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004简约本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84588554 上传时间:2024-08-31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5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004简约本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美学004简约本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美学004简约本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美学004简约本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美学004简约本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004简约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004简约本(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第一节 中与和n中与和,来自儒家哲学。n 中,即中道,就是“正”。 论语孔子对于两个学生的评价: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n推行中庸之道,合于仁之道。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n具体表现举例: 颜色:中正的颜色是红色。“恶紫之夺朱也” 音乐:喜韶乐、武乐,恶郑声。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 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服装、车子:n诗歌: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n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的评价:勤而不怨 忧而不困 乐而不淫 哀而不愁

2、n荀子: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 事行失中谓之奸事。 诗声 ,中声之所止也。n周易周易 n“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n“阴阳相济阴阳相济” n“执两用中执两用中” 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 n礼记礼记中庸中庸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物育焉。” n中庸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n儒家的儒家的“中中” “里仁为美” 由人而仁 外化为礼 内在情感与外在行为的尺度 重视善的美,重视内在的美,重视含蓄

3、的美,重视中节的美,重视有序的美。n冯友兰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n 中国传统文化中说的“天”有多种涵义: 一指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的天; 二指主宰之天,即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地; 三指运命之天,指人生中无可奈何的“命运”; 四指自然之天,指自然的运行; 五指义理之天,即宇宙的最高原理。 第一节 中与和二、和 和:寓杂多于统一的动态过程,协调,和:寓杂多于统一的动态过程,协调,和谐。和谐。 由音乐要求音声和谐而提出的。 “和和”不等于不等于“同同”。亦非混和、乌。亦非混和、乌和。和。n陈望衡陈望衡:n“和”的含义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杂多的统一; 对立因素的统一; “化合”; 健康生命的

4、形态,兴旺发达的形态,幸福美满的形态。 有序的和,有生命的和,有创造力的和。有序的和,有生命的和,有创造力的和。第一节 中与和n守中用和。 “和”是“中”之体,“中”是“和”之魂。n荀子的乐论 音乐的“和”的社会功用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和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第一节 中与和n秦汉之际的儒家经典礼记经解谈到“温柔敦厚”: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

5、,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第一节 中与和n道家的“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n“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n“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要求恢复到人的自然本性,像“婴儿”那样天真无邪,素朴无瑕。 第二节 气与韵一、气n 气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有概念。n 天地万物的本体是“气”。气分阴阳。 荀子:n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6、有生,有知,且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第二节 气与韵n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生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正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n 庄子人间世: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积虚。虚者,心斋也。 第二节 气与韵n淮南子原道训: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n王充论衡: 阴气生为骨肉,阳气生为精神。第二节 气与韵n魏晋的曹丕真正在美学意义上使用了“气”这一概念。 典论论文“文气”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

7、,不能以移子弟。第二节 气与韵n文气:包含风格,又大于风格,人的精神境界、生命力、创造力在艺术中的体现,是一种气度、品格。不可以传承。n 钟嵘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n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才有庸俊,气有刚柔。n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n陶潜诗n顾恺之画n王羲之字 第二节 气与韵n刘克庄 “韩退之尝云: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则物之浮者小大皆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此论最亲切。李、杜是甚气魄,岂但工于有韵者及古体乎?” 东坡“气高天下”二、韵 韵,本指诗歌的声韵、音韵。 刘勰文心雕龙律声“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n 魏晋南北朝 “风

8、韵”人的个性、情调。 n南朝画家谢赫“气韵生动” n 明代王世贞 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皆病也。n南北朝钟嵘诗品“理过其词,淡乎寡味。”n 宋人范温“有余意即为韵。” n 绘画,取之象外; 音乐,声外之音; 诗文,言外之意。n 韵味 味外之旨n严羽沧浪诗话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n艺术作品性是简淡,以求韵味。例如宋代诗文崇尚平淡、简约。 梅尧臣“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欧阳修“古淡有真味” 苏轼“妙在笔墨之外”n清代王士祯“神韵” 不选李、杜诗入唐贤三昧

9、集,雄浑有余,冲淡不足。 只欣赏“冲淡、自然、清奇”三品。第三节 意 境n意境 中国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体现中国艺术特质的核心范畴。一、“意境”论的形成与本质 初唐 王昌龄 诗格 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时,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镜于心,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n物境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 “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 n情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n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10、山。”nn刘禹锡 境生于象外n司空图 知味外之旨n 叶朗 境 自然或人生的图景。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n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n意境:映现着创作主体全部生命感受的、人与自然浑然交融而产生的艺术生命空间。 二、王国维的“境界”论n人间词话第一次把“意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提出并做了专门的研究。诗词n境界: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n首先,将意境的有无、深浅作为衡量文将意境的有无、深浅作为衡量文学品格的最高标准学品格的最高标准。词以境界为最上。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其次,将意境分

11、为“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无我之无我之境境”。n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n第三,创作主体的情感之创作主体的情感之“真真”。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n第四,境界有大小之分境界有大小之分。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风鸣马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n第五,隔与不隔第五,隔与不隔。针对情与景而发。 n王国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宋元戏曲考评元杂剧评元杂剧n“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敝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12、,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n王国维的境界论,沿袭了传统诗论的感性化点评特征,古典美学的总结性著作,最具创造性精品之一。 第八章 艺术与审美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一、什么是艺术? 艺术观两种: 一是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一是艺术是对心灵的表现 摹仿: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文艺复兴 艺术是镜子 达芬奇 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经常把所反映事物的色彩摄进来,面前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 19世纪 法国自然主义 现实主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 我国 现实主义传统n表现说: 柏拉图 迷狂说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浪漫主义 20世纪以来,表现派 黑格尔 康德

13、艺术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n克罗齐 艺术即直觉,即表现 知识:逻辑的,直觉的 艺术就是以直觉为特征的心灵的综合活动。意象、情感。n科林伍德 艺术直觉的非理性 巫术(有预期目的的,为激发某种情感而产生的艺术); 艺术n贝尔 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n苏珊朗格 艺术是运载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思想。n关于艺术: 1、每一种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性形式。2、我们欣赏艺术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是审美的关系。 n 艺术是一种诉诸人类感观的审美形式,它运载人类的情感,表现人类的生活,慰藉人类的心灵,提升人类的精神,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和休养地。二、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1、初起,艺术与技艺、与实用的不可分。 “艺”

14、通过教育与训练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艺术的独立门类: 诗歌、小说、音乐、舞蹈、绘画等。 (纯艺术) 3、18世纪 ,欧洲才有了 优美艺术 与实用艺术的区别。 4、艺术与实用、审美与功利仍然并存。 5、现代艺术的各种奇异形态 行为艺术、人体彩绘等。 谭盾的音乐。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艺术 雅俗共赏 表现与沟通 人类共同的器官情感与心理 审美个体:审美活动 真诚、质朴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一、当代西方艺术中的美学问题 审美实现 艺术品 具有潜在审美价值的形式 审美主体即艺术接受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 20世纪的布拉格语言学派、现代解释学派:n 德国哲学家 狄尔泰 解释 理解 人文学科 艺术是人类理解

15、生命的器官,审美主体对艺术的体验,就是人对自身生命和价值的认识。 n布拉格语言学派: 莫卡罗夫斯基 作为社会事实的审美功能、规范和价值 索绪尔 结构主义语言学 艺术 能指(符号) 所指(内容与意义)禅宗 “迷人从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 楞严经的指月之喻 艺术 所指 能指 审美活动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 20世纪现象学派: 英伽登 艺术作品不是自足的客体,而是一种存在许多“未确定点”的“多层次结构” 需要欣赏者的创作活动,具体化,即按照它的有效特性去重建作品。 多样化n 海德格尔 前结构 指审美接受主体因其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这些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就构成了理解的一种“先行”掌握

16、,成为对审美对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前提。n伽达默尔 一部艺术作品不断被理解和阐释的历史。n20世纪 60年代 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派) 创作者-作品-接收者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影响很大。二、艺术的形态与审美 1、诗歌 最早的文学样式n 形式美: 音乐性(音节 音律) 回环往复的吟咏 格式 n 意象: 情感 情景交融 理趣n 意境 经得住咀嚼2、小说n讲故事 叙事文体 红楼梦 语言既糅合满汉文明,又熟悉贵贱两端。 庚辰本第五十回“鸦没雀静” 第四十回刘老老说酒令时声明:我们庄户人家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人拍手赞之还说你的本色吧。 n情节与人物 生动、独特 例如孙悟空 牛魔王赶上孙大圣,只见他肩膊上

17、掮着那柄芭蕉扇,怡颜悦色而行。 n叙述方式: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的那个遥远的下午。n莫言红高粱 n博尔赫斯 阿根廷小径分叉的花园 3、戏剧 戏剧 n 人类以人自身为媒介演绎人自身的故事的形式 动作(台词 形体) 完整n 舞台空间艺术 ( 木偶戏 皮影戏 )n剧本n演员n导演 19世纪70年代 德国的梅宁根剧团n剧场 露天 大剧场 小剧场 法国的安托万 n风格的统一、协调 古典主义,现实主义。 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后现代主

18、义的前卫戏剧等。n东西方戏剧 古希腊戏剧 悲剧 祭神,公共活动,城邦制 中国 宋代 话剧 4、绘画 中国绘画:直到两宋,都是以人物画为主。 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山水画不以形似为高,(光影、透视法)而是以意境为高。 n 西方绘画: 透视法:定点透视 光影透视 空气透视n两者的区别: 工具材料的区别 形式构成的区别 画、诗、书、印一体 艺术追求的区别 求真 空间的立体感 色彩 光影 意境 工笔 写意 兼工带写 留白5、 雕塑n雕与塑的差异 雕 石、玉、木、金属等硬质材料上雕刻形象 塑 粘土、石膏等软性材料捏塑形成形象n欧洲雕塑艺术的典范 以人体为主6、音乐n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时间中进行,具

19、有某种抽象性,充分表达人的情感起伏变化。n 旋律n中国音乐 象砖头 西方音乐 象细胞分裂7、舞蹈n舞蹈的媒介是人的形体。 形体动作的节奏感 造型感n舞蹈的动作源于对生活中和动物的各种动作的摩仿,具有很强的抽象性。n舞蹈流派众多,各有自己的规范,体现出不同民族、地域、时代的风格特征。 8、建筑n建筑艺术与实用紧密联系,在实用的前提下的美的创造。n不同民族、时代的建筑艺术的特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精神的特质。例如苏州园林 哥特式建筑 古希腊建筑n建筑艺术的构成: 1、建筑的形体与空间。 2、建筑质材的选择。 3、建筑的修饰,包括装修与装饰。第九章 美 育n 第一节 什么是美育 一、美育的性质与功能 1

20、、美育即审美教育。(1)美育不是美学理论教育。(2)美育不是审美价值观教育。(3)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n2、美育是情感教育。 智育-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德育-意志品格的教育 三者彼此渗透。美育渗透于智育和德育中。但各自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不同。 美育的关键是“以美引真,以美导善”。 3、美育与智育 智育 求真 ,其中有美感。 美育 以对真理的探求为底蕴,间接掌握真理。 4、美育与德育 德育 理性教育、功利教育。 美育 感性方式,滋润心灵。5、蔡元培教育大辞书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是以审美为媒介、以人格教育为目标的情感教育。n二、美育思想和理论 1、美育作

21、为一个美学理论概念最早是18世纪末德国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我国1912年蔡元培首次提出。 不过,人类对于美育的意义认识,以及美育的时间,却很早就开始了。2、古希腊雅典的教育 7岁入学,文法学校,琴弦学校,培养德、智、勇、美的人性。3、我国的古代的审美教育 周代的贵族教育“六艺”礼、乐、射、骑、书、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5、柏拉图 艺术内容与艺术功效6、古罗马诗人贺拉斯 寓教于乐7、德国诗人与美学家席勒 反思法国大革命,从自由、社会理想的角度谈论审美教育。 (1)精神自由 途径是审美教育 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上去,而是变成他的 职业和专门知识的一种标志。 (2)人有两个对立

22、因素: 理性冲动 人身 感性冲动情境 游戏冲动:将两者统一,人性统一、自由8、王国维 1903年教育世界第56号,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完全的人格 “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美术文学徒非慰藉人生之具,而宣布人生最深之意义之艺术也。” 9、关于文学的功用 鲁迅摩罗诗力说 “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家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批评了传统的文学实用观,说孔子“以儒教之宗、帝王之法割取”诗经。10、蔡元培 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尤对德国音乐推崇备

23、至。 “以美育代替宗教”。 宗教有两种:一是真正的宗教,讲究的是信仰心;二是信条之宗教,最多的是信条与仪式。 美的根本特性是“普遍”、“超脱”。“既有普遍性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诱出利害的关系”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人人都有情感,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冶的作用,叫做美育。” 北大校长,重视音乐教育。影响深远。 第二节 美育的实施一、美育的特点 美育的特点是与美的本质特征紧密联系的。1、美育的方式是通过对个别审美形象的感知、接受与理解,在情感的交流与感动中进行的。2、美育的另一个特征是愉悦性。对美的感知伴随着审美快感的心理活动。二、美育的实施 美育的实施更多的是一种具体的审美教育实践。 审美教育实践最主要的有艺术教育和自然教育 。1、艺术教育 艺术鉴赏教育 艺术实践教育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从经典作品入手。 歌德“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育成” 例如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与美育2、自然教育 18世纪卢梭“返回自然”。 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自然对于人的心灵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例如少年维特之烦恼 中国人寄情于山水之间。 自然对于人的心灵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不逊色于知识与艺术。 例如王冕 。沈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