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3 古今汉语的沟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汉语学习与应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8956005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3 古今汉语的沟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汉语学习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3 古今汉语的沟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汉语学习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3 古今汉语的沟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汉语学习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3 古今汉语的沟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汉语学习与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3 古今汉语的沟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汉语学习与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3 古今汉语的沟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汉语学习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3 古今汉语的沟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汉语学习与应用》(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韩非子)三古今汉语的沟通三古今汉语的沟通 文言拾贝文言拾贝郢书燕说郢书燕说有个郢(楚国首都)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说了便错误地写到信上“举烛”。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接到书信很高兴,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得到很好的治理。治

2、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的本意。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译文译文】【思悟】 讽刺了一些人随意穿凿附会的治学态度,它告诫人们,做学问不能断章取义,胡乱解释前人的片言只语从中寻求什么微言大义。赏读:用春蚕到死吐丝方尽和蜡烛燃尽泪才流干,比喻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无穷无尽的别恨和思念。现在常用来表示坚贞的爱情。“春蚕”一句常借用来形容对事业无限忠诚的献身精神。名句赏读名句赏读春春蚕蚕到到死死丝丝方方尽尽,蜡蜡炬炬成成灰灰泪泪始始干干。(唐唐李李商商隐隐无无题题)赏读:我虽然没有生长凤凰那样的双翼,不能飞越楼台和你相会,但我们的心却像灵犀一样彼此相通。后形容彼此心心相印。身身无无彩彩凤

3、凤双双飞飞翼翼,心心有有灵灵犀犀一一点点通通。(唐唐李李商商隐隐无无题题)赏读:两句诗是诗人感叹唐王朝国势日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貌似繁荣,但是好景不长,危机深重,前途不堪设想。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沦亡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融入这黄昏夕照的景物画面中,包蕴深广,感受锐敏,笔触传神,意境浑涵,质朴苍劲,为流传深广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唐李商隐李商隐乐游原乐游原)赏读:瓜是甜的,却有个苦的瓜蒂,枣是漂亮的,却长在荆棘上。比喻世上万物难以样样都好。甘甘瓜瓜抱抱苦苦蒂蒂,美美枣枣生生荆荆棘棘。(汉汉无无名名氏氏古古诗诗甘甘瓜瓜抱抱苦蒂苦蒂)“危害”着重于危及安

4、全,表现在根本或整体上,语义最重,适用于人或物的有关生存、发展等方面。如:危害生命/危害安全/危害社会/危害治安。“伤害”着重于使受创伤,表现在整体或局部上,语义较重,适用于有生命的东西、人及与人的思想感情有关的抽象事物。如:伤害小动物/伤害积极性。“损害”着重于使蒙受损失,表现在局部上,语义最轻,适用于抽象的、概括性的事物。如:损害利益/损害名誉/损害主权/损害事业/损害健康/损害工作。慧眼识珠慧眼识珠危害危害伤害伤害损害损害【释】 “持之以恒”,(作某事)有恒心、长久地坚持下去。“锲而不舍”,不断刻镂,不停止,比喻做事坚持不懈(锲: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锲而不舍【辨辨】 都都有有“

5、坚坚持持到到底底,不不半半途途而而废废”的的意意思思,但但在在表表意意方方式式上上有有些些区区别别。“持持之之以以恒恒”(补补充充结结构构)是是直直陈陈表表意意,强强调调“做做事事有有恒恒心心,坚坚持持到到底底”,如如“订订计计划划不不在在于于把把目目标标订订得得多多高高,而而在在于于实实行行要要持持之之以以恒恒”。“锲锲而而不不舍舍”(连连动动结结构构)是是比比喻喻表表意意,强强调调“不不舍舍”,即即“坚坚持持不不懈懈”,如如“他他练练习习篆篆刻刻,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6、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品德品德 意志,志向意志,志向 译文:_2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学习需要学习需要(内心内心)宁静,才能靠学习获得,不学不能宁静,才能靠学习获得,不学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享乐便不能振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享乐便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则不能陶冶品性。奋精神,暴躁则不能陶冶品性。答:_3诸葛亮提出的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应包括哪几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宁静以致远。4诸葛亮的诫子书流传千古,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但其中也许有你不同意的观点,请你找出

7、来,并说明你的理由。答:答: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意思是,的意思是,“不是过淡泊的生不是过淡泊的生活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活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缺少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缺少一种积极的意义。种积极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58题。题。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错误错误 表彰表彰 (1)盍亦求之,以死谁怼?译文:_(2)能如是乎?与女偕隐。译文:_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为什么不也去请求他,这样至死又埋怨谁呢?为什么不也去请求他,这样至死又埋怨谁呢? 果真能如此吗?我和你一道去归隐。果真能如此吗?我和你一道去归隐。7

8、阅读短文,说说介之推是个怎样的人。阅读短文,说说介之推是个怎样的人。 答:答:_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8你对介之推的观点有何看法?你对介之推的观点有何看法?答:答:_介之推不重功名利禄的做法值得崇敬,但他把晋侯介之推不重功名利禄的做法值得崇敬,但他把晋侯登位归为天意的思想是不正确的。登位归为天意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注】 壁记:唐朝以来,各个官府办公的地方,经常会有“壁记”的存在,主要用来叙述官府创立之初的情况、官职的确立以及官员的迁適等,通常是刻在办公处的墙上,是为了让继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

9、和前任的事迹,一般写得比较朴实详尽。韩愈的这篇壁记却和以前的不同。略省:稍微询问一下。绩:缉麻。战艺:指参加科考。大理评事:朝廷的一个官职。枿:绝。墁:涂饰。解析C项,屈在这里应解释为“压倒”。答案C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0下列句中的“顾”字,与文中“顾材不足塞职”的“顾”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主要是考查一词多义的现象。A、B、D三项分别解释为“回头看”“难道”“考虑”;C项与例句相同,都解释为“只是”。答案C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无卑,顾

10、材不足塞职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既噤不得施用,又喟然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ABCD11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县丞这一职务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县丞这一职务“无无 奈奈”的一组是的一组是()解析与题干要求无关,是说小吏的行为,分别是崔斯立的言语和行为。答案BA县丞在官位职权上仅次于县令,比主簿、尉都要高。但为了避嫌,县丞一般对公务不多加过问。B文中所写的县丞完全是个摆设,有职无权,他们通常小心谨慎,低头做人。C崔斯立像耕田缉麻一样勤学苦练,他的学识丰富,境界广阔,每天都有长进。D崔斯立把办公处的房屋修整一番,粉刷墙壁,并把以前在这里做过县令的人的姓

11、名全部写在墙上。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项,写在墙上的应为县丞的姓名。答案D(1)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译文:_(2)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译文:_(3)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译文:_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县丞的地位高于主簿、尉,接近县令,但为了避县丞的地位高于主簿、尉,接近县令,但为了避嫌,一般对公务不多加过问。嫌,一般对公务不多加过问。( (关键词:关键词:“逼逼”“”“嫌嫌”) )元和

12、初年,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调动,来到这里做县丞。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调动,来到这里做县丞。( (关键词:关键词:“以以”“”“再再”“”“转转”) )有人来找他,他就回答说:有人来找他,他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您我正有公事,您暂且离开吧。暂且离开吧。”( (关键词:关键词:“者者”“”“辄辄”“”“姑姑”) )县丞的职责是辅佐县令,对于一县的政事没有什么不应过问的。他的属下有主簿、尉,主簿和尉分别有自己的职责。县丞的地位高于主簿、尉,接近县令,但为了避嫌,一般对公务不多加过问。在公文发出之前,小吏怀抱已拟成的案卷,送到县丞

13、办公处,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指着公文卷尾需要签名的地方,像雁那样疾驰而来,直立斜视着县丞说:“这里需要您签个名。”县丞拿起笔望着应由自己签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然后望着小吏,问:“可不可以?”小吏说:“就这样。”然后退下。县丞不敢稍稍了解一下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官位虽稍高,实权反而在主簿、尉之下。民间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县丞作为相互谩骂的话。县丞一职的设立,难道当初就是这样的目的吗?博陵人崔斯立,像耕田缉麻一样勤奋苦读,积累学问。他的学识深厚广博,每天都有长进。贞元初年,他带着满腹经纶,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两次得中,

14、压倒众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调动,来到这里做县丞。刚到时,他叹息说:“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在只能闭口无言、无所作为的现实面前,他又感慨地说:“县丞啊!县丞啊!我没有对不起你,你却对不起我!”于是完全去掉自己的锋芒,做事的方式也完全和以前的县丞一样,磨去棱角,平庸地度过每一天。县丞的办公处原来刻有一篇壁记,由于房屋漏水而遭污损,已无法阅读。崔斯立换了椽子和瓦,粉刷墙壁,将以前在这里做过县丞的人的名字全部写上。庭院里有四行老槐树,南墙有千梃大的竹子,昂首挺立,好像互不相让,水流汩汩在庭阶下流过。崔斯立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在位置相对的地方种上

15、两棵松树,每天在庭中吟诗。有人来找他,他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您暂且离开吧。”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9题。题。【注】 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僦:运送。解析B项,名:动词,称名,即直呼他人的名字。答案B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解析D项均为副词,“于是”。A项代词,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这件事;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

16、介词,表原因,“由于”;连词,表目的,“来”。C项介词,“比”;介词,“在”。答案D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其慕长者如恐不见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推毂士及官属丞史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ABCD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郑庄礼贤下士的一组是()解析是说他乐于助人,是说他重视人才,是说他迎合皇上。答案BA郑庄喜好交友,乐于助人,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B每次上朝,遇到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说的都是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C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

17、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D郑庄为官廉洁,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项前后无因果关系。答案C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郑庄、翟公“有势”和“无势”时的不同境遇,视角新颖。B司马迁的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危难之中见真情”,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C启示后人在交友时要慎重,要以情待人,不可以富贵贫贱为原则,发人深省。D运用对比手法,如翟公与郑庄对比,贫富、贵贱对比,将观点阐述得鲜明深刻。18联系全文看,下列对

18、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 的一项是的一项是()解析D项“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答案D(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译文:_(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译文:_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谦恭地对待客人。 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 郑

19、当时,字庄,陈县人。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朋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评议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意见不当,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参考译文参考译文】郑庄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

20、,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崤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但他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张。到他晚年,汉朝征讨匈奴

21、,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死于任上。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中途被罢官,家境清贫,宾客遂日趋减少。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之多。太史公说: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

22、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一、问题讨论一、问题讨论1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有什么要求?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有什么要求?“筛选文中的信息”,实际上是考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的能力,并不要求考生根据某一特定要求到文中去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所谓“信息”,在传记文考查中,常常就是指文中传记的对象(人物)的言谈举止对这一对象(人物)的表现作用。因而,这种甄别判断也是建

23、立在正确理解句意文意的前提之上的。2如何解读以上三点要求?如何解读以上三点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是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近几年高考主要选取人物传记作品片断作为阅读材料,所以本考点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客观的剖析、评价,能从阅读材料

24、中概括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主观的,是寓于文章之中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间接表达,即靠整篇文章的材料来表达。其具体形式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二是直接表达,即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言,说明文中的评述性语言等。这就需要考生从阅读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推断,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要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简单罗列。“筛选文中的信息”,采用的题型一般是给出56条“

25、信息”,交叉省缺排列编为四组,要求学生选择出能够表现传记对象(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3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主要采用哪些考查形式?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主要采用哪些考查形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原文分成四个小部分,设四个选择项,每项概括一个小部分的内容,要求考生从中选出概括不准确的一项;二是对文章整体内容或指定的局部内容,列出四种不同的概括,要求考生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设置的选项,既有对人物事迹的概括,也有针对某一具体情节的叙述,也有对人物思想品质的综合归纳,或是对事件意义的深入挖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多年来比较稳定地

26、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就命题角度而言,既有较为直观的对原文有关人与事的原因、发展、结果的叙述,也有对原文相关人事加以评述、议论的表述。但无论是何种方式,最终的是非判断都要以原文的书面表达为准绳。二、知识结构文言文阅读,常规的考点诚然重要,例如实词、虚词、句式等等,这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但是,在“人文性”教学目的呼声很高的今天,文言文考查,应该特别注意两点。这两点是: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下面具体解读以上两点并提出应试对策。三、方法技巧三、方法技巧(1)“归纳内容要点”是就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的话扼要表达出来,是一种“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

27、程。“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某一整体(篇或段)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综合和整理的过程。这是互相联系着的两个方面:“概括中心思想”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个基本内容为基础,“归纳内容要点”又需要以整体把握文章意旨即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二者相辅相成。一般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这就要求在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作较深层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

28、章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等。(2)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首先要认真通读全文,准确把握大意。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主要表现了什么,掌握了这些,对全文有一个总体把握,才能对具体问题从全局去看待,做出正确的选择。语不离句,句不离篇。不管是字词还是语句,只有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答题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语句放回原文中去考查,否则就容易出错。联系试题,抓住题眼。所谓

29、题眼,即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即设题点。对题眼,应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以便选准正确答案。而对其余的难点,不必死抠,能知道大意即可。利用选项,增强理解。高考试题中,有的要求“选出有错误的一项”,这说明其他三项解释是正确的,这些选项实际起到了注解疏通的作用,对这些内容和材料要善于利用,以增强对原文的理解。这种题型,解释正确的往往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比较难的字词,而有错的往往是学生以前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对眼熟的字词不可轻视,而对眼生的词语也不能凭自己的想当然就轻易肯定或否定。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要根据不同文体区别对待。对记叙文,主要弄清文章写的是什么人或哪些人,写了哪几件事,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事情

30、的原委、经过、结果是什么。对议论,则要弄清作者是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根据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议论。概括中心意思,要注意抓住有关键词语的重点语句,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事件的本质意义,不能就事论事,以偏盖全,也不能牵强附会,无限拔高。掌握命题规律,做到心中有数。解题时,有时需要对照原文,看破错项中的“误区”设置,常用的命题规律有颠倒事实,说东指西;范围模糊,概括不当;张冠李戴,偏离文意;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正误互杂,真假掺半。增强对时间地点的敏感程度,重点突破人物传记。纵观近十年的高考古文阅读,几乎全是人物传记,因而人物传记应是重点训练、力求突破的对象。此外,阅读时,要对

31、有关表示时间、地点、官职及其变化的词句格外敏感,可以将其用笔勾出,在做题时不要只检查选项中所说的人和事是否符合事实,还要回到原文,看看时间、地点、事件是否能对应。(3)所谓“分析”,是指能从作者及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所谓“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即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就表现而言,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比较直露而

32、明显,对此只需抓住包含这些信息的句子,如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分析其表达的意思即可,相对较为容易。但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往往是含蓄而曲折的,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的不同叙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之后,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分析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因此,要特别留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遣词、造句、用语,理清文中人、事、物、理之间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领

33、会文章的主旨。只有在这时候,才能谈得上“概括”和“分析”。就难度而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古诗文阅读中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部分,因为它不仅要求领会选文的整体意思,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选文所涉及的某个事件或人物进行一番加工:或分析,或判断,或推理,或评价。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方法有:文中筛选法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其次要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

34、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人物、事件、哲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哲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抓住题眼法这里说的题眼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解答须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综合归类,找出答案。排除干扰法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a.夸大事实,导致谬误;b.偷换概念,混淆是非;c.正误夹杂,真真假假。解答时,抓住原文内容分析,辨明题干要求,了解干扰形式,就能准确解答。世界上万事万

35、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汇、语法三方面。四、相关知识四、相关知识语言的演变语言的演变语音,因为汉字不是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其实古今的差别是很大的,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例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rn)。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hn)。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chn)。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qn)。”这还是唐朝的诗,比这更早一千多年的诗经里的用韵跟现

36、代的差别就更大了。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是“平仄不调”的。例如李白的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郭”“白”“一”“别”四个字原来都是入声,归入仄声,可是现在“郭”“一”是阴平,“白”“别”是阳平,于是这四句诗就成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了。又其次,汉字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用法,常常是甲字从乙字得声,可是有许多这样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例如“江”从“工”得声,“潘”从“番”得声,“泣”从“立”得声,“提”从“是”得声,“通”从“甬”得声,“路”从“各”得声,“庞”从“龙

37、”得声,“移”从“多”得声,“谅”从“京”得声,“悔”从“每”得声等等。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古代马的名称就有“皇”(黄白相间的)、“骊”(纯黑色的)、“黄”(黄而杂红的)等很多,这些词语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子,后来才写作“椅”。凳子最初借用“橙”字,后来才写作“凳”。外来的

38、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包括部分译音的)比重较小,但是数目也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蓿等等,近代的像咖啡、可可、冰淇淋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床”,古代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做“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这都是词义扩大的例子。“谷”原来是谷类的总名,现在北方的“谷子”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子”专指稻子,这也是词义缩小的

39、例子。词义也可以转移,比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的信古代叫“书”,世说新语:“俄而谢玄淮上信至,谢安看书竟默默无言”,“信”和“书”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词义也会弱化,比如“很”,原来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可是现在已经一点也不狠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事物怎样改变了名称,那么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如“耳”成了“耳朵”,“眉”成了“眉毛”,“鼻”成了“鼻子”,“发”成了“头发”。有的是一个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例如“首”变成“头”(原来同义),“口”变成“嘴”(原来指鸟类的嘴)。语

40、法方面,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像“把书看完”这种“把”字式,“看得仔细”这种“得”字式,是古代没有的。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唐宋之问送别杜审言【漫漫古典情漫漫古典情】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结尾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

41、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书屋趣话书屋趣话陋室陋室 这是南宋

42、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老学庵老学庵 七录斋七录斋 聊斋聊斋 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

43、,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瓶水斋瓶水斋 北望斋北望斋 梦草斋梦草斋 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四步斋四步斋 积

44、微居积微居 马虎居马虎居 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在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泥土巢泥土巢 静虚村静虚村 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相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成语中的朋友之交成语中的朋友之交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结拜兄弟姐妹。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