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90751733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年内分泌代谢性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疾病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结构和功能的增龄性改变 v主要特点:v1. 随增龄内分泌器官重量降低。v 内分泌器官重量减少的顺序是胰腺、甲状腺、睾丸和肾上腺。v2. 内分泌激素亦随增龄而发生变化。v胰腺胰腺:老年胰岛细胞量的减少,细胞相对增加。胰岛内胰淀粉样多肽沉积增加,直接损害胰岛素的分泌。老年人糖耐量降低,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老年期胰岛素释放延缓。(有报道,老年人的血糖水平随增龄上升,空腹血糖平均每增龄10岁,上升0.05mmol/L,餐后血糖上升)老年糖尿病老年糖尿病 v概念:概念: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

2、,内分泌的失调导致物质代谢紊乱出现高糖,高脂,蛋白质代谢、水与电解质等紊乱的临床代谢病。 v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 :糖尿病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美国老年人(年龄65岁)糖尿病患病率为16%。我国1997-1998年在我国原六大行政区的12个地区对年龄40-99岁的常住居民29556人的调查研究证实了这一特点。该调查显示,全国DM标化患病率为5.4%,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标化患病率为5.89%:60岁年龄以上DM和IGT患病率分别为19.24%和17.92%,而198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60岁DM患病率仅为4.2%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及发病机制 v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多基因多因子遗传

3、性疾病v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老年人代谢率低,而进食多、运动少,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利用降低。v年龄因素年龄因素:胰岛细胞量的减少,胰岛素(INS)释放延缓。v胰岛素原胰岛素原:随增龄增加导致胰岛素作用活性下降v胰淀素胰淀素:随增龄增加导致胰岛组织损害并加重胰岛素抵抗。老年人糖尿病的临床特点v 起病隐蔽、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半数以上患者无起病隐蔽、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半数以上患者无症状症状:其原因与老年人肾糖阈升高分不开。初期多仅有疲乏、无力。v并发症多、且多以并发症首诊。并发症多、且多以并发症首诊。v并存疾病多并存疾病多。v易发生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和乳酸性酸中毒。易发生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和乳酸性酸中毒

4、。v血糖控制不良或用药不当易发生低血糖。血糖控制不良或用药不当易发生低血糖。v 老年糖尿病特有表现老年糖尿病特有表现:如足部皮肤大疱、肾乳头坏死、糖尿病肌萎缩、肩关节疼痛、认知能力下降等。v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和国内一致认为应不分年龄采用统一的标准。空腹血浆血糖(FPG)7.0mmol/L(126mg/dl);餐后2H血浆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 .具备以上两项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v其他指标:v胰岛素和胰岛素释放试验;v糖化血红蛋白 (HBAIc);v尿糖。v鉴别诊断:v1,继发性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包括胰源性、内分泌性和肾性糖尿病。v2,

5、应激性糖尿病:,应激性糖尿病:高烧、外伤、严重感染和脑卒中等均可出现血糖增高。v3,药源性糖尿病:,药源性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老年糖尿病的治疗v总目标:适当控制代谢紊乱、保证必需营养、尽量维持胰岛细胞 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合并症和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v血糖控制目标血糖控制目标:禁食FPG6.7-8.3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HBAIC正常上限+正常上限*15%。对特别虚弱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为;禁食FPG10.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HBAIc360mol/L;2。X检查:节软组织肿胀,慢性关

6、节炎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不规则,典型者可见骨质呈凿样缺损。诊断:症状诊断:症状+体征体征+X线线-易误诊易误诊v诊断要点注意:1.急性不对称小关节炎,常于深夜骤发,疼痛剧烈。2.亦可夜间突发急性大关节痛,反复发作,自然缓解,间隙期完全无症状。3.暴饮暴食史。4.关节痛伴皮肤结节,特别是耳廓结节。5.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者伴有关节痛者。6.绝大多数老年痛风患者血尿酸可明显升高,但有少数呈波动性,故血尿酸正常并不能否定痛风的诊断。7.老年痛风典型X线骨穿凿性改变者仅为20%,不能以X线未见典型改变而否定痛风诊断。治疗治疗v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急性发作期的治疗:v1.非甾体抗炎药v2.秋水仙碱,剂量为或1mg/Q2h至症状缓解。肝肾功能不全为秋水仙碱的禁忌证。主要副作用是腹泻。v3.皮质类固醇类。 v发作间期的治疗:发作间期的治疗:v1.饮食控制饮食控制.v2.避免使用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药物避免使用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噻嗪类和襻利尿剂抑制肾脏排泄尿酸,低剂量的阿司匹林(3.0g/d)应避免使用。v3.抑制尿酸合成抑制尿酸合成-别嘌醇,别嘌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尿酸生成减少。v4.促尿排泄尿酸的药物促尿排泄尿酸的药物,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而促尿酸排泄。目前常用的有三种: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v5.中医中药中医中药,如清热解毒类,中药内服或外敷。 v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