸复制,形成子代。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例如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例如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构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例如利

3、福平可抑制痘病毒复制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第一节 概述1. 特点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病毒是一类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病毒是一类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

4、;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的独特生物类群。形式的独特生物类群。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实体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实体第一节 概述1. 特点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单细胞微生物与病毒性质的比较单细胞微生物与病毒性质的比较a DNA病毒和RNA病毒中的一部分;b 利福平可抑制痘病毒复制第一节 概述2.定义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迄今仍无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定义迄今仍无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定义病毒为具有独立于其宿主的进化史的绝对细胞内寄生物,它的病毒为具有独立于其宿主的进化史的绝对细胞

5、内寄生物,它的DNA或或RNA基因组被其所编码的蛋白质壳体化(基因组被其所编码的蛋白质壳体化(encapsidation)。)。 -(Fields等,等,1990年)年)非细胞生物(真)病毒: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二种组分亚病毒类病毒: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卫星RNA: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朊病毒:只含蛋白质三、病毒的宿主范围第一节 概述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并具有宿主特异性噬菌体(phage)、植物病毒(plant viruses)动物病毒(animal viruses)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第一节 概述同微生物学其他学科分支一样,病毒学的进步完全得益于同微生

6、物学其他学科分支一样,病毒学的进步完全得益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发展。通过病毒的分离与纯化获得纯化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制备物是病毒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技术。1.病毒的培养病毒的培养:二元培养物法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1 1. .病毒的培养病毒的培养噬菌体细菌培养物培养液营养琼脂平板细菌培养液变清亮细菌平板成为残迹平板若是噬菌体标本经过适当稀释再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在细菌菌苔上可形成圆形局部透明区域,即噬斑(plague)。如同对细菌计数一样,形成的噬菌斑也可用于对噬菌体的数目进行估算。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1.病毒的培养动物病毒实验动物鸡胚多种细胞培养四、病毒的培

7、养和纯化1. 病毒的培养若标本经过适当稀释进行接种并辅以染色处理,病毒可在培养的细胞单层上形成肉眼可见的局部病损区域,即蚀斑(plaque)或称空斑。大多数动物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培养能引起其显微表现的改变,即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例如细胞聚集成团、肿大、圆缩、脱落,细胞融合形成多核细胞,细胞内出现包涵体(inclusion body),乃至细胞裂解等。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1.病毒的培养植物病毒敏感植物叶片产生坏死斑,或称枯斑蛋白质提纯方法(盐析、等电点沉淀、有机溶剂沉淀、凝胶层析、离子交换等)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2 2. . 病毒纯化病毒纯化标准纯化的

8、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感染性病毒是有感染性的生物体病毒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纯化的病毒制备物的理化性质应具有均一性方法主要化学组成为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大小、形状和密度差速离心梯度离心(超速离心)第二节 病毒的性质病毒粒子:毒粒 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保护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蛋白质外壳 包膜第二节 病毒的性质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一、病毒的形态结构1. 病毒的大小和形状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不同病毒的毒粒大小差别很大;毒粒的形状大致可分球形颗粒(或称拟球形颗粒)、杆状颗粒和复杂形状颗粒(如蝌蚪状,卵形)等几类。几种病毒的形态和相对大小 采用

9、各种电镜技术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Orf virus:口疮病毒(接触性脓疱皮炎病毒)(负染技术)Ebola virus :埃博拉病毒(正染技术)Vaccinia virus 痘苗病毒(投影技术)第二节第二节 病毒的性质病毒的性质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一、病毒的形态结构2. 病毒的壳体结构壳体或衣壳(capsid):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由蛋白质亚基按对称的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由蛋白质亚基按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而成,是病毒毒粒的基本结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而成,是病毒毒粒的基本结构。壳体结构类型壳体结构类型螺旋对称壳体二十面体对称壳体双对称结构螺旋对称壳体:螺旋对称壳体:亚基有规律地沿

10、着中心轴亚基有规律地沿着中心轴(核酸)呈螺旋排列,进(核酸)呈螺旋排列,进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稳定结构。多面体对称壳体:多面体对称壳体:构成对称结构壳体的第二种方式是构成对称结构壳体的第二种方式是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封闭的蛋白质的鞘。封闭的蛋白质的鞘。具有双对称结构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体(tailed phage),其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包装有病毒核酸的头部通常呈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第二节 病毒的性质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一、病毒的形态结构3. 病毒的包

11、膜结构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核心)构成的复合物,又称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核心)构成的复合物,又称核衣壳。核衣壳。核壳(nucleocapsid):仅由核衣壳构成的病毒颗粒裸露毒粒(naked virion):如烟草花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等一些简单的病毒的毒粒。等一些简单的病毒的毒粒。包膜(envelope):有些病毒核衣壳被一层脂蛋白膜包裹着,它是病毒以出芽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的。有维系毒粒结构,保护病毒核壳的作用。特别是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启动病毒感染所必需的。有包膜的病毒有包膜的病毒一、病毒

12、的形态结构一、病毒的形态结构3 3. . 病毒的包膜结构病毒的包膜结构病毒包膜的基本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双层膜。病毒包膜的基本结构与生物膜相似,是脂双层膜。也称封套或囊膜。主要成分为磷脂,此外还有糖脂、中性脂肪、脂肪酸、脂肪醛、胆固醇。囊膜一般为脂质双层膜,与这些膜相联的是病毒特异性蛋白。这些病毒特异性蛋白在病毒感染和复制过程中发挥作用。囊膜表面往往具有突起物,称刺突 (spike) 或包膜子粒 (peplomer) 。囊膜对一些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敏感。有囊膜的病毒有利于其吸附寄主细胞,破坏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使病毒易于侵入细胞。 第二节 病毒的性质一、病毒的形态结构4. 病毒的结构类型四种

13、主要结构类型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裸露的螺旋毒粒;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有包膜的螺旋毒粒;有些病毒,如有尾噬菌体、痘病毒等结构更为复杂,不能包括在这些结构类型之内。不同病毒的毒粒结构复杂程度有很大的区别第二节 病毒的性质二、病毒的化学组成二、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病毒(化学组成)(化学组成)核酸;核酸;蛋白质;蛋白质;脂类;脂类;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基本化学组成二、病毒的化学组成1. 病毒的核酸t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t 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病毒核酸病毒核酸单链DNA(ss DNA);双链DNA(ds DNA);单链RNA(ss RNA);双链RNA(ds RNA)

14、;二、病毒的化学组成二、病毒的化学组成2. 病毒的蛋白质病毒蛋白质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能,但并不结合于毒粒中的蛋白质。能,但并不结合于毒粒中的蛋白质。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必需的蛋白质壳体蛋白;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包膜蛋白;存在于毒粒中的酶;存在于毒粒中的酶;二、病毒的化学组成2. 病毒的蛋白质病毒结构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病毒结构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1)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 因子的破坏;2)决定病毒感

15、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 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3)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4)构成毒粒酶,或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如构成毒粒酶,或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如T4噬菌噬菌 体的溶菌酶等),或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分体的溶菌酶等),或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分 子的合成(如逆转录酶等);子的合成(如逆转录酶等);一般来说,病毒是不具酶或酶系极不完全的,所以一旦离开宿主就不能独立进行代谢和繁殖。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病毒的特点:严格细胞内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毒粒宿主细胞有繁殖性的

16、病毒基因组有繁殖性的病毒基因组具有感染性的毒粒消失具有感染性的毒粒消失病毒基因组复制、表达病毒核酸和蛋白质装配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毒粒装配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毒粒释放至细胞外原料;能量;生物合成场所;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细胞

17、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一、病毒的复制周期1、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1939年,Max Delbruck & Emory Ellis:E. coli / bacteriopage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 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 进行计数);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 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18、该实验标志着分子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建立Max Delbruck因此荣获1969年Nobel Prize一、病毒的复制周期一、病毒的复制周期1、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噬菌体复制(繁殖)的三个阶段:1、吸附期;游离的噬菌体吸附到宿主细胞2、潜伏期;从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出新噬菌体的最短时期3、裂解期;随着菌体不断破裂,新噬菌体数目增加,直到最高值一、病毒的复制周期一、病毒的复制周期1、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取培养物直接测定病毒数量将培养物过滤去细胞后测定病毒数量将细胞裂解后测定病毒的数量。前期可将培养物先离心去

19、上清以消除未吸附病毒的影响裂解量: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目。其值等于潜伏期受染细胞的数目除以稳定期受染细胞所释放的全部子代病毒数目,即等于稳定期病毒效价与潜伏期病毒效价之比。一、病毒的复制周期2、隐蔽期(eclipse period)在潜伏期的前一段,受染细胞内检测不到感染性病毒,后一阶段,感染性病毒在受染细胞内的数量急剧增加。自病毒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出现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时间为为隐蔽期。隐蔽期病毒在细胞内存在的动力学曲线呈线性函数,而非指数关系,从而证明子代病毒颗粒是由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组与蛋白质经装配成熟,而不是通过双分裂方式产生的。不同病毒的隐蔽期长短不同,例如,DN

20、A动物病毒的隐蔽期为520小时,RNA动物病毒为210小时。一、病毒的复制周期1、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一步生长曲线是研究病毒复制的一个经典试验,最初是为研究噬菌体的复制而建立,以后推广到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的复制研究中。以适量的病毒接种于标准培养的高浓度的敏感细胞,待病毒吸附后,离心除去未吸附的病毒,或以抗病毒抗血清处理病毒细胞培养物以建立同步感染,然后继续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培养物中的病毒效价,并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即一步生长曲线。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潜

21、伏期:噬菌体的裂解量一般为几十到上百个,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可达数百乃至上万个。裂解量:一、病毒的复制周期3、病毒的复制周期复制周期(replicative circle)或称复制循环: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病毒复制过程。 吸附; 侵入; 脱壳;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包括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 装配与释放;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二、病毒感染的起始1、吸附:毒粒敏感细胞随机碰撞而接触(静电引力或氢键)可逆吸附,无特异性(非细胞颗粒也可吸附)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的结合特异性,不可逆吸附,启动病毒感染的第一阶段二、病毒感染的起始1、吸附: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

22、来源于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相互间的电荷、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得华力。不同种系的细胞具有不同病毒的细胞受体,病毒受体的细胞种系特异性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围。二、病毒感染的起始1、吸附:动物宿主细胞及细菌表面病毒受体的存在可通过生化、遗传等实验证明,但至今仍未发现植物病毒的细胞受体存在。二、病毒感染的起始2、侵入:侵入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不同的病毒-宿主系统的病毒侵入机制不同二、病毒感染的起始2、侵入:有尾噬菌体: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胞壁产生小孔;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

23、白质外壳留在胞外;吸附尾钉固着尾鞘收缩尾管穿入DNA注入如果大量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于同一细胞上,使细胞壁产生许多小孔,也可引起细胞立即裂解,但并未进行噬菌体的增殖,这种现象称为自外裂解(lysis from without)。二、病毒感染的起始2、侵入:植物病毒:通过因人为地或自然的机械损伤所形成的微伤口进入细胞;或者靠携带有病毒的媒介,主要靠是有吮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将病毒带入细胞。植物病毒一旦进入细胞后,增殖产生的子代病毒或病毒核酸可通过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与胞间连丝的相互作用从受染细胞进入邻近细胞。二、病毒感染的起始3、脱壳:脱壳是病毒侵入后,病毒的包膜

24、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病毒核酸的过程。脱壳是病毒基因组进行功能表达所必需的感染事件。T-偶数噬菌体脱壳与侵入是一起发生的动物病毒存在不同的结构类型和不同的侵入方式,其脱壳过程也较复杂。病毒的毒粒消失,失去原有的感染性,进入潜隐期。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三、病毒大分子的合成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存在着强烈的时序性病毒基因组进入胞内宿主细胞的代谢发生改变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三、病毒大分子的合成病毒生物合成的第一步是病毒mRNA的合成病毒复制所需要的病毒特异性酶蛋白及蛋白质外壳的合成(5种核酸,6条途径)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第三节 病毒的复

25、制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称做病毒的装配,亦称成熟(maturation)或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成熟的子代病毒颗粒然后依一定途径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释放标志病毒复制周期结束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T4噬菌体的装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自我装配的过程吸附侵入早期:病毒特异性酶的合成病毒核酸复制病毒结构蛋白质合成装配释放病毒大分子合成第四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增殖性感染(productive infection):感染发生在病毒能在其内完成复制循环的允许细胞内,并以有感染性病毒子代产生为特征;非增殖性感染(nonproductive infection):感染由于病毒、或

26、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在此过程中,由于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亦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某些变化,甚至产生细胞病变,但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第四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流产感染(流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abortive infection);); 限制性感染(限制性感染(restrirestrictive infection);); 潜伏感染(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请自学掌握基本概念第四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烈性噬菌体(

27、virulent phage):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lytic cycle)。温和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这一现象称做溶源性(lysogeny)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都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中(如噬菌体),亦有少数是以质粒形成存在(如P1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称做原噬菌体(prophage)在原噬菌体阶段,噬菌体的复制被抑制,宿主细胞正常地生长繁殖,而噬菌体基因组与宿主细菌染色体同步复制,并随细胞分裂而传递给子代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做溶源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a)溶源性细菌经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进入裂解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