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86705744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5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课题3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常考透视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常考常考1 1 能结合实例说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能结合实例说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出题角度出题角度】对比考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或以探对比考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或以探究的方式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究的方式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典例典例1 1 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均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均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B B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 C都能用来灭火都能用来灭火 D D用紫色石蕊溶液可以鉴别二者用紫色石蕊溶液可以鉴别二者D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解析解析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碳没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而一氧化碳有可燃性,不能用来灭火。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典例典例2 2 某同学设计如图某同学设计如图6-3-76-3-7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质。请填空。图图6-3-76-3-7实验实验1 1实验实验2 2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1)实验)实验1 1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采用了科学探究

3、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是_。(2 2)实验)实验1 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是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水水纸花由紫变红纸花由紫变红CO2+H2O=H2CO3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3 3)实验)实验2 2是在实验是在实验1 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_(填序号)(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

4、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是_。密度比空气大密度比空气大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解析解析 (1)实验1中两朵石蕊纸花都与二氧化碳接触,其中一朵同时与水接触,另一朵不与水接触,说明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水。(2)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使石蕊变为红色。(3)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后,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先向下运动,号棉球沾有石蕊溶液,其中的水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使号棉球先变红。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方法透视(方法透视(1 1)物质的检验和鉴别:检验即鉴定,是根据物质的)物质的检验和鉴别:检验即鉴定,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用化学方法来确定是不是这种

5、物质。例如检验某无色、某一特性,用化学方法来确定是不是这种物质。例如检验某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无味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特性进行的,而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因为不支持燃烧浑浊这一特性进行的,而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因为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还有很多。鉴别是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用化学方法或物理的气体还有很多。鉴别是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将它们加以区别开来的操作。例如鉴别方法将它们加以区别开来的操作。例如鉴别COCO和和COCO2 2,就可以利用,就可以利用二者性质的某一点不同加以区别,用澄清石灰水、紫

6、色石蕊溶液、二者性质的某一点不同加以区别,用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燃着的木条等都可以达到目的。燃着的木条等都可以达到目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 2)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需采用控制变量法。解答此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需采用控制变量法。解答此实验的创新改进题,一般要综合考虑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的创新改进题,一般要综合考虑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创新实验的主要考查意图有针对性地答题。创新实验的主要考查意图有针对性地答题。【试题链接试题链接】小试身手小试身手1 1、4 4、5 5、8 8、9 9,直击中考,直击中考1111、1212、1313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

7、化碳常考常考2 2 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出题角度出题角度】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或碳、氧循环的综合考查。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或碳、氧循环的综合考查。典例典例 图图6-3-86-3-8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问题。是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后回答问题。(1 1)自然界)自然界COCO2 2的来源途径有的来源途径有_(任写一点)。(任写一点)。化石燃料的燃烧(或动植物的呼吸等合理即可)化石燃料的燃烧(或动植物的呼吸等合理即可)图图6-3-86-3-8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 2)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COC

8、O2 2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的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光合作用等,不利影响有_(任写一点)。(任写一点)。(3 3)人类降低空气中)人类降低空气中COCO2 2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COCO2 2的的排放,二是增加排放,二是增加COCO2 2的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的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COCO2 2的方式的方式或途径:或途径:_。造成温室效应(或温室效应的具体表现等均可)造成温室效应(或温室效应的具体表现等均可)植树造林(或种花种草等均可)植树造林(或种花种草等均可)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解析解析 (

9、1)自然界CO2的来源途径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等。(2)CO2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含量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3)我们能做到的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等。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方法透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方法透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1)二氧化碳的产生)二氧化碳的产生 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2 2)二氧化碳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消耗 绿色植物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江河湖海的溶解作用。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把

10、握光合作用,江河湖海的溶解作用。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把握好这两个关键点即可。好这两个关键点即可。【试题链接试题链接】直击中考直击中考 1414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常考常考3 3 知道温室效应,了解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知道温室效应,了解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出题角度出题角度】温室效应的产生和防治措施。温室效应的产生和防治措施。典例典例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 A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代替化石燃料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代替化石燃料B 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禁止使用化石燃料C C大量植

11、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D D倡导倡导“低碳低碳”生活,提倡使用电动车生活,提倡使用电动车B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解析解析 为减缓温室效应,应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但目前化石燃料还不能禁止使用。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方法透视防治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多种,但主要由两个方面入方法透视防治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多种,但主要由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想办法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如少使用化石燃料,多手:一是想办法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如少使用化石燃料,多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二是多消耗二氧化碳,如大力植树造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二是多消耗二氧化碳,如大力植树造林,或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林,或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试题链接试题链接】小试身手小试身手3 3,直击中考,直击中考1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