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道路平面交叉设计.ppt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92735718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8道路平面交叉设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08道路平面交叉设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08道路平面交叉设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08道路平面交叉设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08道路平面交叉设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8道路平面交叉设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道路平面交叉设计.ppt(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第一节 交叉口设计概述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1、道路交叉包括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平面交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相交的地方称之,又称为交叉口。 立体交叉: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n2、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A、保证车辆与行人顺利通过交叉口;B、交叉口的立面设计要保证行车稳定,有满足排水要求。3、设计内容:A、选择交叉口型式,确定几何尺寸;B、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交通设施;C、验算行车视距,保证通视条件;D、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n1、交错点: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n2、结论:A、

2、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种交错点;B、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n3、解决办法:A、实行交通管制B、采用渠化交通C、修建立体交叉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n1、按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分类:十字形、T字形、X字形、Y字形、错位等2、按适应交通量、交通性质及交通组织方式分:A、加铺转角式:特点: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能力小。适用:交通量少,车速低,转弯少的三四级公路。设计要点:解决转角曲线半径和视距问题。nB、分道转弯式: 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交口。特点:转弯车辆特别是右转车辆车速高和通行能力较大。适用:

3、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设计要点:解决分道转弯半径、视距和导流岛端部半径。nC、拓宽路口式: 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特点: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适用:交通量大,转弯车辆多的二级公路或城市主干路。设计要点:解决扩宽的车道数,视距、转角曲线半径。nD、环形交叉 在交叉口的中央设置中心岛,围绕中心岛设置车行道。所有进入环道的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环绕中心岛作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方离环道驶出。 1、优点:(1)通过单向的环行使所有车辆有秩序地、连续不断地运行驶过交叉口,无须停车,尤其适用于左转弯车辆较多的情况。(2

4、)环道上的交织运行代替了平面交叉一般的角度穿越,消灭了冲突点,因此提高了行车的安全。 (3)交通组织方便。 (4)环形交叉尤其适用于五条以上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5)中心岛绿化能美化环境,在风景区和靠近城镇处采用环形交叉,可增加美观。 2、缺点:(1)占地面积大,特别是多路相交的大型环形交叉,增加了车辆的额外行驶里程,特别是左转弯车辆,而且靠造价高于其他平交。3、适用范围:(1)由于车辆在环道上受交织的影响,故车速低,仅适用交道量为5003000辆/h的道路上,交通量再大的干道,不宜采用环形交叉。 (2)有大量非机动车交通和个人交通的交叉口,不宜采用环形交叉。 n4、设计要点:主要解决中心岛的

5、形状和半径、环道的布置和宽度,交织段长度,交织角,进出口曲线半径和视距要求等。四、交叉口的计算行车速度n1、直行方向:与路段同或降低=20km/hn2、转弯方向:适当降低,取0.50.7倍路段计算行车速度。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n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n(一)、设置专用车道:n(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1、设置专用左转弯车道2、实行交通管制3、变左转为右转: 环形交通和街坊绕行(三)、组织渠化交通 在道路上划线,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一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通过。 n交通岛按其作用的不同分为:方向岛、分隔岛、中心岛和安全岛。(1)

6、方向岛:又称导向岛。(2)分隔岛:用来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快速车和慢速车,以及对向行驶车流。保证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的一种长条形交通岛,有时也采用在路面线上划线来代替与隔岛,如中央分隔带 。(3)中心岛:用来组织左转弯车辆和分隔对向车流的交通岛,设在交叉口的中央,使车辆绕岛逆时针行走。 (4)安全岛:供行人过街避让车辆之用。在宽阔的交通繁忙的街道上,为了保证行人过街安全,宜在行人横道线上中央设置安全岛。n(四)、调整交通组织如单向交通,封闭干线支路等n(五)、采用交通信号指挥系统n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n(一)行人交通组织n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

7、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人行道的布设n(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n1、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n2、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n3、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n4、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第三节 交叉口的视距n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图图8-20 8-20 视距三角形视距三角形(二)识别距离n 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

8、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n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n 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n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n 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力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时间制动减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n3、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n 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因此,可采用式(8-2)及识别时间为2s计算。n二、交叉口的转弯半径n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n交叉范围

9、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n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n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n(一)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n 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仍采用路段规定值,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0.7倍。n(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n 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在右转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0.15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采用ih=2%计算,极限值用ih=6%计算。n(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 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 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第四节

10、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拓宽设计:在交叉口内增加左、右转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设计方法。 拓宽的车道数主要取决于进口道的各向交通量、交通组织方式和车道的通行能力。n 拓宽车道包括右转弯车道和左转弯车道。一、设置条件1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1)平面交叉角小于60,且右转车较多时; (2)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时;(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4)有特殊需要时。2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n(1)不允许左转弯时;n(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时;n(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40km/h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小于200辆时;n(4)无对向直行交通,且进口道车

11、道数较路段多一条时。n二、设置方法n(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n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第四节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n(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n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n1、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4.5m)时,将进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设出左转车道。 宽型中间带宽型中间带n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4.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窄型中间带窄型中间带n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辟左转车道。n(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

12、路幅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增出左转车道。n(2)不拓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为左转车道。无中间带无中间带无中间带无中间带第五节 环形交叉口的设计n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n(一)中心岛的形状u 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u 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u 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环形交叉口的组成环形交叉口的组成n(二)中心岛的半径n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n式中: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n ih环道横坡度(%),一般采用1.5%;n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车辆,在环道

13、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交织段长度交织段长度n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n式中: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 。n二、环道的宽度n 环道的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织。环道上的车道布置: (1)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2)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3)中间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n三、交织角 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切线交角来表示的。n 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2030之间为宜。交织

14、角交织角第六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n 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n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n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n3、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n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n5、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横坡,以利于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3%。n6、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n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凸形地面凸形地面凹形地形凹形地形分水线地形分水线地形谷线地形谷线地形斜坡地形斜坡地形马鞍形地形马鞍形地形 n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n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