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新课标卷历史试卷分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84546495 上传时间:2024-08-3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招新课标卷历史试卷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招新课标卷历史试卷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招新课标卷历史试卷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高招新课标卷历史试卷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高招新课标卷历史试卷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招新课标卷历史试卷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招新课标卷历史试卷分析(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2年高招(新课标卷)年高招(新课标卷) 历史试卷分析历史试卷分析河南省偃师实验高中河南省偃师实验高中2012年年8月月25日日n201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仔细研读新课标文综历史卷,总体感觉试卷难度下降。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选择题方面:涉及政治史,经济史部分较多,比重较大,文化史涉及较少。问答题方面:沿袭了去年试题设置的模式,有两道必做题,一道为必修3思想文化史(世界史),属于史料分析题模式,第二道为论述题,仍然沿袭去年的传统,为solo评价题。四道选做题,涉及改革史,民主思想,战争史,人物评价问题。模式均为史料分析题模式。n各部分考点及其分值的分布n1、中国古代史:39分(必修选择题2

2、4分,选修选考题15分)n24题,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必修1政治史)4分;25题,宋代市民文化(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6题,明清商品经济(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27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8题,明清政治体制(必修1政治史)4分;29题,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必修1政治史)4分;45题,王莽币制改革(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n2、中国近现代史:58分(必修选择和主观题28分,选修选考题30分)n中国近代史部分(50分,必修20分,选修30分):30题,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1题,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必修3思

3、想文化科技史)4分;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思想解放潮流”(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分;46题,国民政府的组织问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48题,道光帝的禁烟政策(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n中国现代史部分(8分):32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3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n3、世界史部分:48分(必修选择和主观题33分,选修选考题15分)n世界古代史(4分):34题,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必修1政治史)4分。世界近现代史(44分,必

4、修29分,选修15分):35题,世界贸易经济重心的转移(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0题,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三次科技革命(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25分;47题,德国的赔款问题(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n总之,在全部历史试题所有分数的145分当中,中国史部分:97分,世界史部分:48分;其中,政治史:46分(必修16分,选修30分),经济社会生活史:35分(必修20分,选修15分),思想文化科技史:64分(必修49分,选修15分)。纵观整个试卷,历史必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专制政治、市民文化、明清经济和政治、宋明理学、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

5、索、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亚洲经济崛起、城市化与三次科技革命、中国近代化历程等教材重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n【选择题整体分析选择题整体分析】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察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一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是部分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在考题材料的选用方面也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试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

6、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n从选择题的设置能够看出,出题人对于各位考生的主要考察方面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事实的分析,选择题主要是考察方向以中国史为主,辅之以世界史,第24.28.29.31.34题,涉及政治史部分,第26.30.32.33题,涉及经济史部分。而且今年高考的历史试题突出在两个字上面:严谨与灵活,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模式被出题人彻底的抛弃。n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n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

7、强大族n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n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n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n解析首先用排除法,A选项,若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的话,不可能这么严重的触犯他们的利益,所以排除;B选项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D选项中,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是政治的压迫手段。其次C选项从侧面反映出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影响到了专制集权,所以命令他们迁移,故选C考点汉朝中央集权难度n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n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n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

8、传播n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n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n本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突出题干中的“自由”“正义”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提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A.B.C三项都只是就事论事的浅层次归纳,未涉及本质。B戏剧错。故选D.n考点宋朝思想文化背景难度n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n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n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n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nD.无业游民增加

9、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n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之前大概十分之一的是官员,十分之九的是农民,但是正德以后许多农民改为经商,这就道出了社会结构中的职业变化,故选B。此外用排除法,A中言商业的发展使得农业衰退,材料中只是提到务农的人数减少,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不只完全有务农人数决定;C中材料明显没有提及;D选项游手之徒是指商人,并不是无业游民,该称呼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考点明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难度n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n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nB

10、.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n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n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n译文:文人是用以修治的,农民是用以具养的,工匠是用以利器的,商人是用以通货的,各取用他们资所能近、力所能及的而成就事业,来求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归结他们的要点在有益于人民之道,这些是相同的四种人职业不同而方法相同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而材料中王阳明观点的主旨是四业虽不同,但根本相同,只要各业尽其心。所以答案为D考点王阳明心学难度n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nA.内阁职权下

11、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n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n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n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n清代内阁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即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的体现。A、C两项与此无关,排除。易误选D项,认为D项反映了题干中材料的本质,但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惟君主之命是从的内容,官员处理公务沿用的是以惯例,由材料中“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内阁办公拘泥规制,并未谈及权力和事务分配问题,所以选择B考点清朝政治制度难度n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

12、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n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n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n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n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n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题目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B、D均为对材料的错误理解,A选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不应将其与君主专制等同。所以选择C考点君主专制制度难度n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n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n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

13、业竞争n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n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n张謇所处的是“重农”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而此时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潮流,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张謇选择了投身实业。状元实业家发出的“舍身喂虎”的感叹,实际上是“实业救国”精神与“重农抑商”传统的冲突考点实业救国思想难度。n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n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n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14、n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n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n重点理解“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即其他社会改造方法都行不通的前提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成为俄国社会进步的必然和唯一行得通的选择。nA选项存在逻辑错误,B选项在时间与历史状况不符,D选项不是中共所持有思想。因此选择C。考点中共思想难度n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n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

15、化估计不足n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n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n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n解析该题通过美国的评估文件反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状况,题目选项中涉及外交关系,有些迷惑,学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材料给出时间为1958年,此时中国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民经济出现混乱,而美国评估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和史实不符。A项题目中没有涉及;评估中表述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获得苏联援助并没有低估苏联的作用,B项不符;美苏争霸中50年代末期苏联开始和中国关系恶化,不选C项。考点中国现代经济发展难度n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

16、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n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n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n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n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n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学生对市场经济改革的细节把握。依据材料反映出的是92年全国的下海经商潮,而根据题目的关键时间是1992年可以排除答案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1984年以后;同时依据书本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继农村体改后1984年城市体改全面展开,与答案B、D中的“开始”一词不相符。题目中的“下海潮”是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大规模举动,因而A项正确。考点经济

17、体制改革难度n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n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n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n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n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n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而输掉了官司,说明了当时罗马法重程序、辩论,轻证据的形式主义。首先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为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根据材料,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18、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C项不选;D项明显错误,不选。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形式主义,B项正确。考点罗马法难度n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nA.关贸总协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nB.贸易量增加n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n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n1995年世贸已建立,A在时间上首先排除;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最典型的是美国,但两图相比,美国的贸易量并未增加;两图都反映了多极化趋势,D排除。本题要注意两幅图相比,亚洲发展中国家、日本所占贸易份额

19、明显增加,正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体现。n考点战后世界经济难度n第二卷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总体评价】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修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分容易不高。n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n材料n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

20、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n(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n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看分值有几个要点。n其次,把材料分层次,归纳概括中心意思。n第三,在材料中划出关键信息。n第四,用自己的话精炼概括语言,组织答案。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n【解析】(1)回答背景问题,基本上答案就是课本中的知识点,属于知识点再现,只不过还应结合材料找到课本中没有的答案。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看过材料后,发现有“1868年”、“英国”字样,可以推断,答案应该分布在工业革命一

21、章,答案要点就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所以,首先就应该答出“工业革命”,这是大背景。而工业革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n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n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n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

22、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n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n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n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n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n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

23、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n(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n(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n【解析】n题目给出的时间限制条件是20世纪,需要阅读从第2段到最后一段内容。第3段说1914年美国出现了“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

24、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等的发明。第6段明显地告诉考生,计算机的发明也是答案要点。再读后面两段,应该注意到“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字样,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还必须注意,材料内容始终是围绕着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即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交通信号灯的产生于改进就无从谈起,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n(3)这一问的答案在课本中是没有出现的,必须根据材料得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是为了

25、应对城市交通问题,实际上也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发明和改进交通信号灯,即改善城市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既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也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从最后一段中的“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中,可以推测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规则意识、法制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即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n(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n(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

26、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n本题涉及城市化这一热点问题,第(1)问考生很容易误答交通信号灯发展的整体背景,一定要注意“诞生”这一关键限定信息,在此基础上按设问要求回答即可。第(2)问实际上是要考生列举出与20世纪(时间)促进交通信号灯改进(限定)的主要科技成果并简述之。第(3)问要求根据“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对“城市生活”改善的影响,这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拓展能力。n【评价】从整体上看,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特别是第(1)(2)两题,需要考生能够迅速反应出课本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解答。第(3)题难度较大,

27、因为考生无法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该问明显地是在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很贴近现实,是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中去考察的典型案例,突出了史学的社会效用,也是史学中“问题意识”的良好体现。n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n材料n“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n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n(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

28、析,史论结合。)n做题方法与步骤:n1、先看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找中心词。n2、对材料分层次,概括意思。n3、选取其中一种观点,多角度论证。(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等)n4、作答,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然后,按要点、分层次地举史实多角度论证。注意:每个要点是一个段落。n5、最后总结,上升到能力层次。n答案提示:n1.赞成:可从列强历次侵略(冲击)后,中国人学西方(反思)的层次性(器物制度思想)着手回答。n2.反对: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n3.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准确也不全面: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

29、定。n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n下面以赞成为例,说明答案的思路。n第一步:赞成这一模式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n第二步:通过政治、经济、思想背景论证传统的根深蒂固,中国缺乏变革的同内动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领域的每一次变动都与“冲击-反应”相关的史实说明模式的解释是正确的。n第三步:得出西方的冲击导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一系列的变化的结论。n(持反对意见则关键要找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如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产生的内在根源。)n【答案二】“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

30、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冲击”,中国“反应”其“冲击”,这种模式突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二鸦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和辛亥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

31、发意义。n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n材料n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碑,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

32、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n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n(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n(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n解析:本题再度体现新课标全国卷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特点,考点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败了的王莽改革,这种命题特点的题目解题思路和内容都来自于材料。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由于“新”是刚代汉而建立的政权,所以改革就带有巩固新政权的总体目的,这一目的是通过限制兼并、缓和矛盾实现的,这些基础上组织好答案即可。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而所学

33、知识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些具体性知识(如货币:恢复龟货、贝货、布货是倒退等)和规律性知识的认识(如多变的政策会引起社会动荡等)。n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n(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按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10分)n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由材料可知王莽改革属于第三种,考生

34、仅需对材料第一句话加以整理,就可得出第一题的答案。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中决定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最高当权者的态度等。考生根据这些因素,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王莽币制改革情况信息,即可得出其失败原因。考点中国古代变法难度n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n材料一n第三十条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n第七十二条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

35、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n材料二n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n(二)国民政府委员会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n(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n附注:n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n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n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n(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n(2)结合所学知识

36、,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n解析第一问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首先材料一选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所以得出是宪法规范的内容,然后即从两方面分别找到权力执行机构和权力行使代表即可;材料二由材料出处可知是政协意见,政协的核心意思即认可执行权力的机构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及人数。第二问,就要结合知识背景和材料反应出的意思作答。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的时期,此时国民党摆出了一些姿态。原因就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两个大的方面作答即可。考点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难度n解析:本题考点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训政和宪政,这一考点反映

37、政治民主化的热点问题。这一考点去年已经考过,可见命题者对此考点的关注。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不同”,实际上是比较题,学生关键要找到比较的角度,如组织问题中形式的规定、人员的构成和机构等问题。第(2)问学生要打破国民党独裁统治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材料中分析文件反映的实质变化,之后结合当时的背景和有关史实分析原因。n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n(2)实质变化:改变固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n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

38、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n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

39、力据英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合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n解析第一问凯恩斯主义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根据“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可以得出有限度的赔款,恢复德国的态度;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凡尔赛和约的对德规定。该问简单易总结。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背景知识作答。“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如果

40、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一些得分点,同时根据战后凡尔赛会议的局限性再进行深层次概括。n答案(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德国。(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合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n考点一战后对德政策难度n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n材料n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

41、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n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n(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n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n同心合力,不分城,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n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n(1)根据材料,概括指

42、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n(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n解析:本题命题特点与第45题一样,体现了不拘泥于教材思想,但材料内容是考生非常熟悉的,所以本题难度不大。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所以答案应该来自材料之中,这对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求较高,只要抓住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考生一方面要在头脑中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两方面概括出“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另一方面要写出对这些政策的简单评价。n答案:(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n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

43、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n(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n解析第一问认识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员)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简单且容易得分。措施一样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民间私熬烟斤”、“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出口,并奸民私种罂粟”、“只准易货,毋许易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仔细,全面理解材料。第二问评价的时候要全面,既要结合书本知识鸦片战争前夕的禁烟运动来分析,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不足。所以“鸦片战争后妥协性”需要

44、好好揣摩。考点鸦片战争道光帝禁烟难度n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n 及及2013年复习建议年复习建议n一、2012年试题基本概况评价:n今年全国新课标历史试题在试题结构上与去年没有太大的变化,选择题依然承袭了前两年的难度,没有像前两年的偏题和怪题。基本都是史学知识的考察,但选项很难区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很高.尤其大段古文资料学生阅读有很大障碍。同时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更高。要求逻辑、发散和深入。非选择题由常规性的40题和近年流行的SOLO评分法类型的41题,及选做题构成。相对比较平和,40题设计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带来的城市化和出现的问题及解决。以红绿灯作为一个小切口,重

45、视思维的纵深和发散。41题考查点明确,信息量充足。选做题依旧顺成了之前大题的难度水平。比较平和。40题选材角度比较新,把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看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利用科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注人,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套题没有回避热点,周年纪念,我们当时比较关注中华民国的建立。但今年考的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尤其是长效热点,也就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例如41题近代化的题目,是我们复习中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比较贴近生活。是本套题的一个亮点。n二、2012年试题的一些特点:n1.新增考点的考察:今年全国新课标的卷子考的3

46、4题,考了古代罗马的法律,这个很典型的是一个新增考点,课改前的教材和现在的教材是不太相同的,教材换了以后有很多以前不学的知识都写进来了,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化,以前学生不要求掌握,现在全部写进考试说明里,这个新增考点都是比较重要的,如果高考不考完全没必要写进来,加进来很有可能考到,从这套试卷看也是如此,包括罗马法,相应的还有一些其他的知识,都是属于新增加的考点。所以,可以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工作,就是把你们现在今年的考试说明和课程改革之前最后一年的考试说明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可以很清晰直观的看到哪些东西是以前不学现在要学的,你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精力关注一下。n2,对新材料的解读:今年

47、全国卷的26、27题属于古文阅读比较困难,35题是图表解读,也会出现对图表的真正内涵把握不准。全国新课标准最重要的是题目中出现的新材料,以及对学生来说相应的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现在全国新课标卷覆盖的省份相当多,大概是十几个省份,河北、内蒙古也陆陆续续的加入,它的覆盖面积特别广会导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全国的历史教材特别多,像新课标覆盖的教材有人教版的教材,岳麓版的教材,有人民版的教材,这三套教材他们的核心、重点和内容都是不同的,学生却考同一套试卷,这就会对考试本身产生影响。所以学生当地手中的书只是为他奠定一个历史学习的基础,让他有一个历史的基本的背景,一个大概的知识,他了解这个知识基础

48、的前提条件下他再来灵活处理高考试卷中可能出现的新材料,新史料,做出他的评论,他的理解,这是对整个新课标卷的同学提出的最难的要求。n3.试题命制与以往模式有很大的继承性,但也小有改变n从文综选择题的呈现方式来看仍是打破组合模式的分散考查,而且都是以新材料的方式呈现,难度比较大。还有就是40大题和41大题也是25分+12分的模式,第41大题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往年此题得分不易,今年此题降低了难度,总之我们认为今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比较平稳的特点。稳中小有创新,如选择题12小题注重文化常识的考查,然而今年将此类考查取消。今年在政治史、经济史与思想文化史三部分中仍以政治和经济考

49、查为主,但中国史部分占有极大比重。n4.充分体现新课标和考纲要求,能力立意为主n今年历史试题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加强,其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选择题的难度较大(如24、26、27、31、34、35题),第40题围绕近现代交通信号灯变革为线索组题设问,时间跨度百年以上,涉及三次科技革命相关史实,不仅考查到了科技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科技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关系,还涉及到当今交通领域问题的时下热点,高考注重从新角度、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要求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今年的历史题在对获取

50、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目标要求比以前要进一步提高了。n5.历史题目比较开放,突出考查主干知识n今年历史题对考生的思维层次要求比往年又有所提高,试题均为考查相对独立的基础知识,且出题角度比较新颖。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有些题目内容不属主干知识结构,感觉有点偏,但小题涉及的内容又基本属于基础知识,只要根据题意,认真分析材料或选项,调动所学知识来思考是可以正确判断,所以没有怪得出奇,偏的出奇的感觉,较好的实现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功能。试题在命制中均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n三。卷面上学生出现存在问题n第一,.基础知识存在较大的缺漏、知识迁移能力、分析

51、综合能力都较弱。考生缺乏通史整体概念,对史实以及联系较为模糊的,因此在解答选择题时依靠排除、分析还有猜测来做题。遇见考查纯粹知识的细节部分,反而无法应对。n第二,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薄弱,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还不到位。与教材关联较小的新材料、新情境则显得较为不适。基础知识不扎实,一般能力却因长期训练而显示较好,但对于较高的能力层次考查显得难。n第三,.审题、解题能力差。出现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特别是对题目中关键字词的把握不准确。主要表现为对答题内容和范围分辨不清,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学生却离开材料进行作答等。综合能力培养还没有到位,因此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真正形成。n第四,

52、非智力因素失分。许多学生没有“看分作答”和答题序号化、层次化等规范意识。不少答卷存在条理不清、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等问题。n 四四 复习备考反思复习备考反思n 结合今年的高考试题,反观我们走过的高三复习备考。结合今年的高考试题,反观我们走过的高三复习备考。有很多的失误和不足,具体如下。有很多的失误和不足,具体如下。n1. 教材观痕迹很重,对课程理解不足。新的课程观下,教材观痕迹很重,对课程理解不足。新的课程观下,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而是资源之一。教学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而是资源之一。教学所要完成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课堂建构的结果,教师在所要完成的课程是教师

53、和学生课堂建构的结果,教师在给学生提供素材和资源时,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对教材进给学生提供素材和资源时,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对教材进行大胆地整合,可以大量援引其它资源。但在我们的具行大胆地整合,可以大量援引其它资源。但在我们的具体教学和复习中,很多老师仍然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体教学和复习中,很多老师仍然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还是把教材看得过重,对课程的理解不足,不教材教,还是把教材看得过重,对课程的理解不足,不能把新的课程观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这样能把新的课程观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这样的课堂,我们只会离高考越来越远,学生教材记得再熟,的课堂,我们只会离高考越来越远,学生教材记

54、得再熟,也难以应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为特征的新课程高也难以应对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为特征的新课程高考。考。n2.过分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与高考方向不符过分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与高考方向不符n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科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高的体验和学科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高考也以能力立意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扎考也以能力立意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扎实落实三维目标,把知识作为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实落实三维目标,把知识作为培养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把能力和方法作为探讨观念和态度的途径。载体,把能力和方法作为探讨观

55、念和态度的途径。而在我们的具体复习中,老师们还是偏重知识的而在我们的具体复习中,老师们还是偏重知识的总结,有的甚至在二轮的时候还在总结知识,没总结,有的甚至在二轮的时候还在总结知识,没有把重点放在情景创设、学生四大能力的培养上,有把重点放在情景创设、学生四大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多有知识的记忆而非运用。面对新情景、新学生多有知识的记忆而非运用。面对新情景、新材料,缺乏对材料的解析能力,缺乏把知识和题材料,缺乏对材料的解析能力,缺乏把知识和题目要求整合的支架。目要求整合的支架。n3.试题训练缺乏分类、分层试题训练缺乏分类、分层n每年的高考复习备考中,试题的训练不少,但每年的高考复习备考中,试题的训练

56、不少,但学生的能力欠缺每次都会成为试后分析的不足。学生的能力欠缺每次都会成为试后分析的不足。为什么有屡屡的认识,却总还会失误于此。除为什么有屡屡的认识,却总还会失误于此。除了课堂面向能力和方法不足外,还在于试题的了课堂面向能力和方法不足外,还在于试题的训练缺乏分类和分层。分类可以是专题训练、训练缺乏分类和分层。分类可以是专题训练、主题训练、能力训练、题型训练;分层可依据主题训练、能力训练、题型训练;分层可依据高考四大十二项能力或高考试题体现的能力层高考四大十二项能力或高考试题体现的能力层次,谋划能力分层和角度,来进行针对性的训次,谋划能力分层和角度,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而我们的训练没有针对某项

57、能力的提高,练。而我们的训练没有针对某项能力的提高,泛泛的训练太多。对于训练。学生只是潜意识泛泛的训练太多。对于训练。学生只是潜意识操作,对自己掌握的能力没有显性的认识。操作,对自己掌握的能力没有显性的认识。n4.文综测试太频繁文综测试太频繁n在今年高考复习备考中,我们文综测试组织上在今年高考复习备考中,我们文综测试组织上的时间不统一。有的两周一次,有的每周都考,的时间不统一。有的两周一次,有的每周都考,加上其他学科的考试,学生每周都陷入了剪不加上其他学科的考试,学生每周都陷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考试状态,教师也被带进没有尽断、理还乱的考试状态,教师也被带进没有尽头的命题和改卷,学生、教师都被考

58、试牵着鼻头的命题和改卷,学生、教师都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缺乏了复习的明确目标和自主性,这是子走,缺乏了复习的明确目标和自主性,这是非常欠缺科学的,影响了高考复习提升阶段学非常欠缺科学的,影响了高考复习提升阶段学生复习效能的提高。生复习效能的提高。n五、今后教学应采取的措施n第一,在今后的复习中要坚持基础性原则:。“双基”薄弱,能力就无从谈起,“双基”扎实,能力自然水到渠成。要紧扣课程标准,对照考试说明,降低起点,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上,放在对知识进行归类、对要点进行梳理、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上。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控制速度、减缓坡度、降低难度,习题设计要以低中档题为主。n第二。注

59、意把握系统性原则:应对高考,高三教师在全年备考中,在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全面建构高中历史教学,而不能讲一课备一课。我们在使用教科书时,对模块与模块之间以及模块内各专题之间的顺序进行调整,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裁减、调整或整合,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育人作用。要对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要做到内容上不遗漏,要求上不降低,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类整合,使其条理化;要根据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将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纵横联系,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使孤立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主干知识突出,学生便于掌握。n第三。在今后的复习中

60、要坚持启发性原则:针对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深化认识、拓展联系、发展思维,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n同时注意把握主体性原则: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一是由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是从教师权威的讲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三是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n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我整理、自我构建;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放手让学生自我整理、自我构建;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61、;要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得出的内容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要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反思、消化吸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良讨论、总结反思、消化吸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学生需要做的主要工作,便是习状态,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学生需要做的主要工作,便是学会在考场上将一个个复杂设问还原简单。学会在考场上将一个个复杂设问还原简单。 n备考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n1;选考45题的材料选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2010年的44题材料、20

62、11年的39题材料均发现源于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连续三年,不会是偶然,它启示我们,要研究高考试题材料的出处,平时备考才是有的放矢。n2;加强通史教学,培养学生通史观n高考历史试题围绕某一部分、阶段历史知识和某一个或几个主干知识进行考查,但要求考生把握历史各层面及其联系,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深层次认识。这种考查要求决定了单纯的专题体例(新课标教材体例)难以适应高考要求,必须加强通史教学,注重学生通史观念和体例的培养。现在的新课标教材知识比较零散,若从高一开始就将必修和选修教材糅合在一起按通史线索来讲授,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n3;关于选修,必须重视但要讲究策略nn选修教材在高考

63、中以选做题类出现,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题号一道,分值15分。从近年的高考选做题的得分来看,试题难度相对较小。这也提醒我们,必须重视选修(选做题)。选修试题重在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评价概括能力,完整深入理解材料内涵,获取信息是关键。鉴于选做题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选修课本只讲一本,学生弄透一本;二是从高一开始,就把选修部分整合到必修教材中进行教学。不管采取哪一种策略,培养学生能力是关键,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是重点。同时,在考试中对选做题还要注意应试策略,尤其是试题的选取。n4;岳麓版色彩似乎较浓。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不同版本教材是一大特色。高考历史试题命题应该

64、以不倾向于哪个版本教材为原则,但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中已先后两次呈现出倾向岳麓版教材的现象,比如2009年选择题第27题考查宋代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这是岳麓版教材重点讲述的内容;今年2012年选择题第34题题干材料与岳麓版必修一第33页阅读与思考题材料几乎一样,不知道这是命题者有意如此还是纯属巧合?nn5;程式化模式化明显2010年40题第3问“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2011年第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2012年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12分)”,都是观点性问答题,答题方法不外乎是亮观点、析观点、评观点,2012年备考中我们把此类题作为重点

65、进行了准备,效果很好。n 2012年高考历史命题年高考历史命题组成员n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n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n其学术专长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日本问题、东亚的区域化。n杨宁一,195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近现代史、日本政治外交史。曾经为北师大日本留学生主讲中韩日关系史,采取了日语和汉语的双学教学;2003年担任历史系专业日语教学;研究生专业课: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研究;n其代表性论文有:其代表性论文有: n九一八事变与币原外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增刊。n从原敬到币原二十年代日本

66、外交的变化,世界历史1990年第3期。n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本主义新变化,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6期。n日本民间法西斯运动初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n日本法西斯研究,求是学刊,1995年第3期。n从总体战思想到法西斯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n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著作: n新编当代世界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n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n日本经济史第4卷,三联书店1997年版。n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n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社会史;是岳麓版高中新教材主编,中国长城研究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长城

67、:碰撞与融合的界碑等。n1944年11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著名长城专家,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大通史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他注意把社会与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侧重研究传统社会的结构,社会运行与变迁、社会控制及其效应、影响。剖析传统文化的成因、特点、类型,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以及在诸方面的具体表现。勾划传统文化的渊源流变,评价其社会效应与历史影响,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与新文化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未来走向与命运。n代表性论文:代表性论文: n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n醒世姻缘的版本源流和成书年代,文史第2

68、3辑。n“第三新文明”的建构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载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9月。n传统文化与中国妇女,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n中国历史上贞节观念的变迁,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n关于中国文化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曹大为、曹文柱),北京师大学报,1988年第6期。n长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光明日报1994年10月3日。n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n武汉大学何德章教授武汉大学何德章教授n其学术专长其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民族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三年的高考古代史题均出自其手。n主要论著:主要论著:n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人民出

69、版社,1994年。n中国经济通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n代表性论文:代表性论文: n梁陈之际的江南土豪,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n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n“阴山却霜”之俗解,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2期,1993年。n高乾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6辑,1998年。n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7辑,2000年。n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8辑,2001年。n北魏初年的汉化制度与天赐二年的倒退,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n“关陇

70、文化”与“南朝文化北传”关于隋唐政治文化核心因素,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n南开大学李少兵教授南开大学李少兵教授n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宗教文化、风俗文化比较、社会变迁。n李少兵教授(岳麓版教材分册主编、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n1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卷1900-1949)n2人间佛教佛教知识分子与民国社会n3“近代交通体系与华北城市变动:1881-1937”和“教育救济:1917-1937年北京妇幼慈善事业现代转型的个案分析”两篇论文n王奇生教授王奇生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中国国

71、民党史。n学术秘书学术秘书暂时由杨宁一和刘芄兼任。刘芄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n全国文综命题组组长全国文综命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张亚男教授(地理学科),根据其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对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考查重点是区域经济,其特别关注对高中新教材观点的考查。n 命题组谈命题趋势命题组谈命题趋势n文科综合和历史学科与以往的高考试卷相比有四个变化n1在高考试卷中,各科顺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地理、历史、政治变化为地理、政治、历史。n2取消了跨学科的综合题,试题只涉及本学科的内容。n3加强了对选修内容的考查,增加了

72、选做题。n4明确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地位,即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命题。n 命题人谈应试策略命题人谈应试策略n备考要点一:调整做题顺序备考要点一:调整做题顺序n调整传统的做题顺序,严格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一般来说,客观题可按照先后顺序做,主观题要按难易程度有选择性地做,过难的题目不可花费时间太长,“绕开拦路虎,再杀回马枪”。n备考要点二:处理好初、高中教材关系备考要点二:处理好初、高中教材关系n处理好选修课和必修课、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的关系。比如可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通史+专题”的整合,立足必修课,关注选修课,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n备考要点三:强化历史思维备考要点三

73、:强化历史思维n强化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为线索,进行适当的基础训练,在历史评价制约的因素等方面下工夫。n备考要点四:回归教材不留死角备考要点四:回归教材不留死角n回归教材,对考纲规定的考查内容进行地毯式复习,不留死角,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多提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平时,不留在考场上。n备考要点五:限时、定量强化训练备考要点五:限时、定量强化训练n严格进行限时、定量强化训练,培养自己的考试欲望,练就过人的考试技巧。从实践出发,每周至少要做两套试卷,找到做题的最佳感觉。n备考要点六:调整作息时间备考要点六:调整作息时间n建议考生14时30分务必进班学

74、习。因为高考时,这个时间考生正在考试。n备考要点七:材料解析题要从宏观考虑备考要点七:材料解析题要从宏观考虑n在做材料解析题时,要从宏观考虑、微观入手、全面概括、细致分析。一定要先看问题,再看材料,这样会有效节约时间,抓住有效信息。n备考要点八:关注四类社会热点备考要点八:关注四类社会热点n要关注社会时政、史学研究、课程改革、命题角度多元化等社会热点。在社会时政热点中要关注整数年、长效热点、突发热点等类事件。n “考场九计考场九计”:填写信息,稳定情绪;总揽全卷,区别难易;认真审题,灵活答题;遇到易题,格外小心;分析意图,多方联想;过程清晰,稳中求快;尽量多做,每分必争;时间不够,抓小放大;注意检查,减少失误。 高考复习指导材料高考复习指导材料河南省偃师邮箱;河南省偃师邮箱;电话。电话。139379848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