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91924245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2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陈恒弑其君,请讨之。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公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孔子曰: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者!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告也。”(1)揣摩孔子在)揣摩孔子在这件事前后的心情,各用一个件事前后的心情,各用一个词概括。概括。愤慨(担慨(担忧)、无奈)、无奈(2)这样做反映了孔子怎做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并作的精神,

2、并作简要要评论。体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的精神,知其不可而而为之;令人敬佩,之;令人敬佩,值得学得学习(3)(3)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沐浴而朝”?报告无效?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孔子可能会怎么做呢?孔子可能会怎么做呢?“沐浴而朝沐浴而朝”体体现了孔子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件事的重视。“不

3、敢不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任要求自己,表现他他对周礼周礼的虔的虔诚;另一方面也;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在人,成事在天”和和“知其不可知其不可为而而为之之”的意味。反复申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不敢不告”,反映了,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孔子反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反对战争。争。试想孔子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

4、弑其君,此乃人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大变,人人得而人人得而诛之,况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之。2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长沮曰:曰:“夫执舆者为谁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子路曰:“为孔丘。为孔丘。”曰:曰:“是鲁孔丘是鲁孔丘与与? ?”曰:曰:“是也。是也。”曰:曰:“是知津矣。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子为谁? ?”曰:曰:“为仲由。为仲由。”曰: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是鲁孔

5、丘之徒与? ?”对曰:对曰:“然。然。”曰: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耕。子路行以告。夫耰而不耕。子路行以告。夫子愧然曰: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道,丘不与易也。”(1)面面对纷乱的社会,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采取了怎样的的态度?度?长沮、桀溺:避世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极入世,求道改革。(2)

6、你是怎你是怎样看待看待“辟人之士辟人之士”的的?请简要要评析。析。辟人之士具有仁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之心,虽身身处逆境却心逆境却心忧天下,表天下,表现了了积极极的人生的人生观。3、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有心哉,击磬乎!击磬乎!”既而曰: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深则厉,浅则揭。”子曰: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果哉!末之难矣。”(1)深)深则厉,浅,浅则揭是什么意思?揭是什么意思?“荷荷蒉者者”这样说的用意是的用意是什么?什么? “深深则厉,浅,浅则揭揭”的意

7、思是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河,水浅就提起衣裳提起衣裳过河。河。 “荷荷蒉者者”是在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水深水浅的人,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2)孔子是如何看待)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荷蒉者者”的的观点的?点的?孔子孔子认为挑筐人的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干脆利落,很难辩驳。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见夫子乎?”丈人曰: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

8、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荷蓧丈人)荷蓧丈人对待子路待子路为何何语含含讥讽?(?(2分)分)因因为荷蓧丈人是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些人不参加加劳动却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含讥讽,表示不,表示不满和和讽刺。(刺。(2分)分) (2)荷蓧丈人)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

9、呢?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要分析。(2分)分)看到子路面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出恭恭敬敬的的样子,丈人改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了自己的态度。(度。(1分)丈人分)丈人这样做做是有意是有意让子路看看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的温馨场景,行景,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想以,想以现身身说法改法改变子子路周游入世的路周游入世的观点。(点。(1分)分) (3)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成隐居的,但居的,但历史上如史上如陶渊明等陶渊明等隐者却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得了很高的名声。你

10、更认同同谁?为什什么?(么?(2分)分)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极入世承担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守人格方面作答。5、子路曰: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长幼之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在文中指

11、什么?“君臣之君臣之义”指什么?(指什么?(2分分)“长幼之幼之节”指老人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子路;“君臣之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出仕辅佐君王。佐君王。(2)子路所)子路所说的的“道道”的含的含义是什么?子路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的原因是什么?(2分)分)“道道”指儒家的政治主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如施行仁义,恢复周,恢复周礼等。礼等。“道之不行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

12、意出仕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佐君王来推行道义。6、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曰:“子子见夫子乎?夫子乎?”丈人曰: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夫子?子?”植其杖而芸。(植其杖而芸。(18、7)子子击磬于磬于卫,有荷,有荷蒉而而过孔氏之孔氏之门者,曰:者,曰:“有心有心哉,哉,击磬乎!磬乎!”既而曰:既而曰:“鄙哉,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浅则揭。揭。”子曰:子曰:“果哉!末之果哉!末之难矣。矣。”(14、39)(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分)(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同?(3分)分) 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子要学会变通。(3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