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课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87471758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1一、斯金纳略传一、斯金纳略传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斯金纳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神。他15岁时曾与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沿河而下,漂流300英里。他还试制过简易滑翔机,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2 1922年斯金纳进入汉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并开始从事写作。由于他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深感兴趣,因此他曾选修过生物学、胚胎学和猫体解剖等学科。在生物学教师

2、的指导下他阅读了洛布的脑生理学和比较心理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等科学著作,还阅读了罗素的哲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些著作对他日后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3 1926年斯金纳从汉密尔顿学院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心理系。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谢绝一切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斯金纳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该校研究院任研究员。19371945年他在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心理学,19451947年任印第安那大学心理系主任,并创办行为的实验分析杂志,把

3、自己的科学称为“行为的实验分析”。1947年他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系的终身教授,从事行为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4斯金纳的主要贡献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 “斯金纳斯金纳箱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 “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获

4、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56操作杠杆(踏板)操作杠杆与食槽 7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他的基本信条: 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目标: 指明决定特定行为的特定因素,一次来分析行为,并把先行影响和随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真正性质确定下来。 最好的方式:实验8进行行为实验时,不仅考虑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单一关系,还要考察刺激反应之间的条件,称为“第三变量”,用公式表示为:R=f(SA)R表示反应

5、,S表示情景刺激,A代表影响反应强度的条件,为“过去形成的条件”。91、行为的分类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应答性行为(或应答性学习),第二类被斯金纳称为“操作性”行为(或操作性学习)。他把条件作用分为:应答性(经典型)条件作用、反应性(操作性、工具性)条件作用10斯金纳的实验 斯金纳在30年代发明了一种所谓斯金纳箱的学习装置。箱内装上一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九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九装置就落厂一粒食九。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操纵杆,立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按压操纵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按压操纵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或者丁具。所以,

6、操作条件反射又称为工具条件反射。11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12注意在实验中,S不是刺激,是情境;有机体在刺激情境S中自发地作出操作R,行为结果获得强化物S1, S1是对有机体的操作(反应)R的强化结果,使R与刺激情境S形成联结,即形成R-S的联结。提高有机体在S情境中作出反应的概率。这就是操作性学习形成过程与实质。操作性条件反应(学习): RS13 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

7、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14斯金纳得出的结论经典性条件刺激引起反应SR操作性操作反应强化RS两种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式操作性条件反射式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为RS。由此,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据此,斯金纳又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一种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式学习,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

8、。两种学习形式同样重要,而操作式学习则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况。由此看来,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分别形成两种条件反射的过程。15操作性行为的特点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绝不是由刺激引发的。有机体可以收到控制变量的影响,而此变量并不必定认作为刺激。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162、研究的方法论在有机体的行为一书中对新行为主义的方法论作了规范。A、实验环境要有利于保持行为的自然连续性。B、研究者要尽最大可能去控制有机体的环境,从而加强对自变量的操纵,或保持自变量的稳定,进而观察它们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C、创造一定的条件,把研究对象安置在可以表现行为的环境中以便观察记录。D、反应速

9、率是分析的基本素材。17斯金纳在研究中完全排除自我观察的方法。斯金纳主张只要采取若干被试,不必运用统计,而只是把行为的实验分析一点一点地延伸到新的领域中去。个别差异能通过控制条件来消除,不必采用大样本的方法183、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19强化: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强化物: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反应)的刺激或事件。强化分为: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20连续强化:强化物连续多次地重复出现,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度给予强化。间歇强化(部分强化):仅对一部分正确反应以强化。2122强化还分为:

10、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积极强化(正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而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的作用。消极强化(负强化):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无论哪个,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23消极强化与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惩罚是为了消除行为(不合要求的行为)。244、儿童行为的变化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连续接近技术就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使它逐步形成这样的行为。25四种条件的变化:A、第一基线: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B、第一实验期:即给予一定的刺激。C、第二基线:即取消第一实验期所给予

11、的刺激。D、第二实验期:将第一实验期给予的刺激再施予儿童,从而确定第一实验期所施加的刺激的作用。265、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教学。程序教学法:通过教学机器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后来呈现的正确答案相符,机器接着下一个问题。27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有五条 :第一,小的步子。第二,积极反应。第三,即时反馈。 第四,自定步调。 第五,最低的错误率。 28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 第一,教学机器能即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

12、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第二,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三,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第四,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即使一度离校的学生也能在返校后以他辍学时的水平为起点继续学习),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第五,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第六,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磁带提供依据,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七,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9机器教学的局限性:A、对教师作用的发挥有所限制B、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少306、人格理论斯金纳利用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和改变,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的目的。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