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课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92433702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劳动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农业劳动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农业劳动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农业劳动力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农业劳动力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劳动力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劳动力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 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要点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力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发展中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和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作用(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劳动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狭义的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广义的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

2、的人口或广义的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或劳动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质量。人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

3、和科学、文化水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平的高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因受自然、社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因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农业劳动力(二)农业劳动的特殊性(二)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域性 3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农业劳动力(三)

4、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任何社会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人们从事生任何社会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产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的产物。的产物。没有农业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没有农业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而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基础,因而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力

5、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即他是在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即他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中,唯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力各要素中,唯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从人类产生以来,自然界的变化可以说是很从人类产生以来,自然界的变化可以说是很小的,而农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却随着科小的,而农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自然、经济规律认识的加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自然、经济规律认识的加深,有了极大提高,而且正是农业劳动者劳深,有了极大提高,而且正是农业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农业和国民经济得动能力的不断提高,才使农业和国

6、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自然界为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到了迅速发展,自然界为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得到急剧增加。富得到急剧增加。 农业劳动力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及质量。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及质量。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口资源。资源。人口资源的状况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资源的状况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 农业劳动力(一)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一)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1 1农业劳动力供给

7、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动力 2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严重不足 农业劳动力(二)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二)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1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2 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3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农业劳动力供

8、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4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农业劳动力三、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三、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数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

9、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等达到一定的素质。 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形式,包括对农业劳动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形式,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力的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农业劳动力的微观需求,是指农业生产经农业劳动力的微观需求,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为了维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再营单位为了维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是指在现存的农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是指在现存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业自然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保证

10、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整个社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长的需要,整个社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质量的整体需求。质量的整体需求。 农业劳动力(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1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季节性 2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3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减少 农业劳动力(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1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

1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在需求的大小 2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宏观需求状况 3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1 1)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况的影响 (2 2)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况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四、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四、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一)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一)农业劳动力数量大

12、,质量低(二)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二)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三)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三)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着较大差异农业劳动力第二节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部门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一是部门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二是空间转移,即

13、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二是空间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1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农业劳动力具体表现为具体表现为(1)人均)人均GNP在在300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一般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一般在2/3以上;以上;(2)人均)

14、人均GNP在在8002500美元之间,农业劳美元之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50%1/3之间;之间;(3)人均)人均GNP在在25005000美元之间,农业劳美元之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1/310%之间;之间;(4)人均)人均GNP在在5000美元以上,农业劳动力美元以上,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10%以下。以下。 农业劳动力2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生产率的差距。

15、即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即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的速度就快;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弱,转移速度就慢。 农业劳动力3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比重同时下降。 农业劳动力二、农业劳动力

16、转移的理论模式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一)刘易斯模式(一)刘易斯模式19541954年,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年,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W.A.Lewis)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社会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题为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题为“无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经,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 农业劳动力1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

17、余劳动力的存在存在 3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部门流动的趋势 4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

18、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农业劳动力该模式的不足之处该模式的不足之处(1 1)该模式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该模式仅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按照这个模式,只要存在着现行收入低于按照这个模式,只要存在着现行收入低于工业工资水平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业工资水平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就可以持续地进行下去,而不管农业扩张就可以持续地进行下去,而不管农业是否发展。是否发展。事实上,农业的停滞肯定会阻碍制造业的事实上,农业的停滞肯定会阻碍制造业的扩张。扩张。农业劳动力(2 2)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

19、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的,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扩大成正比例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比例始终是不变的,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比例始终是不变的,资本积累越多,工业部门扩大越快,新的就资本积累越多,工业部门扩大越快,新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从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畅业机会就越多,从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畅通无阻地流入工业部门。通无阻地流入工业部门。然而,事实上,工业部门在扩大再生产时,然而,事实上,工业部门在扩大再生产时,往往倾向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采用,以至就往往倾向于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采用,以至就业机会增

20、加的速度会落后于资本积累的速度,业机会增加的速度会落后于资本积累的速度,从而流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将从而流入城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将不可能得到在工业部门就业的机会。不可能得到在工业部门就业的机会。 农业劳动力(3 3)该模式在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该模式在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失业。时,城市不存在失业。显然这一假定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不符,显然这一假定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不符,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着大量失业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着大量失业人口。(4 4)该模式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该模式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础。事实上,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扩

21、张,城市事实上,随着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城市工资必然会相应地上升。工资必然会相应地上升。 农业劳动力(二)拉尼斯(二)拉尼斯费模式费模式拉尼斯和费景汉两人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拉尼斯和费景汉两人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力流动模式。上,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力流动模式。他们认为,刘易斯模式存在两个缺点:他们认为,刘易斯模式存在两个缺点:一是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一是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作用。二是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二是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22、。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农业劳动力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显性失业人口,劳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显性失业人口,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他们可以由农业部门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他们可以由农业部门流入城市工业部门,不会影响农业生产,而流入城市工业部门,不会影响农业生产,而且由于他们的流出,使农业部门形成的剩余且由于他们的流出,使农业部门形成的剩余农产品,正好成为流入工业部门就业人口的农

23、产品,正好成为流入工业部门就业人口的粮食供应(假定农业部门实行制度工资,按粮食供应(假定农业部门实行制度工资,按最低水平分配农产品)最低水平分配农产品) 农业劳动力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在农业部门存在隐蔽性失业的过剩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存在隐蔽性失业的过剩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继续流入城市工业部门,而这部分劳动力继续流入城市工业部门,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农业总产量却不能与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同步增长。步增长。粮食的短缺必然引起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粮食的短缺必然引起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上涨,因此,工业部

24、门不得不提高工资。由涨,因此,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为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粮食短缺点”。农业劳动力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度工资的阶段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而是按劳动力收入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而是按照分配原则取得收入,这意味着传统农业照分配原则取得收入,这意味着传统农业已转化为商业化农业。已转化为商业化农业。因此,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被称因此,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点被称之为之为“商业化

25、点商业化点”,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由此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消失。长的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消失。 农业劳动力拉尼斯拉尼斯费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费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它与刘易斯模式一样,假定农业部首先,它与刘易斯模式一样,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并且工业工资水平是不变的,显然这业,并且工业工资水平是不变的,显然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与实际情况不符。其次,还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其次,还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这一点也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这一点也是不合理的。是不合理的。

26、 农业劳动力(三)托达罗模式(三)托达罗模式1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心理因素。2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所谓预期的收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收入水平,入差异,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就业概率。二是就业概率。 3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 4人口流动率超过

27、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农业劳动力(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如公共设施较好

28、、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氛围好等,则是拉力。农业劳动力(五)吉佛的引力理论(五)吉佛的引力理论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这一理论的实质是: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城乡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城乡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

29、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农业劳动力(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主要指心理成本等。货币成本主要指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

30、移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决策。 农业劳动力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即即使这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原有的有效即即使这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

31、原有的有效劳动时间和产出量不会减少,也不影响农业劳动时间和产出量不会减少,也不影响农业的发展的发展。 农业劳动力(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1 1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剩余和相对剩余。将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将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称为绝对剩余;绝对剩余;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称为相对剩余。称为相对剩余。 农业劳动力2 2 2 2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

32、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 1 1 1)积累型剩余。积累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人口和)积累型剩余。积累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人口和)积累型剩余。积累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人口和)积累型剩余。积累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以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以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以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以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其超出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其超出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

33、其超出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其超出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产生这种类型的原因有以下两种:产生这种类型的原因有以下两种:产生这种类型的原因有以下两种:产生这种类型的原因有以下两种: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多。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农

34、业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积累在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积累在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积累在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积累在农业部门。部门。部门。部门。农业劳动力(2 2)结构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是指由于宏观)结构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结构,如城乡、产业、农业劳动力素经济结构,如城乡、产业、农业劳动力素质等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质等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一种类型。的一种类型。产业结构倾斜所造成的农

35、业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倾斜所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乡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城乡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剩余农业劳动力(3 3)替代型剩余。农业劳动力替代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农业劳动力替代型剩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主要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对农业投入大量的农业机械、技一是由于对农业投入大量的农业机械、技术和能源,从而置换出农业劳动力,使农术和能源,从而置换出农业劳动力,使农业劳动力过剩;业劳动力过剩;二是由于用工业方法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二是由于用工业方法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等于用工业劳动力替代

36、农业劳动力,从而等于用工业劳动力替代农业劳动力,从而使农业劳动力过剩。使农业劳动力过剩。 农业劳动力(4 4)季节性剩余)季节性剩余农业由于有农忙和农闲强烈的季节性差异,农业由于有农忙和农闲强烈的季节性差异,在农忙季节,既使农业劳动力充分利用起在农忙季节,既使农业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有时还感到缺乏。到农闲季节又有大来,有时还感到缺乏。到农闲季节又有大量农业劳动力闲置起来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量农业劳动力闲置起来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形成季节性剩余。从而形成季节性剩余。其它几种类型的剩余劳动力转出农业并不其它几种类型的剩余劳动力转出农业并不会引起农业总产量的下降,而农业生产季会引起农业总产量的下降,

37、而农业生产季节性制约着超过农业全年需求量的超额劳节性制约着超过农业全年需求量的超额劳动力,不能游离出农业生产本身。动力,不能游离出农业生产本身。 农业劳动力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一)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一)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耕地的减少(三)耕地的减少(四)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四)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五)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五)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

38、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农业劳动力三、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三、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一)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一)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以就地转移为主但以就地转移为主(二)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二)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三)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三)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四)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四)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农业劳动力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的困难(一)农业剩余劳

39、动力转移的压力加大(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加大(二)需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低(二)需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低(三)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三)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减弱(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失业矛盾(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失业矛盾突出突出(五)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五)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业劳动力五、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与加快农业五、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与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一)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一)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一)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1 1 1 1可通过农业综

40、合开发,改造大量中低产田、开垦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造大量中低产田、开垦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造大量中低产田、开垦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造大量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兴修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等,可以提宜农荒地、兴修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等,可以提宜农荒地、兴修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等,可以提宜农荒地、兴修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等,可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2 2 2 2大力发展大棚等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设施农业,这大力发展大棚等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设施农业,这大力发展大棚等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设施农业,这大力发展大棚等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设施农业,这不仅可

41、以吸纳更多劳动力,而且还可提高农业经不仅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而且还可提高农业经不仅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而且还可提高农业经不仅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而且还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济效益。济效益。济效益。3 3 3 3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促进农业劳动力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和渔业,促进农业劳动力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和渔业,促进农业劳动力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和渔业,促进农业劳动力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的转移。转移。转移。转移。4 4 4 4要努力搞好农业产业

42、化经营,以拉长产业链条,要努力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拉长产业链条,要努力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拉长产业链条,要努力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拉长产业链条,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1 1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就业容量 2 2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 3支持和加强对待转移和已转移农民的职业支持和加强对待转移和已转移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技术培训 农业劳动力第四节第四节 农

43、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指标的计算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指标的计算(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意味着在单位劳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意味着在单位劳动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单位农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单位农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减少。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减少。 农业劳动力1 1农业产品数量与劳动时间的计算农业产品数

44、量与劳动时间的计算 产品数量;劳动时间产品数量;劳动时间2 2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直接指标;间接指标直接指标;间接指标 农业劳动力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的根本途径(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积累和提(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三)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三)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平的根本标志(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

45、经济(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劳动力三、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特点三、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特点(一)总体增长缓慢(一)总体增长缓慢(二)明显划分为两个阶段(二)明显划分为两个阶段(三)粮食与肉类存在较大差异(三)粮食与肉类存在较大差异(四)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四)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农业劳动力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一)自然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经济因素(二)经济因素(三)技术因素(三)技术因素(四)社会条件(四)社会条件农业劳动力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一)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一)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动积极性(二)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二)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三)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三)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四)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四)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熟练程度(五)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五)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农业劳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