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课件:语文课改勿入误区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78872869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59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培训课件:语文课改勿入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培训课件:语文课改勿入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培训课件:语文课改勿入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培训课件:语文课改勿入误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培训课件:语文课改勿入误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培训课件:语文课改勿入误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课件:语文课改勿入误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改勿入误区 新新课程程标准的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布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语文教学注人入了生机和活力。文教学注人入了生机和活力。课改伊改伊始,成始,成绩喜人,我喜人,我们欣喜地看到,欣喜地看到,语文文课堂教学在悄悄堂教学在悄悄发生着生着变化:人文精神得到化:人文精神得到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教学的方,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先法和手段更加科学、先进然而,毋庸然而,毋庸讳言,有些教言,有些教师由于由于对课改缺乏深入研究改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在新和准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急功近利、程教学中急功近利、刻意求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刻意求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剑

2、走偏走偏锋现象。象。一、重“文”轻“语”,华而不实。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育就会陷入了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但是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一、重“文”轻“语”,华而不实。 有些教有些教师为师为了落了落实实“ “人文教育人文教育” ”目目标标,目光只,目光只盯盯在在“ “情感情感态

3、态度和价度和价值观值观” ”上,在教学中不重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视对文本的解文本的解读读,不注重基本知,不注重基本知识识的的积积累和基本能力累和基本能力的的训练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好像教学中一涉及“ “双基双基” ”,就不是在,就不是在搞新搞新课课程改革了,正像程改革了,正像语语文特文特级级教教师钱师钱梦梦龙龙先生先生批批评评的那的那样样“ “所所谓谓 两性(工具性、人文性)两性(工具性、人文性)统统一一 ,事,事实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 ”。殊不知,。殊不知,没有没有阅读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附就没有了附

4、丽丽。搞人文教育要依托教材、有机渗。搞人文教育要依托教材、有机渗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更不允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更不允许许以突出人文性以突出人文性为为借口,把借口,把语语文文课课“ “异化异化” ”为为政治政治课课、地理、地理课课 一、重“文”轻“语”,华而不实。 我们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认真落实语文的“操作性问题”。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

5、历久常新,绝非陈旧,在理念、课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点。”二、漠视文本,刻意求新。 新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理解,在新课程教学中刻意标新立异。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阅读能力和揭示寓言故事的精神实质方面,却在那里暗示和鼓励学生去批判愚公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二、漠视文本,刻意求新。 难道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教材之上、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吗?知名学者王富仁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教师不能脱离开文本本身仅仅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自己希望学生具

6、有的思想和感情”,“必须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的空间,必须避免那种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避免那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 二、漠视文本,刻意求新。 诚然,“唯书”“唯上”的教条是要坚决摒弃的,完全没有必要囿于课本和定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甚至反弹琵琶,但是发散思维不是散乱思维,反弹琵琶也不是乱弹琵琶,不能为求新而求新。三、“讨论”过滥,有名无实。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这

7、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三、“讨论”过滥,有名无实。 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去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保证?三、“讨论”过滥,有名无实。 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导”不可或缺,科学组织,

8、艺术调控,遇“愤”则“启”,遇“悱”则“发”,这是教师的职责。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践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四、追求“看点”,哗众取宠。 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一直被人们口诛笔伐,因此,实行新课改,有些教师就特别注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刻意制造所谓“看点”,他们的语文课笑声、掌声不断,可谓热闹非凡,但是不少课只顾追求表面的繁华,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浮华空洞、流于形式。四、追求“看点”,哗众取宠。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仅仅是由于“逗乐

9、”而没有让学生开展深层的阅读的话,那么,更有甚者是有的教师背离教材内容,对学生盲目“激趣”、错误引导。如一位教师教学项脊轩志第3段时,请两位女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扮演老妪,一位扮演归有光的母亲。台词是:“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儿寒乎?欲食乎?”文白夹杂的对白和滑稽的表演动作引起哄堂大笑。教师于一旁说戏并亲自示范表演,笑声更大。这一段文字叙述项脊轩的变化,回忆母亲和祖母,字里行间隐含着家境败落的哀伤和时光易逝、有负亲人的感慨,然而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前俯后仰的笑声中感受到的恐怕只是滑稽有趣,这岂不是对文本和作者的亵渎? 语文“课改”还只是刚刚起步,如果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就会使课改多走弯路。搞课改既要有高涨的热情、果敢的精神,又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希望语文课改剑走偏锋的现象尽早得以矫正,希望广大同仁勿入误区,使课改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