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神经幻灯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92562632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262 大小: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版神经幻灯_第1页
第1页 / 共262页
第二版神经幻灯_第2页
第2页 / 共262页
第二版神经幻灯_第3页
第3页 / 共262页
第二版神经幻灯_第4页
第4页 / 共262页
第二版神经幻灯_第5页
第5页 / 共2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版神经幻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版神经幻灯(2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 Fun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生理教研室生理教研室 张一兵张一兵 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功能l 协调统一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统一各器官、系统功能l 根据内外环境变化适应性调节根据内外环境变化适应性调节神神 经经 系系 统统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 ( (神经节、神经干神经节、神经干) )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躯体神经躯体神经内脏神经内脏神经脑脑脊髓脊髓一一 、神经元和神经胶

2、质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元): 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神神经经系系统统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 支持、保护、营养支持、保护、营养(一)神经元(一)神经元(neuron) 1.神经元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元基本结构与功能l 胞体(胞体(Soma) (物质合成部位,代谢中心)(物质合成部位,代谢中心)l 突起(突起(Cytoplasic process) 树突(树突( Dendrite) 轴突轴突 (Axon) l 轴丘(轴丘(Axon hillock) 始段(始段(Initial segment ) 突触小体(突触小体(

3、Synaptic knob) 基本结构:基本结构:neuronneuron基本功能基本功能:l 感受刺激感受刺激l 分析、整合和贮存信息分析、整合和贮存信息 l 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Nf 轴轴 索索 ( (neurite) )轴轴 膜膜轴突轴突长树突长树突 髓鞘(髓鞘(myelin sheath) 神经膜神经膜 (neurilemma)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纤维神经纤维(Nerve fiberNerve fiber,NfNf)l 神经纤维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纤维功能是传导兴奋 -传导的兴奋和动作电位叫神经冲动传导的兴奋和动作电位叫神经冲动l 影响传导速度

4、的因素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纤维直径纤维直径 V(m/s)=6V(m/s)=6D(D(总直径总直径, ,mm) )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 比值比值 = 0.6,= 0.6,为最适比例为最适比例 有髓纤维有髓纤维 无髓纤维无髓纤维 温度: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范围内: : 温度温度,速度,速度; 温度温度,速度,速度l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l 完整性完整性l 绝缘性绝缘性l 双向性双向性l 有相对不疲劳性有相对不疲劳性 A类类 A、A、A、A B类类 C类类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l 根据兴奋传导速度分类根据兴奋传导速度分类l 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

5、及来源分类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及来源分类纤维分分类 来源来源 直径直径 传到速度到速度 电生理学生理学 (m ) ( m/s) (分(分类 )a 肌梭的肌梭的传入入纤维 12-22 70-120 Ab 健器官的穿入健器官的穿入纤维 12左右左右 70左右左右 A 皮肤的机械感受器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传入入 5 - 12 25-70 A 纤维 (触(触压振振动觉) 皮肤的痛温肌肉深部皮肤的痛温肌肉深部压觉 2 - 5 10-15 A 无髓鞘的痛无髓鞘的痛觉温度机械感温度机械感 0.1 1.3 1 C 受器受器传入入纤维3. 神经元的轴浆运输神经元的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sport) 轴

6、浆运输:轴浆运输:轴浆的流动有物质运输作用轴浆的流动有物质运输作用意义意义: :维持神经元结构功能的完整维持神经元结构功能的完整 顺向运输顺向运输快速快速:410mm/d慢速慢速:1-12mm/d 逆向运输逆向运输: 205mm/d细 胞胞 器器微微管管快速运输动力蛋白作用机制快速运输动力蛋白作用机制驱动蛋白驱动蛋白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功能性作用功能性作用: 传导传导神神经冲动经冲动营养性作用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经常释放营养性因子,神经末梢经常释放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从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从而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代谢类型和生理功而影响

7、其持久性的结构、代谢类型和生理功能特征,它与神经冲动无关能特征,它与神经冲动无关。如如:脊灰炎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导致肌萎缩脊灰炎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导致肌萎缩5.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l 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NGF)l 脑源性脑源性NTNTl NT-3 NT-3l NT-4/5 NT-4/5( (二二)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neuroglia)()(1-51-5万亿)万亿) 周围周围NS:NS: 施万细胞施万细胞, , 卫星细胞卫星细胞中枢中枢NS:NS: 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 , 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 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1.特点特点

8、:l 多突起多突起, , 但无轴突树突之分,但无轴突树突之分,l 细胞之间缝隙链接细胞之间缝隙链接, , 无化学突触无化学突触l 膜电位可改变膜电位可改变(K(K+ +) ),但不能产生,但不能产生APAPl 终身有分裂增殖能力终身有分裂增殖能力2.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2 2)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3 3)免疫应答)免疫应答(4 4)绝缘和屏障作用)绝缘和屏障作用 (5 5)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6 6)稳定细胞外)稳定细胞外K K+ +浓度浓度(7 7)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二、突触

9、传递:二、突触传递:突触突触 化学突触化学突触电突触电突触定向突触定向突触(神经神经 骨骼肌骨骼肌)非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 (一一) ) 几类重要突触传递几类重要突触传递(神经心肌神经心肌 平滑肌平滑肌) 1. 经典的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1)(1)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微细结构 :l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突触小泡l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 :宽宽2040nm2040nml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受体或门控通道,电刺激不敏感受体或门控通道,电刺激不敏感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儿茶酚胺儿茶酚胺神经肽神经肽(2) (2) 突触的分类突触的分类根据神经元接触部位根据神经元接触部位l轴突轴突- -树突式

10、树突式l轴突轴突- -胞体式胞体式l轴突轴突- -轴突式轴突式甲:甲:轴突与突与细胞体接触胞体接触 乙:乙:轴突与突与树突接触突接触 丙:丙:轴突与突与轴突接触突接触根据突触组合形式分为:根据突触组合形式分为:轴突末梢去极化轴突末梢去极化轴突末梢去极化轴突末梢去极化Ca2+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小泡内递质释放小泡内递质释放小泡内递质释放小泡内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突突突突触触触触 传传传传 递递递递突触前膜对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的通透

11、性改变后膜对离子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的通透性递质的的释放量与放量与进入神入神经末梢的末梢的Ca+量呈正相关量呈正相关(3) 突触传递过程:突触传递过程:轴浆内轴浆内Ca2+合成合成Ca2+-CaM复合物复合物激活激活CaM依赖的依赖的PK突触蛋白磷酸化突触蛋白磷酸化突触囊泡游离突触囊泡游离向活化区移动向活化区移动(Rab3)突触囊泡固定突触前膜突触囊泡固定突触前膜囊泡释放递质入间隙囊泡释放递质入间隙( (囊泡蛋白囊泡蛋白 靶蛋白靶蛋白) )突触结合蛋白解除抑制突触结合蛋白解除抑制动员动员摆渡摆渡着位着位融合融合出胞出胞(4) 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12、,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某种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局部去极化(NaNa内流内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某种某种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局部超极化(ClCl内流内流)。轴突末梢去极化轴突末梢去极化轴突末梢去极化轴突末梢去极化Ca2+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兴奋性化学递质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膜去极化(EPSP(EPSP) )突触前膜

13、对突触前膜对CaCa2+2+的通透性的通透性 使后膜对使后膜对使后膜对使后膜对NaNa+ +、KK+ +、ClCl- -尤其是尤其是尤其是尤其是NaNa+ +的通透性的通透性的通透性的通透性 兴兴兴兴奋奋奋奋性性性性突突突突触触触触 传传传传 递递递递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兴奋1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Ca2+Ca2+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进入突触小体抑制性化学递质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释放 递

14、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质结合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膜超极化 (IPSP)(IPSP)突触前膜对突触前膜对突触前膜对突触前膜对CaCa2+2+的通透性的通透性的通透性的通透性 使后膜对使后膜对K+、Cl-尤其是尤其是Cl-的通透性的通透性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突触后神经元抑制抑抑抑抑制制制制性性性性突突突突触触触触 传传传传 递递递递2)抑制性突触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位(IPSP):):EPSPEPSP、IPSPIPSP具有局部电位的特点:具有局部电位的特点:电紧张性扩布电紧张性

15、扩布等级性电位等级性电位( (大小与刺激强度呈正比大小与刺激强度呈正比) )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总和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总和EPSPEPSP与与IPSPIPSP主要异同点的比较主要异同点的比较EPSPIPSP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递质兴奋性抑制性突触兴奋性抑制性后膜离子通透性Na+、K+Cl-后膜电位去极化超极化作用突触后神经元易产生AP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AP 慢突触后电位慢突触后电位 自主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神经元中自主神经节和大脑皮层神经元中 慢慢EPSP EPSP 膜膜K K+ +电导降低引起电导降低引起 慢慢IPSPIPSP 膜膜K K+ +电导增高引起电导增高引起 迟慢

16、迟慢EPSP:EPSP:交感神经中存在交感神经中存在, K+, K+电导降低电导降低 总趋势取决于同总趋势取决于同 时所产生的时所产生的EPSPEPSP 和和IPSPIPSP代数和。代数和。 APAP首先发生轴突首先发生轴突 始段始段( (电压门控电压门控Na+Na+ 通道密度大通道密度大) )。APAP 生后生后, , 双向传导双向传导. .(5) (5)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抑制(6)(6)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l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 如如CaCa2 2+ + 一些毒素一些毒素l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

17、: 重新摄取重新摄取 或酶降解或酶降解l影响受体因素影响受体因素: :受体数量与递质亲和力变受体数量与递质亲和力变化化(7) (7)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突触传递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synaptic plasticity)概念:概念: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的改变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的改变, , 在学习和记忆中有重要意义。在学习和记忆中有重要意义。 表现形式表现形式: : 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 习惯化和敏感化习惯化和敏感化 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l 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 在突触前末梢受到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在突触前末梢受到一短串强直性刺激

18、后, ,在在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增强,其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增强,其时程可长达时程可长达60s60s.(Ca2+.(Ca2+蓄积蓄积, ,递质持续释放递质持续释放,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 ) )l 习惯化习惯化( (habituationhabituation) )和和敏感化敏感化( (sensitization)sensitization)习惯化习惯化:当一种较为温和的刺激多次重复时,突触的反当一种较为温和的刺激多次重复时,突触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突触前末梢突触前末梢Ca2+Ca2+通道逐通道逐渐失活渐失活, ,胞内胞内Ca2+Ca2+,

19、,递质递质 ) ) “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敏感化敏感化: 在强刺激作用之后在强刺激作用之后( (有害刺激有害刺激) ),突触对弱刺激,突触对弱刺激 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 (突触前末梢突触前末梢 Ca Ca2+2+通道逐渐加强通道逐渐加强, ,胞内胞内 Ca Ca2+2+, , 递质递质 ) ) “一朝被蛇咬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十年怕井绳”l 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long-term potentiation,LTPpotentiation,LTP) ) 长时

20、程抑制长时程抑制 (long-term depression, LTD)2. 2. 非定向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 进行这种传递的神经元轴突末梢有许多进行这种传递的神经元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为为曲张体曲张体,曲张体分布在平滑肌、心肌细胞,曲张体分布在平滑肌、心肌细胞组织间隙组织间隙, ,内含有神经递质,是递质释放的内含有神经递质,是递质释放的部位

21、部位。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递质从曲张体释放递质从曲张体释放递质从曲张体释放递质从曲张体释放通过弥散作用到效应器细胞通过弥散作用到效应器细胞通过弥散作用到效应器细胞通过弥散作用到效应器细胞效应细胞发生反应效应细胞发生反应效应细胞发生反应效应细胞发生反应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不存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即一个曲张体能支配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即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较多的效应细胞。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曲张

22、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距以上,距离大的可达离大的可达400nm。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存在。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存在。递质的弥散距离大,因此传递花费的时间可大于递质的弥散距离大,因此传递花费的时间可大于1s1s。3.3.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electr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electr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 结构基础是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缝隙连接。在两个神经元紧。在两个神经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两层膜的间隔仅密接

23、触的部位,两层膜的间隔仅2-4nm2-4nm,两两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允许带电离子通过。电突触结构电突触结构传递特点:传递特点:双向传递双向传递传递速度快传递速度快 无潜伏期。无潜伏期。意义意义:可能有:可能有助于促进神经助于促进神经元产生同步性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放电。(二二) 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和受体 1.1.神经递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neurotransmitter) 概念:概念:由神经元合成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特突触前末梢释放,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异性的

24、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1) 神经递质应具备的条件神经递质应具备的条件l突触前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突触前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l递质贮存于递质贮存于突触囊泡突触囊泡,适宜刺激时释放,适宜刺激时释放l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生理作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生理作用 l存在有使其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环节存在有使其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环节l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2) 调质的概念调质的概念 神经元合成释放化学物质神经元合成释放化学物质, ,不不在神经元之间在神经元之间其信息传递作用其信息传递作用, ,但能够但能够

25、增强或削弱增强或削弱递质的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这类物质叫神经调质信息传递效应,这类物质叫神经调质 ( (neuromodulatorneuromodulator) ) 并将调质所发挥的作用并将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称为调制作用(调制作用(modulationmodulation)。戴尔原则戴尔原则: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 放同一种递质。放同一种递质。递质共存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 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 质),其末梢可同时释放这质),其末梢可同时释放这 些递质。些递质。意意 义义: : 协调某些生理过程协调某

26、些生理过程(3)(3)递质的共存递质的共存唾液腺中递质共存的模式图唾液腺中递质共存的模式图(4)(4)递质的代谢递质的代谢l合成合成l储存储存l释放释放l降解降解 2.2.受体(受体(receptorreceptor):): 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子。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子。激动剂激动剂 拮抗剂拮抗剂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特性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特性: : 特异性特异性, ,饱和性饱和性, ,可逆性可逆性。配体配体(1) (1) 受体亚型受体亚型 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27、M M受体受体 M M1 1MM5 5 N N受体受体 N N1 1、N N2 21 1、2 2 1 1、2 2、3 3 G 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3)(3)根据递质受体激活机制根据递质受体激活机制两两大大家家族族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2)(2)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位于突触前膜位于突触前膜(4)(4)受体的调节受体的调节受体上调受体上调(upregulationupregulation) 受体蛋白表达细胞膜受体蛋白表达细胞膜受体下调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downregulation) 受体蛋白内化受体蛋白内化 受体蛋白磷酸化受体蛋白磷酸化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

28、统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胆碱乙酰辅酶胆碱乙酰辅酶A AAch(突触小泡(突触小泡)胆碱乙酰胆碱乙酰 转移酶转移酶AchAch合成合成(1)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AchAch为递质的神经元叫胆碱能神经元为递质的神经元叫胆碱能神经元Ach周围神周围神经系统经系统中枢神中枢神经系统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舒张配汗腺、骨骼肌血管舒张)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系

29、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尾核、壳核、苍白球)纹状体(尾核、壳核、苍白球)边缘系统边缘系统胆碱能胆碱能纤维纤维胆碱能胆碱能神经元神经元以乙酰胆碱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以乙酰胆碱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 乙酰胆碱受体 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 (muscarinicmuscarinic receptor, M receptor, M受体)受体) 烟碱受体烟碱受体 (nicotinic receptor, Nnicotinic receptor, N受体)受体)(1) (1) 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类型类型: : M1-M5M1-M5 (G-(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

30、耦联受体) )分布分布: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效应效应: :毒蕈碱样作用(毒蕈碱样作用(M M样作用样作用) ), 心脏活动心脏活动, , 汗腺分泌汗腺分泌 内脏平滑肌的收缩内脏平滑肌的收缩, , 消化腺分泌,消化腺分泌, 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拮抗剂拮抗剂: :阿托品阿托品(atropine)(atropine)(2 2)烟碱受体)烟碱受体类型: N1和N2(离子通道受体)分布:N1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 N2 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效应: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

31、 位,兴奋自主神经节的神经元,也 能引起骨骼肌收缩拮抗剂:筒箭毒碱(tubocurarine)1、乙酰胆碱受体乙酰胆碱受体 分类 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 烟碱受体烟碱受体作用作用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心肌、平滑肌和腺体N-MN-M接头、自主神经节接头、自主神经节毒蕈碱样作用(毒蕈碱样作用(M M样)样) 烟碱样作用(烟碱样作用(N N样)样)分布分布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 所有自主神经元的突触后膜所有自主神经元的突触后膜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和少数交感 和和N-MN-M接头的终板膜上接头的终板膜上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的效应器细胞上亚型亚型 M1M1、M

32、2M2、M3M3、M4M4、M5 M5 肌肉型肌肉型(N2), (N2), 神经元型神经元型(N1)(N1)机制机制G G蛋白蛋白-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AChACh门控通道门控通道阻断剂阻断剂 阿托品阿托品 筒箭毒碱筒箭毒碱 十烃季铵十烃季铵 六烃季铵六烃季铵(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中枢神中枢神经系统经系统中脑网状结构中脑网状结构脑桥蓝斑脑桥蓝斑延髓网状结构腹外侧延髓网状结构腹外侧NENE神经元神经元延髓延髓E E神经元神经元外周神外周神经系统经系统多数交感节后纤维多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交感胆碱能纤维除外感胆碱能纤

33、维除外)NENE神经纤维神经纤维NENE和和E E中枢中枢去甲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素神经元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能神经元低位脑干低位脑干上行部分上行部分支配低位脑干支配低位脑干下行部分下行部分延髓延髓上行部分上行部分下行部分下行部分 能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能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G G蛋白藕连受体)蛋白藕连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l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受体)l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受体)不同组织器官受体分布不同不同组织器官受体分布不同心脏:心脏: 受体受体血管血管皮肤、肾

34、脏、胃肠:皮肤、肾脏、胃肠: 受体受体骨骼肌、肝脏:骨骼肌、肝脏:受体受体与与受体结合能力强受体结合能力强与与受体和受体和受体都结合受体都结合 受体受体 分类分类:1:1和和22 效应效应: 1: 1受体兴奋后,主要使平滑肌产生受体兴奋后,主要使平滑肌产生兴奋效应,如扩瞳肌收缩;血管收缩。但对兴奋效应,如扩瞳肌收缩;血管收缩。但对平滑肌也有抑制效应,如使小肠平滑肌舒张平滑肌也有抑制效应,如使小肠平滑肌舒张 阻断剂阻断剂: :酚妥拉明酚妥拉明:1:1和和22 哌唑嗪哌唑嗪:1:1 育亨宾育亨宾:2:2 受体受体 分类分类: : 1 1、22、33 效应:效应:22受体兴奋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一般是

35、受体兴奋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一般是抑制性的,如冠状血管舒张、支气管舒张、小肠抑制性的,如冠状血管舒张、支气管舒张、小肠舒张舒张;1;1受体兴奋对心肌的效应却是兴奋的,如受体兴奋对心肌的效应却是兴奋的,如促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促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 阻断剂阻断剂: :普洛萘尔(心得安):普洛萘尔(心得安):11和和22 阿替洛尔:阿替洛尔:11受体受体 丁氧胺(心得乐):丁氧胺(心得乐):22n 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drenergic receptor)分类分类亚型亚型分布部位分布部位作用作用阻断剂阻断剂型肾型肾上腺素上腺素能受体能受体

36、1 1子宫、膀胱及许子宫、膀胱及许多血管平滑肌上多血管平滑肌上作用主要是兴作用主要是兴奋的,使平滑奋的,使平滑肌收缩肌收缩哌唑嗪哌唑嗪酚妥拉明酚妥拉明2 2主要分布于突触主要分布于突触前膜前膜抑制神经末梢抑制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的递质释放育亨宾育亨宾酚妥拉明酚妥拉明型肾型肾上腺素上腺素能受体能受体1 1主要分布于心脏主要分布于心脏兴奋心脏兴奋心脏阿提洛尔阿提洛尔普萘洛尔普萘洛尔2 2支气管、胃肠、支气管、胃肠、子宫及许多血管子宫及许多血管平滑肌上平滑肌上作用是抑制的作用是抑制的使平滑肌舒张使平滑肌舒张丁氧胺丁氧胺普萘洛尔普萘洛尔3 3脂肪组织脂肪组织可能与脂肪分可能与脂肪分解代谢有关解代谢有关尚

37、未发现尚未发现3 . 3 . 多巴胺多巴胺及其受体及其受体 主要位于中枢,由黑质产生,储存于纹状体 功能功能:参与躯体运动、精神运动、垂体分泌、 心血管等调节4. 5-4. 5-羟色胺及其受体羟色胺及其受体 5-羟色胺递质系统主要存在于中枢,受体多而 复杂,大多为G蛋白受体,主要参与痛觉调节、 情绪、睡眠、体温等5 5、组织胺及其受体、组织胺及其受体6 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谷氨酸、门冬氨酸抑制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GABAGABA、甘氨酸、甘氨酸 7 7、肽类递质及其受体、肽类递质及其受体8 8、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嘌呤

38、类递质及其受体9 9、气体类递质:、气体类递质:NO CONO CO1010、其他、其他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 式固定的低级反射活动,通过皮层下各级 中枢形成,无大脑皮层参与 膝跳反射 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 就让人口水直流。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后天学习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后天学习而 产生的,数量无限、可建立可消退、大脑皮产生的,数量无限、可建立可消退、大脑皮层参与的高级反射层参与的高级反射 (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在进行反射活动时,既有初级水平的整合活在进行反射活动时

39、,既有初级水平的整合活动,也有较高级水平的整合活动,通过多级水平动,也有较高级水平的整合活动,通过多级水平整合后,反射活动更具复杂性和适应性整合后,反射活动更具复杂性和适应性l 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l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按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不同按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不同 l传入传入N N元元l中间中间N N元(最多)元(最多)l传出传出N N元元 1. 1. 单线式联系单线式联系 一个突触前一个突触前N N元仅与一个突触后元仅与一个突触后N N元发生元发生 突触联系如视网膜的视锥细胞与双突触联系如视网膜的视锥细胞与双 极细胞的突触联系

40、。极细胞的突触联系。 意义:使视锥系统具有较高分辨能力意义:使视锥系统具有较高分辨能力 2.2.辐散式辐散式(divergence)(divergence)聚合式聚合式(convergence)(convergence): 辐散式:辐散式:一个一个神经元通过轴突末梢分支与多个神神经元通过轴突末梢分支与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使与之相连的许多神经元同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使与之相连的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多见时兴奋或抑制,多见传入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一对多)(一对多) 聚合式:聚合式:一个一个神经元接受多个神经元轴突末梢建神经元接受多个神经元轴突末梢建立突触联系,来源不同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立

41、突触联系,来源不同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元整合,多见一神经元整合,多见传出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多对一)(多对一)辐射式辐射式聚合式聚合式3.3.连锁式和环式联系连锁式和环式联系 中间神经元之间,由于辐散和聚合式联中间神经元之间,由于辐散和聚合式联 系同时存在形成系同时存在形成。 意义:意义: 连锁式:连锁式:在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在空间上扩大作用范围。 环环 式式 :正反馈使兴奋增强和延续正反馈使兴奋增强和延续 负反馈使活动及时终止负反馈使活动及时终止后发放后发放: :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经停止, 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传出通

42、路上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连锁状和环状联系连锁状和环状联系(四)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四)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单向传播: 突触结构的极性决定突触结构的极性决定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 需时间为需时间为0.3-0.5ms0.3-0.5ms,兴奋的总和兴奋的总和: 时间总和、空间性总和时间总和、空间性总和 动作电位或易化动作电位或易化总和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反射活动中,传入和传出神经的放电在反射活动中,传入和传出神经的放电频率不同频率不同。后发放:环式联系反射通路中。后发放:环式联系反射通路中。6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内环境变

43、化敏感和易疲劳(五)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五)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CNS兴奋兴奋抑制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postsynaptic inhibition) 概念:概念:通过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释放抑制性递 质,使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质,使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IPSP IPSP,产生抑制。产生抑制。l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l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

44、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传入神经元进入中枢后,一方面引起某传入神经元进入中枢后,一方面引起某一中枢神经元产生兴奋,另一方面发出侧一中枢神经元产生兴奋,另一方面发出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后者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后者活动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活动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 . 意义:意义:使不同中枢间的活动协调起来使不同中枢间的活动协调起来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recurrent inhibition)(recurrent inhibition) 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

45、,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去兴奋一抑制性中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去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间神经元,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意义: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也促使同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也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特点特点: 必须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参与必须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使突触后膜产生使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 抑制性质是一种超极化抑制抑

46、制性质是一种超极化抑制2.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l多见感觉传入通路多见感觉传入通路l调节感觉传入活动调节感觉传入活动l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一轴突触轴一轴突触2、突触前抑制:机制一机制一:末末梢梢B B兴兴奋奋时时释释放放递递质质-氨氨基基丁丁酸酸(GABAGABA),与与末末梢梢A A上上的的GABAGABAA A受受体体结结合合 末末梢梢A A对对ClCl- -的的通通透透性性增增高高 传传到到末末梢梢A A的的APAP幅幅度度减减小小 进进入入末末梢梢A A的的CaCa2+2+数数量量减减少少 末末梢梢A A释释放放的的兴兴奋奋性性递递质质量量减减少少 突突触后神经元的触后神经元的EP

47、SPEPSP减小减小 机制二机制二:末末梢梢A A上上的的GABAGABAb b受受体体激激活活 通通过过G G蛋蛋白白介介导导,K+K+通通透透性性增增高高,外外流流 复复极极化化加加快快,同同时时CaCa2+2+ 内内流流 末末梢梢A A释释放放的的兴兴奋奋性性递递质质量量减减少少 突突触触后后神神经元的经元的EPSPEPSP减小减小 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特点:特点: 建立在轴建立在轴- -轴突触结构基础之上轴突触结构基础之上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的量减少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的量减少 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EPSP EPSP 变小变小 3. 3. 突触后易化突触后易化 EPSPEPS

48、P总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总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4.4.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易化 结构基础:轴结构基础:轴- -轴突触轴突触(一)感觉传入通路(一)感觉传入通路感受器感受器初级神经元初级神经元脊髓或脑干脊髓或脑干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多级神经元多级神经元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反射弧反射弧) (感觉感觉)一一 、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深感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 :后索后索- -内侧丘系系统内侧丘系系统 the dorsal column-medial lemniscal system ( (先上行先上行, ,后交叉后交叉) ) 精细触觉精细触觉( (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

49、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 物体表面性状的辨别觉物体表面性状的辨别觉);); 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 ; 深部压觉深部压觉; ;1. 1. 丘脑前传入系统丘脑前传入系统三者的传入冲动三者的传入冲动经后根节外侧部经后根节外侧部( (粗纤维部分粗纤维部分) )进入脊髓后角进入脊髓后角沿同侧后索上行沿同侧后索上行抵达延髓下部抵达延髓下部在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在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换元后的第换元后的第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交叉到对侧沿内侧丘系沿内侧丘系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浅感觉传导通路:浅感觉传导通路:前外侧系统前外侧系统 the anterol

50、ateral system ( (先交叉,后上行先交叉,后上行) )轻触轻触- -压觉压觉痛觉痛觉温度觉温度觉轻触轻触- -压觉压觉, ,痛觉痛觉, ,温度觉的传入纤维温度觉的传入纤维经后根节外侧部经后根节外侧部( (细纤维部分细纤维部分) )进入脊髓后角并于此换元进入脊髓后角并于此换元换元后的第换元后的第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沿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沿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上行到达丘脑感觉接替核* *脊髓半离断脊髓半离断: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病变平面以下对侧浅感觉障碍,同侧浅感觉障碍,同侧深感觉障碍。见于深感觉障

51、碍。见于髓外肿瘤的早期、髓外肿瘤的早期、脊髓外伤。脊髓外伤。 *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 :中央管前交叉感觉传中央管前交叉感觉传导路局限破坏:导路局限破坏: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为相应觉障碍。表现为相应节段内的痛、温度觉节段内的痛、温度觉丧失,而触觉、深感丧失,而触觉、深感觉保留。觉保留。注解:注解: 由于传导痛觉、温度觉的传入纤维在进入由于传导痛觉、温度觉的传入纤维在进入脊髓后脊髓后在进入水平的在进入水平的 1-21-2个节段内更换神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并交叉到对侧;而传导轻触经元并交叉到对侧;而传导轻触- - 压觉的传压觉的传入纤维在进入脊髓后分成上行和下行纤维,入纤

52、维在进入脊髓后分成上行和下行纤维,分别在多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并交叉到对侧,分别在多个节段内更换神经元并交叉到对侧,因而发生上述痛、温觉受损而触觉保留现象。因而发生上述痛、温觉受损而触觉保留现象。 S L T CS L T C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脊脊髓髓丘丘脑脑侧侧束束C T L S头面部的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的感觉传导路: Facial sensory pathway 触觉、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触觉、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 三叉神经主核、中脑核中继换元三叉神经主核、中脑核中继换元痛觉、温度觉的传入冲动痛觉、温度觉的传入冲动 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继换元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继换元发出第发出第级纤维级纤维越至对

53、侧越至对侧三叉丘系三叉丘系丘脑后内侧腹核丘脑后内侧腹核2.2.丘脑的核团丘脑的核团(嗅觉除外嗅觉除外)(1 1)第)第类细胞群类细胞群即即特异感觉接替核特异感觉接替核 (specific sensory relay nuclei):(specific sensory relay nuclei): 此类核团接受的第此类核团接受的第级神经元感觉纤级神经元感觉纤维的投射,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维的投射,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包括后腹核和内、外区,引起特定感觉,包括后腹核和内、外侧膝状体。侧膝状体。(视觉视觉)(听觉听觉)(躯干四肢躯干四肢)(头面部头面部)1)1)后腹核后腹核(

54、 (ventral posterior nucleusventral posterior nucleus ) 后外侧腹核后外侧腹核为脊髓丘脑束(浅)和内为脊髓丘脑束(浅)和内 侧丘系(深)的换元站侧丘系(深)的换元站, ,与与躯体感觉躯体感觉 有关。有关。 后内侧腹核后内侧腹核为三叉丘系的换元站为三叉丘系的换元站, , 与与头面部感觉头面部感觉有关。有关。 2)2)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是:是听觉听觉传导路的换元传导路的换元 站,发出的纤维向听觉皮层站,发出的纤维向听觉皮层( (颞叶颞叶) ) 投射。投射。3)3)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是:是视觉视觉传导路的换元传导路的换元 站,发出的纤维向视

55、皮层站,发出的纤维向视皮层( (枕叶枕叶) )投投 射。射。2 2第第类细胞群类细胞群即即感觉联络核感觉联络核 ( (associated nuclei) ) : 此类核团接受特异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此类核团接受特异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某一特定区域。功能是协调各种感觉在丘功能是协调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间的联系脑和大脑皮层水平间的联系。如:丘脑前。如:丘脑前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枕核等。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枕核等。1)1)下丘脑乳头体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丘脑前核皮层皮层 扣带回,参与内脏活动调节;扣带回,

56、参与内脏活动调节;2)2)小脑、苍白球、后腹核小脑、苍白球、后腹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外侧腹核皮层运动区,参与皮层对肌肉的运动调节皮层运动区,参与皮层对肌肉的运动调节3)3)内、外侧膝状体内、外侧膝状体丘脑枕核丘脑枕核皮层的顶叶、皮层的顶叶、枕叶和颞叶的中间联络区,参与各种感觉枕叶和颞叶的中间联络区,参与各种感觉的联系功能。的联系功能。 3.3.第第类细胞群类细胞群即即非特异投射核群非特异投射核群 (nonspecific projection nuclei)(nonspecific projection nuclei): : 靠近丘脑中线的,内髓板以内的靠近丘脑中线的,内髓板以内的 各种结构。主

57、要指髓板内核群。各种结构。主要指髓板内核群。 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 外侧核等外侧核等。 此类核团没有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此类核团没有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维,但可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的投维,但可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的投射,再通过多突触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整射,再通过多突触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奋状态的作用。 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 )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 征的不同,分成两

58、大系统征的不同,分成两大系统: :(1 1)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l为丘脑第为丘脑第、类核团向大脑皮层特类核团向大脑皮层特 定区的投射,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定区的投射,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l经典经典传导路传导路: :三级神经元接替三级神经元接替; ; 视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 :包括视杆和视锥细包括视杆和视锥细 胞在内为四级神经胞在内为四级神经 元接替;元接替; 听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 :经更多神经元接替;经更多神经元接替; 嗅觉传导路嗅觉传导路: :与感觉接替核无关;与感觉接替核无关; l 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投射纤维终止来自特异投

59、射系统的上行投射纤维终止于皮层第四层于皮层第四层, ,与该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与该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触联系, ,并通过若干中间神经元接替并通过若干中间神经元接替, ,转转而与大锥体细胞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而与大锥体细胞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 ,诱诱发其兴奋;发其兴奋;l 功能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层发出传出冲动。 (2 2)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1 1)为丘脑第为丘脑第类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弥类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弥 散性投射散性投射, ,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不具有点对点

60、投射关系; ;2 2)由于通过网状结构反复换元)由于通过网状结构反复换元, ,失去了失去了 专一的特异性感觉的传导功能专一的特异性感觉的传导功能, ,是不是不 同感觉的共同上升路径同感觉的共同上升路径; ;3 3)其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反复分支,)其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反复分支, 终止到各层,与各层神经元的树突终止到各层,与各层神经元的树突 形成突触联系。这种联系不易引起形成突触联系。这种联系不易引起 神经元局部兴奋的总和,只能以电神经元局部兴奋的总和,只能以电 紧张形式影响细胞的兴奋状态;紧张形式影响细胞的兴奋状态;4 4)功能: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能)功能: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能 维持和改

61、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类别类别不同点不同点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non-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non-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传导道)(传导道)特定的传导道特定的传导道经三级换元经三级换元特定传导道的侧支特定传导道的侧支经多级换元经多级换元丘脑神经核丘脑神经核团团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 联络核联络核非特异投射核非特异投射核与大脑皮层与大脑皮

62、层的联系的联系投向大脑皮层的特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定区域,具有点对点对点点的联系的联系投向大脑皮层的广投向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泛区域,不具有点不具有点对点对点的联系的联系功能功能产生特定感觉,激产生特定感觉,激发神经冲动发神经冲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层的兴奋状态( (二二) )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丘脑后腹核携带的躯体感觉信息经丘脑后腹核携带的躯体感觉信息经特异特异投射系统投射系统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该区域该区域称为称为躯体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代表区l体表感觉区体表感觉区l本体感觉区本体感觉区1.1.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

63、代表区 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 部位:中央后回部位:中央后回( (相当相当rodmann3-1-2rodmann3-1-2区区) )。 半球外侧面半球外侧面 半球内侧面半球内侧面 投射规律:投射规律: 交叉投射,即一侧体表感觉向对交叉投射,即一侧体表感觉向对 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投射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投射 是双侧的;是双侧的; 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倒置的,但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倒置的,但 头面部代表区内的安排是正立的;头面部代表区内的安排是正立的; 投射区面积的大小与不同体表感投射区面积的大小与不同体表感 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产生的感觉定位明确而精细。产生的感觉定位明

64、确而精细。 中央后回皮层细胞纵行中央后回皮层细胞纵行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称的最基本功能单位,称为为感觉柱感觉柱。它是一个传。它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的整合处理入传出信息的整合处理单位,一个细胞柱兴奋时,单位,一个细胞柱兴奋时,相临细胞柱受抑制。相临细胞柱受抑制。大脑皮层感觉柱大脑皮层感觉柱 Sensory columnSensory column感觉皮层的可塑性感觉皮层的可塑性表现:表现:感觉区神经元之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感觉区神经元之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 较快的改变。较快的改变。原因:原因:可能因为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可能因为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 广泛的

65、聚合和辐散联系,这些联系在广泛的聚合和辐散联系,这些联系在 废用时减弱,在频繁使用时增强。废用时减弱,在频繁使用时增强。 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 Somatic sensory area, S 部位:中央后回和脑岛之间。部位:中央后回和脑岛之间。 特点:特点: 投射区面积小投射区面积小 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正立的;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正立的; 产生的感觉定位不明确,仅产生的感觉定位不明确,仅 是粗糙分析。是粗糙分析。 . .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 Proprioceptive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部位:中央前回部位:中央前回(4(4区区) )。 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66、 该区是主要运动区,也是肌肉本该区是主要运动区,也是肌肉本 体感觉投射区;体感觉投射区; (三)痛觉(三)痛觉 Pain sense ( () )体表痛体表痛 痛觉的性质分类及其传导纤维:痛觉的性质分类及其传导纤维: 快痛快痛( (Fast pain):):一种发生一种发生 很快的定位清楚的很快的定位清楚的“刺痛刺痛”, 特异投射系统到大脑皮层第一第二感觉特异投射系统到大脑皮层第一第二感觉区区 如如: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 慢痛慢痛(Slow Pain) 深部痛深部痛 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肌腱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肌腱 表现为慢痛,定位不明确,常伴有情表

67、现为慢痛,定位不明确,常伴有情 绪反应和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绪反应和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 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传入神经主要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入神经主要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入中枢后,沿脊髓丘脑束和感觉投射系进入中枢后,沿脊髓丘脑束和感觉投射系统到大脑皮层。皮层代表区混杂在第一感统到大脑皮层。皮层代表区混杂在第一感觉区内。觉区内。有痛觉感受器,无本体感受器有痛觉感受器,无本体感受器 1 1内脏痛的特点内脏痛的特点: 定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定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缓慢、持续缓慢、持续

68、对锐器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对锐器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而对炎症、缺血、痉挛、牵拉、扩张而对炎症、缺血、痉挛、牵拉、扩张 性刺激敏感;性刺激敏感; 伴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恶心、伴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恶心、 呕吐及呕吐及 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二)内脏感觉(二)内脏感觉2 2 体腔壁痛体腔壁痛体腔壁浆膜体腔壁浆膜( (胸膜、腹膜胸膜、腹膜) )受刺受刺激引起的疼痛。激引起的疼痛。2牵涉痛牵涉痛: 概念: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概念: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 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牵涉痛可能机制牵涉痛可能机制: :会聚会聚- -易化学说易化

69、学说 Convergence-facilitation theory 会聚学说会聚学说 易化学说易化学说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 器官器官 心绞痛心绞痛 胃溃疡、胃溃疡、 胰腺炎胰腺炎 肝、胆肝、胆 肾结石肾结石 阑尾炎阑尾炎 体表体表 心前区心前区 左上腹左上腹 上腹部上腹部 痛部痛部 左臂尺侧左臂尺侧 肩胛间肩胛间 脐周脐周 右肩胛右肩胛 腹股沟腹股沟三、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三、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 视觉视觉: 部位:部位: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沟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沟 的上、下缘的上、下缘(17(17区区) )。 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一侧枕叶皮层接受

70、同侧眼的颞侧视网一侧枕叶皮层接受同侧眼的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的鼻侧视网膜的传入投射膜和对侧眼的鼻侧视网膜的传入投射(即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这与双眼(即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这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功能的形成有关。视觉和立体视觉功能的形成有关。 视网膜的上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视网膜的上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 缘,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下缘;缘,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下缘; 视网膜的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前视网膜的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前 部,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部,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 * *利用上述知识并结合视野测定结利用上述知识并结合视野测定结 果,可判断病损部位。果,可判断病损部位。

71、( (膝状体距状束膝状体距状束) )(3)视觉的中枢分析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初级视皮层点对点初级视皮层点对点投射投射; ;视皮层第视皮层第层层, ,又可分为又可分为a a、b b、cc、cc四个四个亚层亚层, , 其中其中cc层细胞产生移动、位置和立体层细胞产生移动、位置和立体视觉视觉; ;cc层细胞产生颜色、形状、质地和微细层细胞产生颜色、形状、质地和微细结构视觉结构视觉; ;视皮层的感觉柱称为视皮层的感觉柱称为定向柱定向柱( (orentationorentation column),column),对某一特定方向的光作最佳反应对某一特定方向的光作最佳反应, ,每每跨越

72、一个定向柱跨越一个定向柱, ,感受方向就差感受方向就差5510,10,集集合起来构成合起来构成360360感受野感受野; ;听觉听觉 ( (Auditory) ) 部位部位: :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4141、 4242区)。区)。 投射特点:投射特点: 通路通路: :听听NN同侧耳蜗核换元同侧耳蜗核换元然后大部分然后大部分 交叉交叉, ,少部分不交叉少部分不交叉到上橄榄核到上橄榄核 外侧丘系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初级听皮初级听皮 层。上橄榄核以前通路为双侧性层。上橄榄核以前通路为双侧性; ; 音调定位音调定位( (tonal localization):)

73、:低音调组低音调组 分布于听皮层的前外侧分布于听皮层的前外侧; ;高音调组分布于高音调组分布于 后内侧后内侧; ;听皮层听皮层N N元可对声音刺激的激发,元可对声音刺激的激发, 频率频率,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 ,声源方向等作出反应。声源方向等作出反应。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最后公路(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final common path):):运运动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接受外周的传入信息动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接受外周的传入信息和高位中枢的下传冲动,产生传出冲动至相应和高位中枢的下传冲动,产生传

74、出冲动至相应的骨骼肌。的骨骼肌。 作用:作用:引发随意运动;调节姿势;协调不引发随意运动;调节姿势;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同肌群的活动。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运运动神经元动神经元(最后公路)最后公路)皮层等高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位中枢的下传信息下传信息皮肤皮肤 肌肌肉关节等肉关节等传入信息传入信息骨骼肌骨骼肌(二)运动单位(二)运动单位(motor unitemotor unite ) 运动单位运动单位:一个: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配的全部肌纤维。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经元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二、姿势的中枢调节二、姿势的中枢调节(一)脊

75、髓的调节功能(一)脊髓的调节功能脊休克(脊休克(spinal shock):):概念概念: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的反射暂时丧失的现象脊髓的反射暂时丧失的现象表现表现:肌张力下降甚至消失,血管扩张,血肌张力下降甚至消失,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储留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储留产生原因产生原因:不是脊髓损伤刺激本身引起不是脊髓损伤刺激本身引起, ,而而是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如大脑是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如大脑皮层前庭核对脊髓的控制作用(抑制和易化)皮层前庭核对脊髓的控制作用(抑制和易化)出现无反应状态。

76、出现无反应状态。特点:特点: 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 (蛙几分钟,人类需数月)(蛙几分钟,人类需数月) 。 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 简单的反射先恢复简单的反射先恢复( (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 ); 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复杂的反射后恢复( (如对侧伸肌反射等如对侧伸肌反射等) )。 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 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 .脊髓对姿势的调节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

77、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中枢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的运动,以保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的反射活动的反射活动 脊髓水平完成的姿势反射:脊髓水平完成的姿势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 (flexor reflexflexor reflex) 脊动物接受伤害性脊动物接受伤害性 刺激时,受刺激一刺激时,受刺激一 侧的肢体出现屈曲侧的肢体出现屈曲 的反应的反应 (不属于姿势反射)(不属于姿势反射)

78、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crossed extensor reflexreflex): 刺激强度过大时,刺激强度过大时, 可在同侧肢体发可在同侧肢体发 生屈肌反射的基生屈肌反射的基 础上发生对侧肢础上发生对侧肢 体伸肌的反射活体伸肌的反射活 动动(姿势反射)(姿势反射)(2 2)牵张反射(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stretch reflex)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时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时 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 活动活动 l 腱反射(腱反射(tendon reflextendon r

79、eflex) l 肌紧张(肌紧张(muscle tonusmuscle tonus)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 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 射射 特点特点: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 反射时很短,约反射时很短,约0.7ms0.7ms。 意义意义: 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 :反射弧有损反射弧有损 伤;伤; 腱反射亢进腱反射亢进: :控制脊髓控制脊髓 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 弱或消失弱或消失。 1. 牵张反射的类型牵张反射的类型(1 1)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膝跳反射弧: 叩击股四头肌腱叩击股四头肌腱 肌

80、肉受到牵拉刺激肌肉受到牵拉刺激 肌梭兴奋肌梭兴奋 I Ia a类和类和类类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传入 运动神经元兴奋运动神经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 (2 2)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指缓慢持续的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的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特点 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收缩状态。 同一肌肉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同一肌肉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 持久,不容易疲劳持久,不容易疲劳 意义 对抗牵拉以维持身体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对抗牵拉以维持身体姿势,是一切躯体运动的基础

81、。 两种牵张反射的比较两种牵张反射的比较腱腱反射反射快速牵拉肌腱,如叩击快速牵拉肌腱,如叩击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肌肉同步活动肌肉同步活动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不能持久不能持久肌紧张肌紧张缓慢牵拉肌腱缓慢牵拉肌腱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肌肉交替收缩肌肉交替收缩紧张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不易疲劳不易疲劳肌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肌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肌梭肌梭 肌肌梭梭呈呈梭梭形形,属属于于本本体体感感受受器器, , 其其外外层层为为一一结结缔缔组组织织囊囊,囊囊外外为为梭梭外外肌肌纤纤维维, ,囊囊内内含含有有612612条条梭梭内内肌肌纤纤维维,具具有有收收缩缩能能力力。感感受受肌肌肉肉长长度度变变

82、化化或或感感受受牵牵拉拉刺刺激激,梭梭内内肌肌纤纤维维与与感感受受装装置置呈呈串串联联, , 梭梭外外肌肌纤纤维与肌梭呈并联维与肌梭呈并联肌梭肌梭感受器兴奋感受器兴奋脊髓前角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牵拉肌肉牵拉肌肉 梭外肌拉长、肌梭也变长梭外肌拉长、肌梭也变长兴奋由兴奋由、类纤维传入脊髓类纤维传入脊髓受牵拉的同一肌肉(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梭外肌梭外肌)收缩)收缩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纤维传出冲动传出神经纤维传出冲动 反射过程反射过程 Muscle-receptors-and-Spinal-Reflexes.swf梭外肌的收缩敏感性梭外肌的收缩敏感

83、性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改变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改变经经类类神经纤维传入神经纤维传入持续牵拉持续牵拉伸肌伸肌 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长度、张力)(长度、张力)运动神经元兴奋运动神经元兴奋高位中枢下达冲动高位中枢下达冲动至脊髓至脊髓重力作用重力作用环环路路-环路的意义环路的意义:可使肌肉维持可使肌肉维持 于缩短状态。于缩短状态。脑干高位中枢脑干高位中枢 通过兴奋通过兴奋环环 路,调节肌紧路,调节肌紧 张。张。-环路对提高肌梭敏感性的示意:环路对提高肌梭敏感性的示意:腱器官腱器官(tendon organ),对肌肉张力变化对肌肉张力变化敏感与梭外肌串联敏感与梭外肌串联. . 用力牵拉肌肉用力牵拉肌肉腱器官兴

84、奋腱器官兴奋 b b传入冲传入冲动动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抑制运动神经元抑制梭外肌舒张梭外肌舒张梭外肌收缩时,肌梭抑制梭外肌收缩时,肌梭抑制-运动运动N N兴奋、梭内肌收缩、肌肉受牵拉兴奋、梭内肌收缩、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时,肌梭兴奋(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 在动物中脑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动物中脑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 ,表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 ,脊柱坚硬,呈角弓脊柱坚

85、硬,呈角弓 反张等伸肌紧张亢进的状态反张等伸肌紧张亢进的状态, ,是建立在脊髓是建立在脊髓 牵张反射的基础上牵张反射的基础上 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 脑干网状结构有易化区和抑制区调控肌紧张脑干网状结构有易化区和抑制区调控肌紧张 大脑皮层、纹状体等调控肌紧张的区域通过大脑皮层、纹状体等调控肌紧张的区域通过 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抑制区和抑制区发挥作用。发挥作用。 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切断了大脑皮层运动切断了大脑皮层运动 区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联系,使易化区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联系,使易化 区活动相对占优势区活动相对占优势去皮层僵直(去皮层僵直

86、(decorticate rigiditydecorticate rigidity) 如蝶鞍上囊肿引致皮层与皮层下失去如蝶鞍上囊肿引致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肢伸肌僵直及上联系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肢伸肌僵直及上肢的半屈状态,称肢的半屈状态,称去皮层僵直去皮层僵直僵直僵直: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 间接间接 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运动神经元而运动神经元而 出现的僵直。通过出现的僵直。通过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实现的。实现的。僵直: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传入

87、冲动增多,转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传入冲动增多,转 而提高而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通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通 过过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实现的实现的。僵僵直直的的产产生生机机制制中脑上下中脑上下丘间离断丘间离断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尾状核尾状核网状结构易化区网状结构易化区网状结构抑制区网状结构抑制区小脑小脑前庭前庭脑干对姿势的调节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状态反射(attitudinal reflex):):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张性迷路紧张

88、反射(迷路紧张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颈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tonic neck reflex)()()翻正反射(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随意运动随意运动的设想的设想皮层联皮层联络区络区基底神基底神经节经节皮层小皮层小脑脑运动皮运动皮层和运层和运动前区动前区脊髓小脑脊髓小脑运动运动设计设计执行执行 三、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三、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随意运动的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调节1.1.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大脑皮层的运动区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特征:特征:交叉支配,面上部双侧交叉支配,面上部

89、双侧运动越精细,代表区越大运动越精细,代表区越大倒置分布(头面部正立倒置分布(头面部正立)(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中中央央前前回回 (1) (1) 皮层脑干束皮层脑干束 (2) (2) 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侧束(80%):):脊髓前角外侧脊髓前角外侧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精细的、技巧控制四肢远端的肌肉,精细的、技巧 性的运动性的运动皮层脊髓前束(皮层脊髓前束(20%):):脊髓前角内侧脊髓前角内侧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姿势的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的肌肉,姿势的 维持和粗大的运动维持和粗大的运动2 2、运动传出通路、运动传出通路(3 3)运

90、动传导通路损伤表现)运动传导通路损伤表现柔软性麻痹(软瘫)柔软性麻痹(软瘫)痉挛性麻痹(硬瘫)痉挛性麻痹(硬瘫)随意运动丧失随意运动丧失随意运动丧失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牵张反射亢进牵张反射亢进特特点点单纯皮层脑干束、单纯皮层脑干束、皮层脊髓束损伤皮层脊髓束损伤单纯皮层脑干束、单纯皮层脑干束、皮层脊髓束损合并皮层脊髓束损合并姿势调节通路损伤姿势调节通路损伤原原因因巴巴宾宾斯斯基基征征皮层脊髓测束损伤皮层脊髓测束损伤(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皮层下核团,与皮层小脑基底神经节皮层下核团,与皮层小脑一起构成皮层下与大脑皮层的回路一

91、起构成皮层下与大脑皮层的回路基基底底神神经经节节纹状体纹状体 丘脑底核丘脑底核 黑质黑质尾核尾核壳核壳核苍白球苍白球:新纹状体新纹状体旧纹状体旧纹状体1.1.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纤维联系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纤维联系皮层广泛区域皮层广泛区域 新新 纹纹 状状 体体 D2 D1苍白球苍白球外侧部外侧部苍白球苍白球内侧部内侧部丘脑底核丘脑底核皮层运动前区皮层运动前区丘脑丘脑(VA-VL)(+)GLUGABAGABA(-)(-)GABA(-)GLU(+)(+)(-)GABA黑黑 质质DA-+(+):兴奋性作用兴奋性作用(-): 抑制性作用抑制性作用直直接接通通路路间间接接通通路路 去抑制去抑制

92、 ( (disinhibitiondisinhibition) ): 直接通直接通路激活路激活苍白球内苍白球内侧紧张性侧紧张性丘脑丘脑活动活动去去 抑抑 制制直接通路激活直接通路激活: : 大脑皮层兴奋大脑皮层兴奋间接通路激活间接通路激活: : 大脑皮层抑制大脑皮层抑制 黑质多巴胺投射系统作用于新纹状体黑质多巴胺投射系统作用于新纹状体内一些内一些MSNMSN上的上的D D1 1受体而增强直接通路的活受体而增强直接通路的活动,也可作用于另一些动,也可作用于另一些MSNMSN上的上的D D2 2受体抑制受体抑制间接通路的活动间接通路的活动2.2.黑质黑质- -纹状体投射系统纹状体投射系统D D1

93、1受体激动时增强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受体激动时增强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D D2 2受体激动时抑制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受体激动时抑制间接通路的传出效应整合来自皮层和黑质的传入信息,整合来自皮层和黑质的传入信息,并将传出信息输送到苍白球和黑质并将传出信息输送到苍白球和黑质震颤麻痹震颤麻痹(paralysis (paralysis agitantsagitants) ):运动过运动过少,肌张力过强,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少,肌张力过强,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常伴有静止性震颤。板,常伴有静止性震颤。产生原因:产生原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直接通路活动减少而间接通路活动增强接通路

94、活动减少而间接通路活动增强3.3.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1)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的疾病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的疾病 舞蹈病:舞蹈病: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不自主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不自主 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 产生原因:产生原因:双侧新纹状体双侧新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能神经元 受损,直接通路活动加强而间接通路活动受损,直接通路活动加强而间接通路活动 减弱减弱(2)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的疾病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的疾病4.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u 随意运动的产生(运动的设计)随意运动的产生(运动的设计)u 调节肌紧张调

95、节肌紧张u 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小脑与基底神经节的比较小脑与基底神经节的比较: :相同点相同点: :都参与运动设计都参与运动设计 协调协调 肌紧肌紧张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处理张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处理不同点不同点: :基底神经节主要设计基底神经节主要设计, , 与大与大脑皮层构成回路脑皮层构成回路; ;小脑不仅设计而且小脑不仅设计而且参与执行参与执行, ,与皮层与皮层 脑干脑干 脊髓都联系脊髓都联系( (三三) ) 小脑的运动调节及功能小脑的运动调节及功能小脑组成小脑组成: 前庭小脑前庭小脑 脊髓小脑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皮层小脑 功能功能: 维持姿势维持姿

96、势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协调和形成协调和形成 随意运动随意运动 1. 1.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维持身体姿势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维持身体姿势 平衡和眼球的运动。平衡和眼球的运动。 2.2.反射途径:前庭器官反射途径:前庭器官前庭核前庭核绒球小绒球小 结叶结叶前庭核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肌肉 3. .功能障碍:平衡失调(醉酒态)功能障碍:平衡失调(醉酒态)(一)前庭小脑(一)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二)脊髓小脑(二)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spinocerebellum) ): 1.1.主要由蚓部和半球中间部构成,主要由蚓部和半球中

97、间部构成, 主要接受主要接受脊髓脊髓和和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投射。传入纤维的投射。 2.2.功能:功能: (1 1)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抑制肌紧张(小脑前叶蚓部):安排倒置抑制肌紧张(小脑前叶蚓部):安排倒置 加强肌紧张(小脑前叶两侧部)加强肌紧张(小脑前叶两侧部) 功能障碍:肌紧张降低功能障碍:肌紧张降低(2 2)协调随意运动(后叶中间带)协调随意运动(后叶中间带) 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在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方面有重在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方面有重要作用。要作用。 功能障碍:运动不协调,肌张力减退,功能障碍:运动不协调,肌张

98、力减退,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行走摇晃,步态蹒跚,不能,行走摇晃,步态蹒跚,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小脑性共济失小脑性共济失调调(cerebellar ataxia)(三)皮层小脑(三)皮层小脑(cerebrocerebellum) (1 1)构成:后叶外侧部,仅接受大脑构成:后叶外侧部,仅接受大脑皮层广大区域传来的信息。皮层广大区域传来的信息。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脑桥脑桥对侧的后叶外侧部对侧的后叶外侧部齿状核齿状核 丘脑外侧腹核丘脑外侧腹核皮层运动区皮层运动区 (2 2)功能: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功能: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序的编制小小 脑脑前庭小脑前庭小脑

99、脊髓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皮层小脑小脑绒球小结叶小脑绒球小结叶维持身体平衡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一一. .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功能:调节内脏的活动功能:调节内脏的活动构成:交感神经(构成: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脊髓胸腰段灰质脊髓胸腰段灰质侧角侧角脑干副交感核、脑干副交感核、脊髓骶部脊髓骶部节前纤维短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节后纤维长节前纤维长,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节后纤维

100、短与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与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与较少节后神经元联系与较少节后神经元联系作用较广泛作用较广泛作用较局限作用较局限项项 目目 交感交感 副交感副交感心功能心功能 加强加强 减弱减弱血管血管 收缩收缩 支气管支气管 舒张舒张 收缩收缩胃肠运动胃肠运动 抑制抑制 兴奋兴奋逼尿肌逼尿肌 舒张舒张 收缩收缩瞳孔瞳孔 扩瞳扩瞳 缩瞳缩瞳汗腺汗腺 分泌分泌代谢代谢 糖原分解、糖原分解、NENE分泌分泌 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二二. .自主神经主要功能自主神经主要功能(三)自主神经的功能特征(三)自主神经的功能特征1.1.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交感与副交感作用往往是相拮抗的。交

101、感与副交感作用往往是相拮抗的。2.2.紧张性支配紧张性支配 紧张性来源于中枢,有反射性和体液紧张性来源于中枢,有反射性和体液 性原因。性原因。3.3.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4.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作用广泛,整个系统参与作用广泛,整个系统参与反应。反应。 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以适应环境的急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以适应环境的急变。(应急反应)变。(应急反应)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活动局限,安静时活动活动局限,安静时活动加强。保护机体,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保护机体,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等功能。加强排泄

102、和生殖等功能。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一)脊髓一)脊髓 初级调节,适应性能力差初级调节,适应性能力差 血管张力反射,排粪、排尿和发汗反射血管张力反射,排粪、排尿和发汗反射(二)低位脑干(二)低位脑干 基本中枢所在基本中枢所在 心血管活动、呼吸活动、消化、瞳孔对心血管活动、呼吸活动、消化、瞳孔对 光反射。光反射。(三)下丘脑(三)下丘脑(hypothalamushypothalamus) 与边缘前脑和脑干网状结构联系密切,与边缘前脑和脑干网状结构联系密切,共同调节内脏活动。共同调节内脏活动。 传入冲动来自:边缘前脑、丘脑、脑干传入冲动来自:边缘前脑、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网状

103、结构。 1. 1.体温调节: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2. 2.水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 饮水:饮水中枢,下丘脑外侧区饮水:饮水中枢,下丘脑外侧区 排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调节排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调节ADHADH的的 分泌分泌3.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促垂体区的小细胞肽能神下丘脑调节肽:促垂体区的小细胞肽能神经元经元4.4.生物节律控制生物节律控制 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rhythmbiorhythm):):机体内的各种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 视交叉

104、上核: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视交叉上核: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 视交叉上核可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可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与视觉感受装置发生联系,因此外界的束与视觉感受装置发生联系,因此外界的昼夜节律与日周期节律同步。昼夜节律与日周期节律同步。5.5.情绪反应(情绪反应(emotional reactionemotional reaction):):指人类和指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活动伴有的生理反应。动物的心理活动伴有的生理反应。 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主要与下丘脑和边缘系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主要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活动有关。统的活动有关。6.6.摄食行为的调节摄食行为的调节 摄食中枢摄食中枢

105、(feeding centerfeeding center):):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外侧区饱中枢饱中枢(satiety centersatiety center):):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 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神经元的活动相互制约。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神经元的活动相互制约。 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调节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调节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群:易化下丘脑饱中枢并抑制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群:易化下丘脑饱中枢并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摄食中枢的活动。 三、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三、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 本能行为:本能行为: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是指动物

106、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如摄食行为、性行为意义。如摄食行为、性行为 情绪:情绪:是指人类和动物对客观环境刺激所是指人类和动物对客观环境刺激所表达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某种固定形式的表达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某种固定形式的躯体行为表现。躯体行为表现。 (一)本能行为的调节(一)本能行为的调节 1.1.摄食行为的调节:摄食行为的调节:摄食行为是动物摄食行为是动物 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活动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活动 动物实验表明:动物实验表明: 下丘脑外侧区存在下丘脑外侧区存在 摄食中枢摄食中枢 下丘脑腹内侧核存在下丘脑腹内侧

107、核存在 饱中枢饱中枢 摄食中枢摄食中枢( (外侧区外侧区) )饱中枢饱中枢( (腹内侧核)腹内侧核) 2.2.饮水行为的调节饮水行为的调节 通过产生渴感而引起饮水行为通过产生渴感而引起饮水行为 (1 1)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前部)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前部 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 (2 2)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由肾素)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由肾素- -血管紧血管紧 张素介导。血管紧张素张素介导。血管紧张素作用于间脑的作用于间脑的 穹隆下器和终引起渴觉。穹隆下器和终引起渴觉。 (二)情绪(二)情绪 1.1.恐惧和发怒恐惧和发怒 本能的防御反应本能的防御反应 (格斗逃避反应(

108、格斗逃避反应 fight-flight fight-flight resporseresporse) 调节:调节: 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 中脑中央灰质背侧部也可引起防御反应中脑中央灰质背侧部也可引起防御反应 (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近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近中线腹内侧区)中线腹内侧区)2.2.愉快和痛苦愉快和痛苦 愉快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由能满足机体愉快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由能满足机体需要的刺激引起痛苦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由需要的刺激引起痛苦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由伤害躯体和精神的刺激或因渴望得到的需求伤害

109、躯体和精神的刺激或因渴望得到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 产生愉快的脑区产生愉快的脑区-奖赏系统奖赏系统( (趋向系统趋向系统) ) 从下丘脑到中脑被盖的近中线部分从下丘脑到中脑被盖的近中线部分 产生痛苦的脑区产生痛苦的脑区-惩罚系统惩罚系统( (回避系统回避系统) ) 下丘脑后部外侧部分、中脑背侧和内嗅皮下丘脑后部外侧部分、中脑背侧和内嗅皮 层等层等(三)情绪生理反应(三)情绪生理反应 1. 1.自主神经系统的情绪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的情绪生理反应 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 2. 2.内分泌系统的情绪生理反应内分泌系统的情绪生理反应

110、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 腺激素等腺激素等一、一、 脑电活动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brain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brain)皮层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一一) )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 在头皮上记录的持续的、节律的自发在头皮上记录的持续的、节律的自发脑电活动的图形,叫脑电活动的图形,叫ECGECG 如果将引导电极直接放在皮层

111、上,所记录如果将引导电极直接放在皮层上,所记录 到的自发电活动称为皮层电图到的自发电活动称为皮层电图electrocorelectrocor - -ticogram,ECoGticogram,ECoG)。)。 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自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自发地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发地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 1. 1. 正正常人脑电图的几种基本波形常人脑电图的几种基本波形 频率频率 波幅波幅 出现时出现时 (次(次s) ( V ) 状态状态 波波 8 13 20100 安静、闭目清醒安静、闭目清醒 时,枕叶明显时,枕叶明显 波波 14 30 520 紧张活动时,额、紧张活动时

112、,额、 顶叶明显顶叶明显 波波 47 100150 困倦时,额叶明显困倦时,额叶明显 波波 0.53 20200 睡眠时睡眠时 2. 脑电波形成的机制脑电波形成的机制u 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皮层表面的电位变化: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突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突触后电位(触后电位(EPSPEPSP、IPSPIPSP)而产生而产生u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活动同步活动必须依赖丘脑的活必须依赖丘脑的活动,一定同步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动,一定同步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促进了皮层的电活动的同步化。促进了皮层的电活动的同步化。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脑电图对临床某些疾病,如癫痫、脑炎

113、、脑电图对临床某些疾病,如癫痫、脑炎、肿瘤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肿瘤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如:如:癫痫患者脑电图可出现异常的高频高幅癫痫患者脑电图可出现异常的高频高幅脑电波或在高频高幅波后跟随一个慢波的综脑电波或在高频高幅波后跟随一个慢波的综合波形。合波形。(二)皮层诱发电位(二)皮层诱发电位常用的诱发电位有:常用的诱发电位有: 体感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 听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 定义定义: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 某一局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某一局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体感诱发电位反应形式:体感诱发电位反应形式

114、:1.1.主反应:主反应:一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在大脑皮一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在大脑皮层的投射有特定的中心区,与刺激有锁时关系。层的投射有特定的中心区,与刺激有锁时关系。2.2.次反应次反应:跟随主反应之后的扩散性续发反应,:跟随主反应之后的扩散性续发反应,可见于皮层的广泛区域,即在大脑皮层无中心可见于皮层的广泛区域,即在大脑皮层无中心区,与刺激无锁时关系。区,与刺激无锁时关系。3 3. .后发放后发放:主反应和次反应之后的一系列正:主反应和次反应之后的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相的周期性电位波动。意义:意义:利用记录诱发电位的方法,有助于了利用记录诱发电位的方法,有助于了解各种感觉投射的定

115、位。临床上对神经损伤解各种感觉投射的定位。临床上对神经损伤部位有诊断价值部位有诊断价值 二、觉醒与睡眠二、觉醒与睡眠(一)觉醒状态的维持(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觉醒的维持依赖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觉醒的维持依赖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 统的活动,有关的递质可能是统的活动,有关的递质可能是Ach()脑电的觉醒()脑电的觉醒 与与Ach系统和蓝斑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系统和蓝斑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 有关有关()行为的觉醒()行为的觉醒与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有关与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有关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的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通过内存在的具有上行

116、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易受药物影响。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易受药物影响。 1.1.脑电觉醒状态脑电觉醒状态表现表现:对新异刺激不一定有探究行为,但脑电:对新异刺激不一定有探究行为,但脑电 呈去同步化快波。呈去同步化快波。维持:维持:与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和与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和脑干脑干 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的作用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的作用有关有关2.2.行为觉醒状态行为觉醒状态表现:表现:对新异刺激有探究行为,脑电呈去同步对新异刺激有探究行为,脑电呈去同步 化快波。化快波。维持:维持:与黑质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有关与黑质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有关(二)睡眠的时相

117、和产生机制(二)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睡眠的两个时相睡眠的两个时相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和和快波睡眠快波睡眠 ()慢波睡眠()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low wave sleep,SWSSWS) 或正相睡眠(或正相睡眠(orthodox sleeporthodox sleep):): 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表现为表现为: 感觉功能降低;感觉功能降低;躯体运动和肌张力下降;躯体运动和肌张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且平稳;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且平稳;生长素分泌增多生长素分泌增多()快波睡眠()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fast wave sleep,FWSFWS

118、)或异相或异相 睡眠(睡眠(paradoxical sleepparadoxical sleep,PSPS) 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 表现为:表现为: 感觉功能降低,唤醒阈值高;感觉功能降低,唤醒阈值高;躯体运动和肌张力下降,但有阵发性波动;躯体运动和肌张力下降,但有阵发性波动;自主功能降低但不平稳,有快眼运动,自主功能降低但不平稳,有快眼运动, 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脑内蛋白质合成增加;80有梦有梦一、学习与记忆一、学习与记忆 学习:学习: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改变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改变自身行为的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自身行为的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

119、过程。 记忆:记忆:学习到的信息的贮存和学习到的信息的贮存和“读出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的神经活动过程。(一一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学习和记忆的形式(1)非联合性学习非联合性学习(nonassociativenonassociative learning learning) 概念:不需要刺激的反应之间形成某种联系。包概念:不需要刺激的反应之间形成某种联系。包括:习惯化、敏感化等括:习惯化、敏感化等(2)(2)联合性学习联合性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associative learning) 概念:在时间上很接近的两个事件重复的发生,概念:在时间上很接近的两个事件重复的发生

120、,最后在脑内形成联系。最后在脑内形成联系。 包括:条件反射(包括: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conditioned reflex)和非条和非条件反射(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unconditioned reflex)1. 1. 学习的形式学习的形式(3 3)人类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人类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具体信号(第一信号)具体信号(第一信号)和和抽象词语(第二信号)抽象词语(第二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 人类大脑皮层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功人类大脑皮层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功 能系统。能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121、: 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第二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第二 信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信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2. 2. 记忆的形式记忆的形式记忆的储存和回忆方式记忆的储存和回忆方式 陈述性记忆:情景式和语义式陈述性记忆:情景式和语义式 非陈述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记忆保留时间长短记忆保留时间长短 短时程记忆短时程记忆 中时程记忆中时程记忆 长时程记忆长时程记忆(二)人类记忆的过程和遗忘(二)人类记忆的过程和遗忘时间长短时间长短感觉性记忆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第三级记忆第三级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陈述

122、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储存回忆方式储存回忆方式(反射性记忆)(反射性记忆)事件记忆事件记忆语义记忆语义记忆1.1.人类的记忆过程人类的记忆过程2.2.遗忘遗忘概念:概念:部分或完全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部分或完全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不意味记忆的消失不意味记忆的消失原因:原因:条件刺激长久不予强化引起消退抑制条件刺激长久不予强化引起消退抑制 后来信息的干扰后来信息的干扰遗忘症:遗忘症: 顺行性遗忘症:不能记忆新信息顺行性遗忘症:不能记忆新信息 逆行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 不能回忆旧信息不能回忆旧信息(三)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三)学习和记忆的机制:1. 1. 学习和记忆在脑的功能定位学习和记忆在脑的

123、功能定位 大脑皮层联络区大脑皮层联络区 海马及其临近结构海马及其临近结构 其他脑区其他脑区2. 2. 神经生理学机制神经生理学机制3. 3. 神经生物化学机制神经生物化学机制4. 4. 神经解剖学机制神经解剖学机制二、语言的其他认知功能二、语言的其他认知功能(一)优势半球和皮层功能的互补性专门化(一)优势半球和皮层功能的互补性专门化一侧优势(一侧优势(laterality cerebral 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ncedominance):): 指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指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集中的现象。 仅在人类中具有。仅在人类中具有。 左侧半球

124、:语言活动功能占优势左侧半球:语言活动功能占优势 右侧半球:非词语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词语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1.1.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 BrocaBroca区区受损受损2.2.失写症(失写症(agraphia):): 额中回后部额中回后部3.3.感觉性失语症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颞上回后部颞上回后部4.4.失读症(失读症(alexia):): 角角回回5.5.流畅失语症(流畅失语症(fluentaphasia)( (三三) ) 大脑皮层的其他认知功能大脑皮层的其他认知功能 失用症失用症 失算症失算症 失认症失认症( (四四) ) 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相关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相关 胼胝体胼胝体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