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提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91863352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提要(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内容提要 碧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杨光福2013.8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一 时代呼唤教育改革二 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三 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2.更新了教学内容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

2、,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第一部分 前言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3. 积极倡

3、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关于目标设计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二、关于总目标(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3.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3.

4、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4.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素养三、关于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阶段目标有以下特点: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一) 识字与写字在识字、写字目标中应注意三点:1.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重点。2.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3.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二)阅读在阅读目标中,要注意:1.阅读目标体现了有个性的学习、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2.第一次提出了猜读(推想)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三)写作(写话、习

5、作)1. 在情感态度方面:(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2) 注重写作中合作与交流。(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4) 强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2.在过程方法方面:(1)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2)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3.在知识能力方面(1)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2)淡化文体要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3)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 “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四)口语交际1.突出情感与态度的优化训练。2.重实践、重过程。3.重在参与。(五)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

6、4个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学习的4个要素:1.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2.强调观察及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3.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4.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材编写做到“新、实、活、宽”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二)课程资源的开发1.自然性资源开发2.社会性资源开发3.文性资源开发(三)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1.学校资源的利用2.社

7、区资源的利用:联系生活学语文;服务社区用语文。3.家庭资源的利用三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可分两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即第1 4个问题,这是教学思想、原则。(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1.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 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使他们创造性地教。(二)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三)正确处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重视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1.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2.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四)处理好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1.培育创造人格2.营造创造氛围3.提供创造条件第二部分:即第5个问题,这是对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一

8、)关于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2.写字教学要求: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3. 汉语拼音教学(1)强调趣味性。(2)建议以活动和游戏为主。(3)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二)关于阅读教学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到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

9、悟和新异的结论。3.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4.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眼卫生。(三)关于作文教学提法:小学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初中叫写作。1.在小学阶段培养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重点。2.要抓好:指导观察、引导阅读、指导学生“想心思”、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并重。(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1.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2 .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3 . 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4 .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5. 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10、。(五)关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1. 突出自主性。2. 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3.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四、评价建议(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评价的内容: 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三个维度:1.知识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评价目标:一评知识文化的“量”;二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四评语文能力的“创”;评价要素:语文知识评价;

11、文章知识评价;文学知识评价;一般能力评价;发展能力评价。2.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评价目标:一评文献检索的能力;二评科学思维的方法;三评语文学习操作;四评学习习惯的养成。评价要素:课堂参与,阅读习惯;表达习惯;学习方法,课外学习。3 . 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评价目标: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评语文学习的习惯;三评语文学习的方法;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评价要素:热爱语文;关心文化;参与实践;学会合作;化智为德。五个领域1.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评价目标:一评识字数量;二评识字质量;三评识字能力;四评写字能力。2.阅读:评价目标:一评阅读能力;二评阅读,三评阅读方法。

12、3.写作评价目标:一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评良好的作文习惯。4. 口语交际(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评价目标:一评听说普通话能力;二评听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三评听说的态度和习惯。5.综合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成果评价重视学习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评价。(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四)评价方法:1.定量评价方法2.定性评价方法。第十部分 附录附录部分,共包括五项内容:1.关于优秀诗文背颂推荐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从五个方面列出了所涉及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碧江中语教研QQ群号:1102229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