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86667905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第七章城市产业经济(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 市 经 济 学冯云廷教授 主讲第七章 城市产业经济 第一节 城市产业分类第二节 城市产业结构第三节 城市产业集群第一节 城市产业分类 一、按经济功能划分一、按经济功能划分输出产业输出产业(或叫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外部市场需要的产业。 地方产业地方产业(或叫非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内部市场需要的产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输出产业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处于支配地位;地方产业则是支撑前者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处于从属地位。 输出产业与地方产业反映了城市经济的二重性,即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统一。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数量的依存关系,即: 地方产业的就业增加量 输出产业的就业初始增加量 a 地方产

2、业就业限定系数二、按生产要素划分 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的比例,把它们分成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凡单位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需要投入劳动力较多、单位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皮革、饮食业等;凡投资比较集中、资本有机构成高而所需劳动力较少的产业,称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业等;凡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技术层级较高且对知识人才素质要求较严的产业,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如电子、航

3、天、生物工程行业等。在实际构成中,有的行业不一定是单纯某一种要素密集度高,而有可能是两种都高。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转化。 产业结构呈现如下演变规律: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化为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发展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三、按三次产业划分三、按三次产业划分将产业结构划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35费希尔)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其它的经济活动则统统归入第三产业。(1940克拉克)中国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作了专门的规定,即: (1)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2)第二产业为

4、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业)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为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它产业,它又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部门等。第二节 城市产业结构 一、城市产业结

5、构特征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一、城市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 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制约关系。 经济成长阶段农业时期GNP中第一产业比重居首工业时期GNP中第二产业比重居首后工业时期GNP中第三产业比重居首工业化前期轻纺工业发展为主工业化中期重工业发展为主工业化后期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城市:工业化初始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大于10%城市:工业化加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小于10%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城市:工业化成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当城市:后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左右图72经济发展理论对经济成长阶段的划分表7

6、1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工业经济发展阶段阶段特征值R: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农业经济阶段R20%工业初兴阶段20%R40%工业加速阶段R40%表7-2 世界部分城市三次产业产值及就业结构 统计时间城市GNP构成()就业构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北京6.9046.1146.995.6046.8247.581995上海2.4657.9839.561.4058.1240.481995香港0.3026.5073.200.1036.6063.301990东京0.2027.3072.500.6029.4070.001988汉城0.4030.70

7、68.900.4036.4063.201989纽约0.0020.0080.000.0013.3086.701989巴黎0.3027.0072.700.0122.0977.901988罗马4.0023.0073.000.1019.0080.901981二、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二、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一)从产业的带动作用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作“连锁效应” 并把连锁效应具体划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前向连锁,是指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种植业部门对食品工业部门具有前向连锁效应);后向连锁,则是指一个

8、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日用化工部门对基本化工、炼油、原油开采等具有一系列的后向连锁效应)。 根据产业的连锁效应特征,全部产业可分为如表73所示的四类。 表73 不同产业部门的连锁效应特征 产业部门连锁效应特征中间投入型初级产品前向连锁效应大,后向连锁效应小中间投入型制造业产品前向连锁效应大,后向连锁效应大最终需求型制造业产品前向连锁效应小,后向连锁效应大最终需求型初级产品前向连锁效应小,后向连锁效应小(二)从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集中系数和区位商是用来定量计算和衡量产业的比较区位优势的两个主要指标。1集中系数集中系数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某项产业经济活动

9、,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一个城市或一个经济区)中的集聚程度。 C(am)(AM) 式中:C为集中系数;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为城市的人口数;A为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M为全国或全地区的人口总数。2.区位商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即,Q(aA)(bB) 式中:Q为区位商;a为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A为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相应指标;b为城市的总产值或全部就业人数等指标;B为全国或全地区的相应指标。第三节第三节 城市产业集群城市产业集群

10、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一)产业集群的定义国内学者比较推崇迈克尔波特(1998)的定义,产业集群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所组成的区域内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 (二)产业集群的特点(二)产业集群的特点1.空间特征 :地理集中性2.产业特征包括:技术可分性 、产品差异化的潜力大 、产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性和速度经济性。3.组织特征(1)产业集群是生产系统。(2)产业集群是社会系统。(3)集群组织最根本的联系纽带是竞合联系 。 4.经济特征

11、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所独享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5.发展特征 累积因果性和路径依赖性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 。6. 环境特征产业集群环境特征一方面表现为“灵敏的经济基础”,但更为重要的另一面是集群的创新环境。 (三)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1产业集聚节约了搜索信息的成本。 2产业集聚的地方一般存在明显的经济外部性,使得企业可以共享待业内的公共用品,而且容易接近客户。 3创新促进集聚区内的企业更具有生产效率,始终追踪先进的技术。 4产业集聚有利于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区内的产业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一)市场因素一是

12、特定供给因素的存在,如马歇尔所说的存在适合某种产品生产的、独特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形成产业集群,或是波特所说的特定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的企业;二是由于某种特定的本地需求导致生产要素的集聚而形成产业集群。(二)制度因素 1.政府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特点,提出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2.政府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有利于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从而使得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新环境与利益机制中,按照集群发展的要求自我调整。 3.政府也可以通过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和特色资源吸引外地关键性企业落户本地而逐步培育与发展。 4.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专业化

13、分工,进而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利益机制与理念传导促使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向调整自身经营。(三)文化因素 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居民的风俗习惯,动力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产业集群化的形成及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政府机构)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如图1、图2所示)图1 产业集群的动力结构图图2 产业集群的引力结构图三、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建设 (一)区

14、域创新体系的构架(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架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的基本构成要素有: 主体要素。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 功能要素。即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运行机制,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机制和能力。 环境要素。即创新环境,包括体制、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心理和保障条件等,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 图3 区域创新网

15、络架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提高,需要依托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开拓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需要依靠区域创新体系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这种 “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机理是: 第一,区域创新体系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 第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第三,区域创新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有利于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 产业集群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关联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地域关联。 (2)结构关联。 (3)功能关联。 (4)目标关联。(三)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集群的建设1、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2、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 3、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 4、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5、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