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7063510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DF 页数:94 大小:3.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再别康桥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案(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地朗诵,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诗歌中音乐美、 建筑美和绘画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赏析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过程:一、创情境导入。引入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导入。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

2、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二、检查预习1字词2学生交流了解的徐志摩有关知识。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注重意境创造和音韵和谐。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代表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 “三美” 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三、听再别康桥录音朗诵,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1

3、点名朗读要求字正腔调圆、节奏感强、有感情2师生齐读四、分组朗读、讨论、讲析,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一)、体会音乐美1、分组朗读,讨论:我们读这首诗,感觉很美,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2、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3、我们读古诗,古诗讲求韵律,那么这诗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请同学讨论找出韵脚?4、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这首诗读来让我们感到:舒缓、轻柔、低沉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这种方法叫做 “回环往复” , 在诗经中就叫做 “复沓” 。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

4、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每一小的节 2、4 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二)体会建筑美。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2、每一节有几行?(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 七个字, 间或有八个字,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三)

5、体会建筑美和诗人的感情1、分组讨论学生自读、全班齐读诗的基础上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愁绪、眷恋、惜别、依恋2、康桥,有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找出诗人表达感情的意象。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夏虫等3、齐读、赏析第二节。(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 “金柳” , 影是 “艳影” 。 我们经常说 “花红柳绿” ,在作者笔下, 河畔的柳树为何是 “金” 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

6、爱, 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 4 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

7、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 比如 “客舍轻轻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4、齐读、品析第三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青荇”表达感情的?(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2)文中“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

8、什么徐志摩“甘心”做这样的一条水草?(3)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在这里,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 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5、

9、齐读、品析第四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清潭”表达感情的?(1)第四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3)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就是把清泉比成虹。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 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6、总结本诗的绘画美。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 色彩绚

10、丽的特点。 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五、品味五、六节。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

11、,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 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六、品味第一节和第

12、七节的感情。1、回头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轻轻地脚步轻。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

13、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_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避免重复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七、课堂内容小结,看再别康桥视频,听录音,再次感受徐诗的“三美”。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再

14、别康桥,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的, 或者是有灵性的, 作者通过描绘一些意象, 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无比眷恋之情。学习了本课,我们同学们要学会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八、作业。1背诵再别康桥2徐志摩是格律诗“三美”的实践者,谁提出的“三美”主张。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九、板书再别康桥作别金柳内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潭水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寻梦沉默告别音乐美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形式:三美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绘画美意境鲜明色彩绚丽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3.理解诗

15、歌中意象的内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二、诗人简介。二、诗人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抗战开始,清华、北大

16、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1945 年 12 月 1 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946 年 7 月 15 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

17、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三、品读诗歌。1.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 这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1926

18、 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2.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了来安慰自己。(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19、,儿歌式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4)“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活着,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哪怕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只要活着就好,但闻一多不这样想,现实社会是如此的污浊不堪,就像他在死水里写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污浊的社会不要也罢,离开这样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幸福的,侧面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的深恶痛绝。3.除了“也许”之外,诗人还用了“不许”一词,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语气强烈, 不可以, 禁止。 体现一个父亲对女

20、儿的爱和庇护。4.“夜鹰”“蛙”“蝙蝠”这些事物是不美好的,诗人“不要”它们去打扰女儿,但对于“阳光”“清风”这样美好的事物为何也不许出现呢?“阳光”“清风”这些温柔的事物,“拨”和“刷”这样轻柔的动作也有可能打扰到女儿的“睡眠”,作为父亲是绝不允许的,父亲对女儿的爱达到了极点。5.“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从“松荫”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像伞一样地全面保护着女儿。6.女儿其实并不是“睡着了”,而是永远离开了父亲,诗中哪几句诗是写实?“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7.你读这几句诗的感受是什么?悲痛到了极点的父亲,轻轻,缓缓,有无限的悲痛,也有深沉的父爱。四、小结。四、小结。让人心碎的

21、字字句句,让人动容的父女深情。我们用朗读去体会这位一团火一样的诗人为人父的柔情一面。五、朗读与背诵。五、朗读与背诵。当堂背诵。六、课外扩展死水一句话。六、课外扩展死水一句话。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2.积累扩展诗歌。板书设计:课前教师将诗歌全文默写在黑板上作为板书。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他的内心。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幻灯展示)。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

22、幻灯展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三、解题。三、解题。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眷恋。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

23、了这首传世之作。四、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四、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教师首先配乐背诵。)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1.提示: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熟悉的诗词?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

24、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 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3._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请同学们找出_的意象分别是哪些?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杨柳依依”“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以“柳”作意象,它与“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诗经中常出

25、现这样的意象,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4.“夕阳中的新娘”,为何不是朝阳中的呢?夕阳照射下的金柳像披着金纱, 是羞涩、 美丽的, 柳枝弯坠,随风摆动,有种独特的美。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5.可为什么“我不能放歌”呢?从梦境回归现实,不忍心惊扰康桥的宁静。回忆的感受是幸福温馨的,现实的感受是伤感惆怅的。六、小结。本课我们从诗歌的

26、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美自由爱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3 3设计思想设计思想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 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的感叹, 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的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

27、新诗欧化的倾向。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他们刚刚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他们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新诗的欣赏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再别康桥 ,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重点分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路。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方法

28、及学法指导分析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感悟,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并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课前准备课前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 PPT、名家朗读资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 “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 所

29、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 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题解及作者介绍(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 回国后写了一些积极向上的诗文。其代表作是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等。 “新月派” 的主要人物还有闻一多 一句话 、朱湘

30、情歌关外来的风等。关于徐志摩,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三个大字。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关于他的爱情, 我们都知道什么?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还有,哪像天上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转瞬就消失踪迹的,没有结果的才女林徽因,这是他灵魂的伴侣啊,他曾经有一首诗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

31、我惟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 1931 年 11 月 19 日,徐志摩要从南京回北平,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 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 岁。太可惜了,是吧?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 他最终象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一个是美:如果说他对爱的追求献给了三个女人,那么他对美的追求就献给了他的诗歌。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三、整体感知诗歌(播放

32、关于康桥的风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首诗歌。 听老师给大家配乐示范朗诵。(老师朗诵)这首诗歌给你们的整体感受怎么样?美吗?大家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出声读。老师不提任何要求。开始。(学生整体朗读,老师指导。学生再反吟读。)四、“三美”分析(学生分析,老师点拨)(一)音乐美和建筑美这首诗歌特别具有音乐的美感。我们来看:全诗一共七节。每一节诗歌都押韵,而且首节和尾节的韵又相同。这就造成一种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形式上看,这首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很有建筑上的美感。(二)绘画美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前两个“轻轻的”是指来的

33、轻轻和去的轻轻。只是来到这里,又只身离去。没人相接与相送,都是很寂静与落寞的。第三个“轻轻的”是什么?我们轻轻的挥手,有什么感觉?大家示范一下,挥动你的手臂。如果很重的挥手, “走了,走了”,是一种什么感觉?很洒脱,很不在乎。而徐志摩的“轻轻的”招手,表现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情很不舍得离开。第二节里面出现了一个意象。什么啊?“金柳”我们看一下作者心中的金柳是一种什么感觉?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美艳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照映在我的心上。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像夕阳中的新娘。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

34、她的玉树临风、 婀娜多姿, 作者面对此景此情的感情是怎么样的?(眷爱康桥里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课文描写了哪些意象,老师举例说明如“金柳”。同学们分析其他的意象。)第三节描写了什么意象?“青荇”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作者曾写过一篇 _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里面写道“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作者甘心做康

35、河里的一条水草。一个甘心可见作者对康河的眷恋,第四节,“潭”拜伦潭作者的视角由岸边的金柳,低头转向了水底油油的青荇。接着他把目光转向了拜伦潭。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虹, 可以让人想象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淳厚的诗意。 在这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作者彩虹似得梦, 作者过去在康桥的美好的生活,像梦一样的生活。作者曾经写道:“1920 年他在康桥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之际,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上太平洋去,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拼搏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变成了梦

36、里的山河。”第五节作者要去寻梦去了,寻找自己过去的美好的生活。他似乎忘记了,她是要离别康桥的。他撑了一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直到了星辉斑斓的,从夕阳一直到了星辉斑斓,可见作者在康桥停留的时间之长,这也说明作者不愿意离别康桥了。就在这种无意识中,作者忘记了他的即将的离别。而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了。第六节作者突然从梦中回到现实,意识到我今天就要离开了。心情顿时为之沉默。离绪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一切都寂然了。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别离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康桥的欢乐笑语,都将使人的离去而寂寞。第七节呼应开头,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

37、而使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的手法,表露出作者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五、情感分析小结(师生共同探讨)这首诗歌的感情是一种极平常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感情主线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 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 第二、 三、 四、 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 进而由此产生 “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梦醒了,才知道无路可走的悲痛。但我们看他的离别和别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古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

38、销魂的特点!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苦。 古人在别离的时候, 多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或执手叮咛,或牵衣顿足, 其中总有 “多情自古伤离别” 的味道。离别一般是很感伤的,很沉重的一种感情。那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歌的离别的味道怎么样,有很沉重的感觉吗?为什么?(还有许多学生学过的离别诗,老师可根据情况举例)这首诗歌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没有声音的存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连“夏虫都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点声音也没有,在这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的叮咛执手,就会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

39、了一份沉重。另外,这首诗歌,诗人选择的独具特色的意象,诗中借以抒情的物象是“云彩” “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有一种脱俗的清新感。六、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七、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板书设计云彩金柳青荇依恋之情潭水长篙星辉(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作业布置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试和徐志摩的另两首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

40、你的波心/你无需惊讶, 更无需欢喜/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五.总结诗歌特点: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 跳出了 “执手相看泪眼” 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

41、重感, 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其三,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 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 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拍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

42、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 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 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 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 “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六.作业: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4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2。通过品

43、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2。感受诗歌的真情。【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 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

44、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

45、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 “金柳” 、 波光里的 “艳影” 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六、

46、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 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 “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1、 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 因为要离别了。 诗人写了 “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首先

47、,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5 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2、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徐志摩诗歌轻巧华丽的语言,整齐的章法,

48、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难点: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 12 2 分钟)分钟)胡适曾经说:“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10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出示自学提纲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3、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15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1、解决自

49、学提纲中的问题: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新诗的格律化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诗中描写了哪些极具美感的意象?你最喜欢哪一意象, 请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述一下。云彩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色彩绚丽,多为动态,给人流动的感觉(荡漾招摇揉碎)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15 分钟)分钟)读下列历代离别名句,想想本诗构思特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50、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 3 分钟)分钟)阅读“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6 6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旖旎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过程与方法: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母校的眷恋之情。2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积累,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课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合作探究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

51、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3 3、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用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歌的意象美。难点:体味诗情的领悟与意象的把握。4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一、激情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他空灵动人,风景秀美;有这样一首诗,他意境独特,情感细腻。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一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啊?那我们就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知人论世徐志摩(18961931 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名章垿,字志摩,笔名“南湖”、“云中鹤”,同闻一多为新月诗派诗人,提倡诗歌“三美”。1920年

52、,25 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让他终身难忘的时光。但是,不幸的是在 1931 年,他所搭乘的飞机从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时年 35 岁。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不计名利、充满热情、富有风趣,然而我说他如流星般闪过的一生也离不开三个女性。张幼仪,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可想而知最终的婚姻识走向破灭的。然而同时他在英国留学期间,与既有花一般的年龄与娇艳, 又有中国传统大家闺秀的容颜与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识了, 他们同时被对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坠入爱河,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并没

53、有结合。正当徐志摩的爱情枯萎之际,他结识了当时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一起研究诗词、文学。可以说两人情投意合,最终成为徐志摩的第二任夫人。他一生的爱来自这三个方向,来自这性格完全不同的女性, 也可以这样说女性是徐志摩灵感创作的源泉。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具有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是在这的苹果树下,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时,在这里造就了三十二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我们似乎可以嗅到弥漫在空气中芳草与鲜花的气息, 流淌着的康河是剑桥大学的眼睛,灵动的所在。面对如此的美景,怀念着逝去的美好时光,唤醒了久蜇在诗人心中的热情,在回国的途中创作了这首震惊世界的传世

54、之作再别康桥。三、感受诗歌看视频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播放视频)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别而不愁、离而不伤。学生自由读学生个别配乐读(互相点评)男女生分节朗诵【活动】体会诗歌通过诵读, 我们从听觉与视觉上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康桥的什么样的感情?那你对诗人所描绘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可以说是风景如画。这正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时所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那。如此之美的画面,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什么景物那?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浮藻、星辉(板书)四、意象分析1、为什么说是金柳?那又

55、为什么说是新娘那?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哪里还用了这样的修辞手法?(出示幻灯片)明确:柳树被夕阳笼罩着一层妩媚的金色,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可见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在这里不仅是一草一木而仿佛看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子一般。 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新娘那?暗喻。是天上虹。“艳影”在哪里?说明什么?2、“青荇”在招摇,“招摇”我们所了解的词语是什么?从感情色彩上看那它是什么词?朱自清的春中也有一段这样的话: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自己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哪个词语也是这种用法?更能表现什么情感?(出示幻灯片)明确:“招摇过市”“招摇撞骗”贬义褒用更

56、能体现对康桥的喜爱!“卖弄”表现了春天来了时鸟儿的欢声雀跃。3、“潭水”是什么潭?他的梦是什么那把“潭”比作“虹有着什么相似之处那?明确:在康河的上游,参天古树之间,有一眼小潭,清澈见底, 他是以英国追求自由主义的浪漫诗人拜伦命名的叫 “拜伦潭”这里的梦就是他追求自由的梦,文学梦,诗人梦。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夏天走在绿荫的大道上,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倾泻而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如同幻境。而当它照到水面上,因为有了反射和折射,就会五彩斑斓,恰似天上的彩虹。当然这里还有他那欲说还休的爱情。所以那不就是他“彩虹似的梦吗”。4、我们来看本来这些景物是没有感情的?然而在这里作者赋予他们情感, 我们把这

57、些带有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叫做什么?明确:意象5、齐读五、六节,一起品味这两节在情感上有何不同?明确:高兴的想放歌,大声的歌唱,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以表达内心的喜悦,这里诗人也不例外,他还做了什么?似乎也已经忘了要即将离开,而是撑着长篙去寻找彩虹似的梦,甚至还要大声唱歌?但是他放歌了吗?而是沉默!因为梦要醒来,回到现实,他还是要离开的五、小组探究回顾我们学过的经典诗词, 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篇是什么?跟他们相比再别康桥有哪些不同?(出示幻灯片)六、拓展思维诗人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走了, 带走的是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与忧愁,假设你是徐志摩的好友,你会用什么样的话语来的安慰他。七、作业布置(分层

58、)1、有感情的背诵诗歌。2、概括诗歌的“三美”。3、仿照李白的送友人,把诗歌改写成五言律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7 7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说明: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 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

59、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说明: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 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 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

60、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走进作家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初读诗歌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

61、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理解诗歌从意象入手,理解诗歌。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2、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诗歌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可以采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等形式。对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性,掌握诗歌的内容。比较阅读出示康桥再会吧、沙扬娜拉。1、离别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离别诗中表现的情感却和这首诗有很大差别,为什么?2、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缘由。1、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从两首诗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比较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2、明确诗歌

62、的感情基调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关。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阅读交流中国文学史上因为作家的理想不能实现, 却造就了优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例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再读诗歌播放示范朗读的录音, 或教师范读, 或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倾听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读读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平和作品)写作读书笔记。全面研究作家、作品。思路点拨本课教学有多种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重点。如从诗歌的“三美”艺术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中美的具体体现;还可以从诗歌朗读的角度安排课堂教学

63、,在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 或与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进行比较教学,找到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来发现这首诗歌的独特性与无穷魅力。总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最大的收获。练习举隅1、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2、假设你要写一首表现离别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些意象?3、这首诗歌的“三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何处?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8 8教学目的: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64、教学重点: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二、媒体设计: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

65、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再别康桥 这首诗, 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 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

66、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

67、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提问:1、_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_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

68、,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三)从诗歌的形式入

69、手赏析诗歌。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 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

70、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 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_。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七、作业1,背诵课文。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71、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附:板书设计云彩星辉金柳作者悄悄地走作别青草柔波青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9 9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投影有关康桥的资料,将学生带入对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72、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二、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面的内容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象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

73、下的清潭。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事(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三、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三、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淡淡的无奈与感伤。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74、。“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般的意境中。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

75、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四、四、再次诵读,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关于康桥的风光片五、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五、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六、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六、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文:板书提纲

76、:再别康桥徐志摩1、构思别致,不落俗套。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关于“词”的介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 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 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 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

77、小令(约 50 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 114 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词,又叫“曲子” “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1010【教学理念】【教学理念】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教材研究】【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

78、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 在其它书籍和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

79、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 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 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 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

80、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我遵循 “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说学法】【说学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 学生可课外查

81、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 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结合课件)1、导入新课: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先让学生自由朗诵。 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

82、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5、知识巩固迁移: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1111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欣赏。课时安排:1 课时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83、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 年 10 月, 与

84、陆小曼结婚,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 亦留有

85、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 “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 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86、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 1928 年 11 月 6 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 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 1926 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二、二、1 1、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教师范读或

87、放配乐录音带。2 2、指名学生朗读、指名学生朗读三、整体构思与思路三、整体构思与思路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88、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 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 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

89、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 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 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 “金柳” “柔波” “青荇”“青草” “星辉” 等自然物, 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意象的选择新颖)2、全诗共七节。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

90、的观照, 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 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 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 可在夕阳的映照下, 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

91、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最后一节, 与第一节呼应, 又有深入, 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四、欣赏点提示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 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鉴赏:正是因了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

92、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 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总结: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 结构严谨, 给人以整体之美。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

93、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

94、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 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

95、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 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五、练词以造缘像而披诗释再别康桥之招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

96、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 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提问: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明确:文心雕

97、龙:情采说: 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 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

98、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 (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六、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六、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七、迁移练习:七、迁移练习:试和徐志

99、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 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八、作业:八、作业:1.朗诵、背诵该诗;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附板书: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

100、绘画美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1212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二、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

101、几方面的内容: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 ?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三、逐节讲析评价: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2、

10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 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

103、,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 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四、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

104、光片。五、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六、布置作业: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附:板书设计再别康桥一、只身来到康桥、轻轻抒情基调:难舍难离别康桥的情景作别云彩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静)河畔的金柳(比喻、移就)(恋)康河的水草二、康河的景物(移就)回忆往昔的生活和梦想(乐)拜伦潭(往昔梦想)寻梦(快乐极点)(哀、静)三、呼应开头、表达离情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13131、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本诗共有七节,可以用1 课时来进行学习。主要介绍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赏析诗歌和分析诗歌特点。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则可以结合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活或者重返剑

105、桥的经历来介绍, 赏析诗歌环节主要通过对每节诗中的意向或修辞手法的分析来完成,分析诗歌特点主要是结合作者的构思、诗歌的意境和反应的情感来分析。 据此, 通过教师恰当的媒体运用和生动的分析,学生对该篇诗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进了一步。(1)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以及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2、教学目标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通过对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自主上搜集的有关康桥和作者的图片,教师准备

106、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和动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闻一多的死水, 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是一处肮脏、发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难以忍受。生活当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许多如画的美景,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去领略一下英国的剑桥美丽的景色。展示幻灯片中有关康桥的图片, 以便让学生对康桥有一个初步印象。这样的美景,同学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旷神怡啊?假想一下,我们刚刚饱览剑桥美景,现在我们即将离别,我们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啊?我们是如此,更何况在此生活过的人呢?1921 年到 1922 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将近两年的闲适、浪漫、自由的时光;康桥,留下了他最美好

107、的生活记忆,在他短暂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 年 8 月,诗人再次来到康桥,离别后,将自己的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写作了兼具情感美与艺术美的再别康桥。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 年 11 月 6 日,地点是中国海。7 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

108、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徐志摩与康桥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 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 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奇才”的本色。作者介绍:(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徐志摩, 那么有没有同学对

109、徐志摩有所了解呢?)可以适当的请一两个同学来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后展示介绍作者的幻灯片: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并与之相恋,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

110、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 年 10 月, 与陆小曼结婚,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途中飞机失事, 不幸遇难, 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初读诗歌:(好,介绍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2 至 3 分钟后叫停,展示初读诗歌幻灯片: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这首传世之作吧!

111、(好,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开始播放音频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141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4当堂背诵全诗。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欣赏。课时安排:1 课时教具使用: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112、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2)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学生逐渐沉

113、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明确: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二、讲授新课(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教学环节通过投影,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教师板书:康桥:即“剑桥”1928 年 11 月 6 日,再别康桥。教师活动学生明确: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

114、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2、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学生活动(二)、朗读全诗(8)抽查学生,教师正音;再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中饱含的深情。(三)、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三、归纳总结三、归纳总结教师小结:明确: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3、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

115、面入手赏析诗歌。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诵课文(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背)。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再别康桥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1、离别的对象特别2、营造的气氛轻松3、意象的选择新颖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赏析诗歌1、形式:建筑美2、语言:音乐美 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1515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桃

116、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 再别康桥。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 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 年和 1928 年,他出国途径

117、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 1928 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ng)长篙(go)(蒿、嵩)漫溯(s)(朔)笙(shng)箫满载(zi)斑斓(l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118、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四、导问助学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明确:云彩、金柳、

119、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小组为单位,选取意象,可从关键词语、修辞、意境等方面入手)教师范例: 云彩是康桥的化身, 不直说与康桥离别, 却与 “云彩”轻轻的作别,显得清新脱俗。三个“轻轻的”表现了环境的宁静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所以动作都是轻轻的,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淡淡的惆怅。教师范读(在分析过程中结合反复的朗读)分小组讨论 2

120、-6 诗节。(千万不要忘了小组争星)教师以第 7 小节做结:最后一小节与开头在结构上呼应,也是通过云彩这个意象来传情。语句上略有变化,经过中间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荡,诗人珍爱康桥、不愿惊动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显得哀婉缠绵。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每一诗节都是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 画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倾注着诗人至纯的情感。明确:阅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体会情感。在读诗的时候,学会去探寻意象背后的诗人情感,那你便离诗人的心又近了一步。而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此次重返母校,虽未见故交,但康桥熟悉的风景依然让他驻足流连的原因。(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五、导思慧学归纳以往所学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月思乡,怀人大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荷花高洁的情操,鸳鸯永恒爱情的象征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六、导练评学1、尝试背诵全诗。2、搜集关于离别的意象。七、结束语“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诗人的生命中曾有过有康桥的金柳、青荇、斑斓的星辉作伴,那也是一件幸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